考古出土不少玉璋,流行的年代早自龍山文化時期起,晚則至兩周之際止。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南、湖北、廣東、福建和香港都有發現,甚至在越南北部也有出土。當然還是以成都平原發現最多,三星堆和金沙都發現大量玉璋(圖1、2)。
璋的形狀有點特别,整體為長條形,器體平薄,上端有刃,下端作方形,像是一把刀。《說文》說“半圭為璋”,有一定依據。很多玉璋在下端闌部兩側有牙狀突起,又專稱為牙璋。玉璋大小區别明顯,大可長達1米有餘,小的長不及手指(圖3)。
出土玉璋最多的是成都金沙遺址,有數以百計之多,超過全國各地發現總量,可見金沙人對璋特别看重。金沙玉璋色彩絢麗,形式多樣,雕琢精美。玉璋闌部的齒牙變化較多,繁簡不一,有梯形、台形和卷雲形,也有抽象的獸首形。金沙所見小型玉璋也發現不少,制作也很精細。這是大璋的微縮制品,有人認為它可能是明器,也有人認為它是裝飾品。
玉璋在三代是重要的禮器,《周禮》有“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之說,六器為璧、琮、圭、璋、璜、琥,璋列其中。《周禮·大宗伯》說,“以赤璋禮南方”,用紅色的璋祭祀南方神,是因古代以南方為赤色。《尚書·顧命》說“秉璋以酢”,《禮記·祭統》說祭祀時“大宗執璋”,透露了玉璋的一些用法。在三星堆見到玉璋上刻有以璋祭山川的圖像(圖4),有見到舉璋跪祭的小銅人(圖5),這是用璋傳神的最好說明。
當然璋又有特定的用處,特别是牙璋,如《周禮·春官·典瑞》所說,“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說牙璋以用于調兵遣将的。注家認為牙璋兩側有突起的牙,而牙象征兵威,所以用牙璋發兵,就像後來用銅虎符發兵一樣。一為牡一為牝,即一雌一雄,調兵時看兩件牙璋突起的牙能否合契,合契時就聽從調遣。
牙璋可用于調兵遣将,掌控這兵符的,一定是将帥了,這是掌璋的主兒。這掌璋的概念,也在平日的生活中有了些影響,家裡若是生個小子,想讓他成長為領兵作戰的将軍,究竟會不會是個将才呢,也許看看他對玉璋有無興趣就知道了,他若真喜好弄璋,未來戰功卓著就是可以期待的了。于是乎生了男孩,就讓他弄弄璋,至少也能培養出一點勇士的氣質來。這樣一來,居然就出現了“弄璋”之俗,也就有了這樣一個特别的語彙,弄者,玩也。再到後來,古人幹脆就稱生男孩為“弄璋”,賀人家生男就稱為“弄璋之喜”了。
與弄璋對應的還有一個語彙,叫弄瓦,古人将生女孩稱為弄瓦,也就還有“弄瓦之喜”的說法。
弄璋與弄瓦,典出《詩經·小雅·斯幹》:
乃生男子,載寝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乃生女子,載寝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若是生了男孩将他放在床上,穿着衣裳,玩着玉璋。若是生了女孩就把她放在地上,裹着衣被,玩着瓦器。詩中寄托了對男女成長的不同期望,男人自然是要建功立業彪秉史冊,女人則要用心衣食操持好家務。
詩中所說的“載弄之璋”不難領會,而這“載弄之瓦”,在曆代有不同的理解。唐孔穎達注詩說“瓦,紡磚,婦人所用。”紡磚是什麼呢,清代王應奎《柳南随筆》說紡磚是紡車下壓的一塊磚。這是不解而強為之解,真要有這樣的磚,一定不小也不輕,讓一個初生女嬰拿着把玩,可信麼?周汝昌有《娲皇和“弄瓦”》文将弄瓦理解為弄磚,說“蓋瓦者是屋頂擋雨的建材,燒制難,技術要求高,還有圖案紋飾,非常好看。明白了這些,方知弄瓦的中華民俗,其來曆已不知幾萬年了。”他申論女娲煉石非石之自然形體,乃燒制而成的“瓦”。這個說法相當武斷,片瓦隻有以千年數的曆史,弄瓦之俗又何得幾萬年之數?
弄瓦之“瓦”,并不是磚,也不真的是瓦,其實應當是紡輪或紡錘之類的陶器,古時并無陶器之名,總稱作瓦器,如《說文》所說,瓦為“土器已燒之總名”。因為紡線是女人的分内之事,給小女子紡輪玩玩,自然也是為着培養她的興趣(圖6)。
璋為玉質,瓦為陶制,兩者質地截然不同。璋為禮器,瓦(紡輪)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樣。《詩經》中弄璋弄瓦的本意,其實與後人理解的所謂重男輕女觀念,并無什麼關系。當然到後來就成一些特指的概念,那就另當别論了。宋代還有弄瓦趣詩,值得一讀。據傳東坡先生的父親蘇洵在二十六歲時,妻子生了第二個女兒,邀請好友劉骥赴宴慶賀。劉骥醉後吟了下面這首“弄瓦”詩:
去歲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
弄去弄來還弄瓦,令正莫非一瓦窯?
查《笑林廣記》記“一人連生數女,招友人飲宴。友作詩一首,戲贈之雲:“去歲相招因弄瓦,今年又弄瓦相招,弄去弄來都弄瓦,令正原來是瓦窯。”文中并未明指主客,不知如何将詩事安插到蘇洵身上。清褚人獲《堅瓠三集》也記有“弄瓦詩”,明言“無錫鄒光大連年生女,俱召翟永齡飲,翟作詩雲”,詩意詩句與《笑林廣記》相似,可以列入剽竊案對待,但詩中點明鄒光大之名,算是竄改戲詩一例。
人家妻子多生了幾胎女兒,戲谑說是一座瓦窯,也算是可以一笑。說這弄璋弄瓦,又讓人想起另一個與玉與瓦相關聯的故事來。
北朝東魏末代皇帝孝靜帝,在不得不将帝位讓給了他自己的丞相高洋以後,第二年孝靜帝同自己的三個皇子也都被毒死了。這場宮廷政變的結果,是高齊代替東魏,又完成了一回改朝換代。在高洋當皇帝以後,到第十年夏月的一天,出現了一次日食。當皇帝的最怕日食月食之類的天象,擔心這是不祥之兆,不是怕命懸一線,就是怕帝位不穩。高洋則是擔心自己篡奪得來的皇位保不住,他思考漢末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何後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走呢?有一位謀士也說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隻是随便說是要怪王莽自己,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等都斬盡殺絕。
高洋覺得這話說得很對,于是大開殺戒,将東魏宗室近親44家共700多口人全都處死,婦孺無一幸免。那些遠房宗族非常緊張,其中有個縣令元景安說,保全性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宗族,改姓高氏,做一個徹底的投降派。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這樣做,他斬釘截鐵地說:“大丈夫甯可玉碎,不能瓦全!”他說甯願被殺頭,也決不改姓。結果元景安去告密,元景皓被殺。元景皓玉碎後,元景安瓦全了,他改作高姓,而且得到升遷。不過高洋的命運還是不濟,三個月後他就病死了。
“甯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可是宮廷悲劇中留下的名句。玉和瓦的對比,居然還生出這麼悲情生動的故事來,裡面的滋味是可以反複琢磨的。也許後人并沒有讀懂元景皓的話,其實他應當還是在以玉喻男以瓦喻女,他的話意思是說:我甯可做一個被殺戮的男子漢,也不做改姓換名的婦人。因為女人出嫁後就隐沒了原有的姓氏,在元景皓心裡,不能為着保全性命而像女人一樣變姓,這樣的“瓦全”他是決不接受的。如果這個理解不錯的話,他說的“玉碎”之玉,實際指的就應當是玉璋了。
#弄璋弄瓦#
#考古#
#博物館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