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居庸關古詩解釋

居庸關古詩解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14:11:14

居庸關古詩解釋(幽州薊城居庸關的語源)1

幽州、薊城、居庸分别是先秦時期的區域、封國都城、關隘的名稱,在北京地區的地名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追尋它們的語源,是地方史與地名研究的共同任務。

一、從虛拟到逐漸落實的“幽州”

《尚書》是我國商周時期的曆史文獻與後人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彙編,其中如《堯典》、《禹貢》等篇大約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已有的研究早就證明,《禹貢》提到的九州,表現了中國古代理想中的地理觀念,從古至今一直影響着人們對國土的認識和區域定位,但它并不是曾經實行過的、真正的行政區劃。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部,今北京地區隸屬于其中的“幽州”,而這個名稱的淵源就來自《尚書》等古代文獻。

《尚書·舜典》說:舜“流共工于幽州”,黃侃先生校點為“幽洲”,二者作為地名的意思并無差别。《史記·五帝本紀》稱:受到黃帝之孫颛顼教化的範圍“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張守節《正義》雲:幽陵,“幽州也”。同卷又記載,舜“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可見“幽州”亦作“幽陵”。附帶指出,唐朝以後的文獻如李泰《括地志》等記載,相傳共工被流放到幽州後,居住的地方叫“龔城”或“共城”,在唐代檀州燕樂縣境内。《光緒順天府志·地理志十》把它定位于密雲縣東北五十裡“安樂莊”,其地應當即今密雲水庫北岸的燕落村,而共城舊址則要在村南的水庫區了。“燕落村”是唐代燕樂縣城的所在地,五代時稱“燕樂莊”。将地名語音以及相關村落的地理位置相互比照,《光緒順天府志》所謂“安樂莊”與“燕樂莊”、“燕落村”,其專名部分即“安樂”、“燕樂”、“燕落”都是一音之轉,地名用字則表現為近音異寫。共工流放之地亦作“幽都”,《莊子·在宥》即稱“堯……流共工于幽都”。另外,《尚書·堯典》有“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史記·五帝本紀》之文與此基本相同:“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正義》雲:“北方幽州,陰聚之地,命和叔居理之”。可見,“幽州”有北方寒冷昏暗之地的意思,這應當是與天氣炎熱、光照強烈的我國南方相對而言的。從詞義方面考察,“幽州”、“幽陵”、“幽都”同指一地卻又有所區别。“幽州”體現了行政區域的概念,盡管漢代之前僅僅是理想化的泛指;“幽陵”具有從地形着眼描述幽州的意味,突出了這裡山嶺廣布的特點;“幽都”則是從聚落的角度觀察這個區域的産物,含有以幽州中心城邑代指整個幽州的意思,雖然它不是實際存在的城邑之名。

二、薊城及相關地名的語源

西周初年,在今北京地有“燕”與“薊”兩個封國。《禮記·樂記》稱:“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于薊,封帝堯之後于祝”。《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于焦,黃帝之後于祝,帝堯之後于薊……封召公奭于燕”。薊國的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廣安門一帶,無論薊國的國君是黃帝亦或堯帝的後人,都不妨礙它與燕國在西周初期并立的事實。

燕、薊兩國的都城名稱與封國相同,隻是後人根據習慣增加了“都”、“城”之類的通名。燕國的都城除了“燕”、“燕都”之外,又稱“聖聚”。《水經注·聖水》說:聖水“又東迳聖聚南,蓋藉水而懷稱也”。綜合《水經注》等文獻的記載,“聖聚”應即指今董家林的西周燕都,所謂“藉水而懷稱”就是根據“聖水”這條河流的名稱派生出“聖聚”這個城邑的名稱,後者具有聖水彙聚之地或聖賢荟萃之地的意思。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九所謂“良鄉縣,在燕為中都”,即指此地而言。《水經注·易水》稱武陽城為燕下都,則燕國的上都應當就是薊城。《史記正義》說:“薊、燕二國俱武王立,因燕山、薊丘為名,其地足自立國。薊微燕盛,乃并薊居之,薊名遂絕焉”。燕國遷都于薊,大約發生在西周晚期。此後薊國消失了,薊城之名卻一直沿用到被遼代的“南京”替換之前。

居庸關古詩解釋(幽州薊城居庸關的語源)2

關于“薊城”的命名,遠在《史記正義》之前,《水經注·㶟水》就已指出:“昔周武王封堯後于薊,今城内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薊城以城内西北角的土丘“薊丘”為名。《戰國策》記載,名将樂毅在報燕惠王書中,回顧了他在燕昭王時期率軍攻下齊國七十餘城的重大勝利,其中有“薊丘之植,植于汶篁”之語。《史記·樂毅列傳》也有同樣的文字。關于這句話的意思,裴骃《史記集解》認為是指燕國的疆界推進到了齊國的汶水;司馬貞《史記索隐》則稱燕國的薊丘上所種的都是齊國汶水流域的竹子。二者都顯示了樂毅伐齊使燕國獲得的巨大勝利,但觀察的角度有所不同。此外,我們還可以把它當作文學上的比喻來理解:随着燕國伐齊之戰的勝利,薊丘上的植物被帶到了汶水流域去種植。前一個“植”字是名詞,後一個是動詞,而“薊丘”就是整個燕國的象征。很顯然,在“薊”作為封國的都城之前,必定早就是一個以“薊”為名的較大的聚落了。沒有這個聚落奠定的基礎,周武王也不會把一個封國的政治中心放在這裡。根據文獻記載和晚近時期的考古發掘,一般認為薊丘位于今北京西便門外的白雲觀西側,1960年代中期以前還保留着一些遺迹。另有一種觀點認為白雲觀附近的薊丘隻是西晉之後的薊丘,而此前的薊丘與薊城要到今石景山區的老山、八寶山一帶的丘陵地區去尋找。我們認為,考古發掘當然是确定古代城址的重要依據,地理特征的古今對比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但是,在運用這兩方面的技術時,絕不能忽視曆史時期地理環境變遷的巨大作用,尤其是河流改道、泥沙淤積對文物的壓埋沖刷以及對地貌的重新塑造,如果單純地力求以今天的丘陵地帶與薊丘之“丘”所代表的地形相吻合,而不顧曆史上永定河等河流挾帶的大量泥沙使洪積沖積扇上的丘陵被淤平的可能,無疑是把動态發展中的地理環境看成完全靜止的了。地下埋藏的文化層也不能不受到這種淤積或河流沖刷的影響,緻使在今日變得無影無蹤。因此,把薊丘定位在白雲觀以西,是目前最具文獻依據的選擇。

居庸關古詩解釋(幽州薊城居庸關的語源)3

從地名學角度再進一步分析,薊丘是以土丘上生長的植物“薊”來命名的。北宋時期出使契丹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五記載:“予使虜至古契丹界,大薊茇如車蓋,中國無此大者。其名薊,恐其因此也”。大薊是菊科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可達一米以上。沈括描述它的葉片支撐開來與車蓋相似,當時的中原地區很少見。他推測說,薊城的命名可能就是以這種獨特的植物為依據。由此看來,大薊(植物)→薊丘(生長大薊的土丘)→薊(從薊丘派生命名的聚落)→薊城(從聚落發展起來的城邑)→薊國(由薊丘、薊城得名的封國),這一系列名稱的語源,應當具有上述環環相扣的派生關系。今北京周圍的大薊多生長在山區,可能是近千年來的農業墾殖迫使大薊由平原退向山野的緣故。侯仁之先生《論北京建城之始》認為:“薊、燕兩地的原始聚落,到了正式建立諸侯國的時候,就完全具備了城市的功能,因此也就可以認為是建城的開始”。這個在北京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标志性年代,就是發生著名曆史事件“武王伐纣”的周武王十一年。這一年對應的公元年份,以公元前1045年或公元前1046年之說影響較大。從這時起,“薊”這個聚落亦稱“薊城”,盡管作為城的“薊”并不是從這一年白手起家的,但我們畢竟不得不以一個标志性的事件為參照來确定其年代。

居庸關古詩解釋(幽州薊城居庸關的語源)4

此外,對于“薊”的含義,有的學者從構成這個字的三個偏旁着眼,認為它所在地域有“草”、“魚”以及人們用“刀”割草之意,表示一種草木和魚類衆多的水澤環境,進而認為“薊”是根據蓮花池一帶的地理環境命名的。這個觀點雖無多少文獻佐證,卻也不妨聊備一說。

三、“居庸”之源和秦始皇無關

從昌平南口到延慶八達嶺腳下的岔道城之間,長約四十裡的山間通道之所以被稱為“關溝”,就是由于在溝谷起訖點的中間位置有一座控扼天險的居庸關。元代王恽《中堂事紀》記載:中統二年三月七日(1261年4月7日)卯刻“出居庸關,世傳始皇北築時居庸徒于此,故名”。這個說法流傳甚廣,在今人論著中仍然随處可見,比如“相傳秦始皇築長城時把居庸徒(被征發的民夫、犯人等)遷徙到此,取‘徙居庸徒’之意得名”等等。但是,先秦兩漢的典籍早已證明它們都是向壁虛構的臆說。

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有始覽》說:“何謂九塞?大汾、冥阨、荊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塞”是天然的險要屏障,“關”指守衛險要的處所,在這個意義上二者并無太大區别,居庸塞就是居庸關。顯然,在秦國的勢力尚未到達居庸塞時,這裡早已是天下聞名的關口。否則,在秦始皇平定六國之前編纂的《呂氏春秋》,也不會把它列入“九塞”之一。這就證明,居庸關的得名根本與秦始皇無關,王恽記載的傳說自然也與史實不符。退一步講,即使這些被征發到居庸關修長城的人被稱做“居庸徒”,也應當是由于他們的目的地是早已存在的“居庸關”才得到這樣一個泛稱,而不是先把他們叫做“居庸徒”然後才據此命名了“居庸關”。

居庸關古詩解釋(幽州薊城居庸關的語源)5

抛開這些本末倒置的道聽途說,我們可以從先秦古籍中找到确切的解釋。《周禮·夏官·司勳》說(括号内為東漢鄭玄的注文):“司勳,掌六鄉賞地之法,以等其功(賞地,賞田也。在遠郊之内,屬六鄉焉。等猶差也,以功大小為差)。王功曰勳(輔成王業,若周公),國功曰功(保全國家,若伊尹),民功曰庸(法施于民,若後稷),事功曰勞(以勞定國,若禹),治功曰力(制法成治,若咎繇),戰功曰多(克敵出奇,若韓信、陳平)”。這就表明,周代根據功績的等級和類型決定賞賜田地的數量,“庸”是對民衆有好處的一類功勞的統稱,就像上古時代教給民衆種莊稼的後稷所建立的功勞一樣。《國語·晉語七》記載,晉卿韓厥年老力衰,打算讓他的長子無忌繼任,無忌向國君推辭說:“臣聞之曰: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換句話說,自己既無國功也無民功,所以不能擔當如此之高的官位。由此引申開來,“居庸”就是“處在能夠建立庸功的位置”的意思,或者解釋為“擔當建立庸功的職責”。“居庸關”或“居庸塞”之名,蘊含着這裡是鎮守者能夠為百姓建立功業的重要關口,或者說這裡是肩負着為百姓建功立業職責的人鎮守的關口。這樣的解釋既符合古代禮制的要求以及相關史實,地名的語義也表現了對鎮守關塞者的期望和贊美,同時顯示了居庸關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應當是這個名稱的正确語源。

來源:《中國地名》2016年第3期

作者:孫冬虎

選稿:周辰

校對:周辰

編輯:黃舒馨

圖片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黃海紅

居庸關古詩解釋(幽州薊城居庸關的語源)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