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繕,顧名思義,就是以金修繕。金繕屬于漆繕中的一種,主要用于瓷器修複。
具體而言,金繕就是将破碎的陶瓷殘片用生漆粘合,并用金粉金箔等做為顔料填充在結合的裂縫處,以達到修複并完善破損器物的目的。金繕的過程大概分為以下幾步:首先,以生漆調和糯米粉等物質将器物碎片粘合并填補完整,此後進行打磨。此後,在裂縫處塗抹金粉金箔進一步填補并美化破損器物。
關于金繕的起源,各位學者莫衷一是,但大部分學者以江戶時代的《螞蟥絆茶歐記》為依據推斷金繕起源于日本。《螞蟥絆茶歐記》中記載了一個關于以金繕修複宋代龍泉窯碗的故事。書中寫道,平重盛收到了一隻宋朝贈送的龍泉窯茶碗,後來這隻茶碗被日本室町時代崇尚茶道的足利義政将軍得到了。在足利拿到這隻茶碗時,可惜這隻碗在底部已出現裂痕無法再使用,于是他遣使來中國尋訪,希望可以找到一個相同的而且可以使用的碗。但是苦苦尋找後仍舊沒有結果,所以來中國的使者就聽從了中國工匠的建議,用锔釘将這隻龍泉窯碗的裂隙锔住。因為修補後的锔釘痕迹像一隻螞蝗,因此被稱為“螞蝗絆”。但是足利将軍對此很不滿意,命令日本工匠繼續修複。日本工匠參考中國的漆繕技術,在裂紋處用美觀華麗的金粉進行塗抹繪畫,最終将這隻名貴瓷碗修複一新。與此同時,金繕的技術也就正式出現了。當然,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金繕所屬的漆繕和金繕過程中的漆上用金均屬國傳統漆工藝,所以金繕當之無愧應起源于中國。最中肯的說法應當是金繕技術最初起源于中國,但在日本得到了發展和完善,最終形成了極具特色和審美價值的金繕技術。
無論起源何處,金繕之美有目共睹。金繕這種修複藝術所蘊含和展示的美學被大衆、藝術家和學術界贊歎不已。首先,金繕之美在于其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林頤)。正如王漢辰所講:金繕修複明麗的線條與精緻的破碎感,賦予了古陶瓷器一種獨特的美,既有曆史的滄桑,又有生命萌動的原始之美。此外,金繕這種修複工藝将破損和裂紋放大并坦然視之,因此增添了幾分自然坦蕩之美(胡描,杜懷一)。不僅僅是坦蕩,在鄧彬看來,這更是一種“禅意”之美。以昂貴的黃金來修繕裝飾殘缺的器物,代表着一種盡可能将殘缺完美的姿态(鄧彬)。此外,金繕之美還在于其獨特性和不可複制,因為“殘缺的情形是千變萬化的,器物的器形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金繕修複的藝術表現有“不确定”、“獨一性”等特點(鄧彬)。
雖然學者們對金繕之美的具體表現有着各自的感觸和論述,但總的來說,金繕之美是與日本侘寂美學息息相關的。甚至可以說金繕完美體現了日本的侘寂美學。侘寂,侘び·寂び,日文發音為Wabi-sabi,指的是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
侘び的原意是簡陋,寂び為寂靜之意,此外還有褪色、古舊之意。因此侘寂之美被認為是一種關于“不完美的,無常的,不完整”的美學思想。此外,侘寂文化崇尚質樸自然的生活态度,因此侘寂文化強調三個事實:其一,沒有什麼能長存。其二,沒有什麼是完成的。其三,沒有什麼是完美的。侘寂文化認為,如果一個人可以接受這樣的三個簡單事實,那麼就可以獲得一種成熟的快樂。
金繕淋漓盡緻地體現了侘寂美學的方方面面。金繕對待破損器物的态度,啟發了人們對待逝去生命的審美,對破損舊物的欣賞(何明清),面對殘缺生命的釋然,和面對漸弱的生命燭光的坦然接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