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性話題

人性話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2 22:17:25

這個疑問好像又是個曆史難題,但我覺得有一個故事很能給有此迷惑的人們以“醍醐灌頂”式的解脫:說一隻蠍子,要過河,但他不會遊泳,正犯愁的時候,河裡冒出一隻青蛙,于是蠍子求青蛙把它帶過河,青蛙不同意“我要是帶你過河,你攻擊我怎麼辦?”蠍子忙說:“不會的,不會的,我要是攻擊你,我也會淹死的。”青蛙想想也有道理,于是答應載蠍子過河。就要遊到河對岸的時候,蠍子突然攻擊了青蛙,在沉下水的瞬間,青蛙問蠍子為什麼,這是為什麼?… 蠍子說,對不起,好攻擊,這是我們蠍子的本性······

人性話題(人性的争論)1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即有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性無善惡論等學說。

一、性善論

我國最先主張“性善論”的是戰國中期人孟子,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和發展人,是他創造了儒家哲學的唯心主義理論體系。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天賦的“善端”,具有一種先驗的道德觀念的萌芽,這是人異于禽獸、高于禽獸的本質的特征。所以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恻隐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的性善論作為儒家的正統思想,傳播廣泛,影響深遠,以至宋代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就雲:“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話題(人性的争論)2

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和法國哲學家盧梭。古希臘斯多葛學派認為人雖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與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則進行協調,從而取得和諧。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則認為人性原來都是善的,原始社會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樂、天真而自由,隻是由于曆史發展與社會制度等原因才變惡。

人性話題(人性的争論)3

二、性惡論

我國最先主張“性惡論”的是戰國中期人荀子(荀況),他認為,人生來性就是惡的,後天教育可以由惡變善。他認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這是性中自有,這種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就決定了人的性惡。所以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縱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将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矣。”荀子的兩個著名的門徒李斯、韓非子等,是性惡說的堅定支持者。尤其韓非子,更是堅定地認為人性本惡,并由此毫不餘力的主張用嚴刑峻法來安民定國。

人性話題(人性的争論)4

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歐洲思想家奧古斯丁、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華等。基督教的原罪說也是一種典型的性惡論。認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違背了上帝的意願犯了“原罪”,亞當和夏娃的子孫們,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即負有深重的罪惡——“原罪”。因此,人要用忏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從某種禁忌、戒律等來獲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則,人的靈魂就不能進入美麗的天堂,而隻能淪落于苦難的地獄。

人性話題(人性的争論)5

三、無善無惡論

我國最先主張“無善無惡論”的是戰國中期人告子(告不害)。所以他說:“性無善與無不善也……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國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紙說。該說認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紙的,根本不存在善與惡的問題。他認為,善與惡的心理觀念和道德品質,都是後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

人性話題(人性的争論)6

此外,後來的美國哲學家詹姆士和杜威,也可以說是性無善惡論者。杜威站在實用主義的立場上,認為善絕不是什麼玄而又玄的東西,它僅是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的事物而已,是相對的價值判斷。而人性都有發展成善的可能性,隻要有适當的教育,人是能養成善良的品性的。

人性話題(人性的争論)7

四、有善有惡論

我國最先主張“有善有惡論”的是戰國初期人世碩,他主張人生來就具有“善”和“惡”這兩種不同的自然屬性,這兩種屬性是先天具有的,與生俱來的。他雖然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與惡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發揚這種先天的本性,則在于養。後天養之善性,則是善性不斷增長;養之惡性,則是惡性不斷增長。後世贊成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漢代的董仲舒、揚雄、王充,唐代的韓愈等。王充在《論衡》一書中記載:“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緻之則善長;惡性,養而緻之則惡長’。”

人性話題(人性的争論)8

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康德。柏拉圖認為人有欲望、意志和理性。當理性能駕馭欲望和意志時,就能獲得善。反之,就是惡。亞裡士多德也認為人有理性和情欲。人生的目的在于用理性節制情欲和一個合理的狀态,恰到好處,以獲得人生的幸福。康德則認為人有兩個我,一個是“實我”,一個是“真我”。“真我”是理性主導的我,“實我”是情感主導的我,“真我”因為善性的約束而高于惡性欲望的“實我”。

人性話題(人性的争論)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