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雙平團隊,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拖延心理學》這本書。
第三節:更了解你的溝通對象。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 羅納德·B·阿德勒等
權威的人際溝通入門教材,再版15次,中文譯本銷量數十萬。
本書分為“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
1、“看入人裡”說明了人際關系的本質,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
2、“看出人外”聚焦于溝通時信息的發送與接收,包括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
3、“看人之間”則主要讨論了關系的演變過程,側重于親密關系,提出了改善溝通氛圍、處理人際沖突的各種溝通方法。
這本書的的特點是完整,它是一本溝通的教科書,不同于許多注水的溝通書籍,它的内容有許多基于心理學知識和方法,可以說是成為溝通高手的基礎課。 在這本書中,你将學到:
1、自我的情緒和知覺,對溝通的影響
2、高效傾聽的方法
3、增進溝通分為和處理人際矛盾的方法
今天是我們閱讀《溝通的藝術》這本書的第三天。
昨天的主題是“看入人裡”,在跟别人溝通的過程當中,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你自己,所以要先看自己。
今天的主題是“看出人外”,咱們要考慮一下溝通當中的另外一個對象,我們是怎麼樣跟對方去溝通的。
這個部分的内容,我們主要分為三塊:第一塊,我們跟大家介紹一下語言;第二塊,跟大家介紹一下非口語溝通;第三塊,跟大家介紹傾聽。
咱們先看第一個部分:語言。
語言就是咱們在溝通當中,最基本的一個工具,語言簡直就是一個天賜的禮物,因為有了共同的語言,我們才能夠增進對彼此的一個理解。
但是作者講,語言既是溝通的橋梁,同時又可能是障礙的來源。
為什麼會這樣?
對于你而言,非常清楚的信息,但是别人未必能夠理解到。
比如你每次去剪頭發的時候,你跟理發師說:“給我把頭發剪短點。”
理發師永遠都理解不了“什麼叫做把頭發剪短點”,兩下就給你減沒了。
為什麼?因為大家對一些基礎的概念,對于一些字詞的理解完全不一樣。
這就是語言帶來的一個溝通障礙,不管你理解的對,還是不對,針對一個字詞,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理解都超出了這個字詞的字面意思。
作者就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語言問題都來自于誤解。
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意思,有時候盡管你們非常了解彼此,很懂彼此,但是你們之間還是會産生沖突。
我們并不是要避免掉所有的争議,每個人都開開心心,每個人都看上去毫無意見。
但是作者告訴我們,删除三個語言上的不良習慣,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溝通沖突,讓你省下力氣對付那些沒有辦法避免的重大的沖突議題。
哪三個語言上的不良習慣,需要被删除?
第一個,就是把事實和意見搞混。
事實性的陳述,比如這有一個蘋果,還是有兩個蘋果,可以去論一個對錯的。
但是意見性的陳述,基本上沒有辦法被證明,或者是被否認,因為它基本上是以說話人自己的主觀意識為主的。
什麼叫做事實性陳述?什麼叫做意見性陳述?
事實性陳述就是“你今天忘了我的生日”,這是一個事實,你就是忘了,你沒有給我送禮物,也沒有祝我生日快樂。
那意見是什麼?你一點都不愛我。
事實是“你一直在幹擾我”,我的意見就是“你這個人真的是個控制狂”。
你發現事實跟意見的區别了嗎?把它們擺在一塊的時候,你會發現還是不一樣的。
在生活當中,我們特别習慣把意見當成事實一樣去陳述,引發一些不必要的争論。
我們跟别人講:“你花這麼多錢在這雙鞋上,真的太浪費了,太奢侈了。”
我确實花了很多錢在這個鞋上,這是個事實,但是你的意見是“你認為我這個人太奢侈、太浪費”,不好意思,我就不同意了,沖突就産生了。
所以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當你表達意見的時候,最好在前面加上一些修飾語,比如“在我看來”,或者“我覺得”。
加上這些修飾語,未必可以幫你完全避免沖突,但是确實當你加上這樣的修飾語的時候,就顯得沒有那麼的敵對性。
第二種不良的語言習慣,叫做事實和推論的混淆。
我們在生活當中,特别擅長做推論,我們發現一切都還未定,所有信息你還沒有了解完整的情況下,就敢給一個事情下結論。
比如兩個人的對話。
A:“你為什麼要對我生氣?”
B:“我沒有在氣你,為什麼你最近那麼沒有安全感?”
A:“我才不是沒有安全感,是你有點吹毛求疵。”
B:“你說我吹毛求疵,是什麼意思,我才沒有。”
你看,兩個人就争起來了。
因為我們一直都在試圖揣測别人的心思,給别人下定論“你就是沒有安全感”、“你就是吹毛求疵”。
當我們把結論下來以後,對方肯定會對這個結論有他的意見,有他的看法,有他的不同的見解,兩個人之間就會産生沖突。
所以在跟别人溝通的過程當中,盡量不要去猜測别人心思,不要去下這些結論。
第三種語言的不良習慣,叫情緒性語言。
情緒性語言表面上好像是在說一個事情,但是事實上是說自己對一個事情的态度。所以情緒性語言完全是主觀的。
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向大家說明一下到底主觀在哪。
比如你看到一個人,你喜歡他,你認同他,你就會覺得這個人穿着真樸素。你不認同他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個人穿的品位太low。
你認同他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人很謹慎;你不認同他的時候,你就會說這個人很膽小懦弱。
實際上,在你用“膽小懦弱”、“品位差”來形容别人的時候,這些都是情緒性字眼,都是很有可能引起沖突的。
我們最好用一些中性的字眼來描述人,來描述事情,來描述自己的看法。
比如你寫你的對象摳門,你不要說:“我希望你以後能不能不要這麼吝啬。”
那麼,“吝啬”這個詞就帶有你的情緒。
你可以用一些中性的字眼來表達:“我希望我們一起出去旅行這件事情上,不要太介意花多少錢,因為我們出去旅行,就是為了開心。”
你們之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就變低了。
因為不帶情緒性的陳述:首先,表達比較精确、比較準确;其次,被别人接受的可能性也越大。
以上,是作者跟我們說的,一定要戒掉在表達當中,三個不良的語言習慣。
下面,作者還給我們介紹了一個,叫做語言的責任性。
我覺得很有意思,什麼叫做語言的責任性?
語言有時候可以讓我們的表達更清楚,有時候讓我們的表達變得模糊,引起沖突。
但是同時,這些語言也可以反映出說話的這個人對他說的話,對他的觀點負責任的意願程度。
這個話有點繞,我們直接來舉例。
比如你在學校上了一節課,覺得很無聊,有兩種表達方式:
第一種表達方式,你上來就講:“這節課太無聊了,這個老師太無趣了。”
第二種表達方法,“我在這堂課上感覺到很無聊,我覺得這個課對我來說,一點吸引力都沒有。”
你有沒有發現,這兩種表達方式,說話的這個人對于他說的話,負責程度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這個課很無聊,我在這課上無精打采”,你在聽到這樣的話的時候,很清楚地可以辨認到,說這個話的人是誰,有這個感受的人是誰。
如果你用“這”來陳述這節課很無聊,老師很無趣,這件事情很糟糕。
你會發現其實表述的這個人,他在逃避對信息的責任。
因為當他用“這”來開頭說話的時候,其實聽的人是辨認不出來這個觀點的信息來源的,實際上這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說法。
以上,就是作者給我們介紹了一個知識點,叫做語言的責任性。這麼一說,好像是很有道理的。
還有在生活當中,我們是不是特别喜歡用“但是”這個詞:“你很好,但是不好意思,我還是不想跟你在一起。”
有的時候,用“但是”會讓人感覺到混淆。
這種方法是一個保留顔面的策略,在有的時候是很必要的。
但是在生活當中,如果你發現你這個人經常用“但是”來說話,就證明你其實有點想要逃避責任。
你說話的目标是不清楚的,你試圖在模糊你說話的意思,以此降低你對這句話承擔責任的可能性。
所以實際上在生活當中,我們最好用一種承擔責任的方式去一語道破,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要總是用“但是”這樣的陳述,來分散聽你說話的這個人的注意力。
所以這也是作者跟我們講的,經常用“但是”,可能意味着表述人對自己的話承擔責任的意願比較低。
還有一種逃避責任的表達方式,叫做疑問句。
有時候,他就是想說一個觀點:“這節課要寫這麼多作業,太讨厭了。”
但他不想直接說,他就會用疑問的方式來表達:“這節課要寫這麼多作業嗎?”
所以作者跟我們講的這個知識點很有意思,就是三種逃避責任的表達方式:用“但是”,用“這”開頭的話,還有用疑問句。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跟大家介紹的第一個部分,用語言溝通的一些相關知識點。
第二個部分,我要跟大家介紹的是非口語溝通。
有時候,我們表達自己的方式,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我們做了什麼。
有些社會科學家就提出,人的情感性信息來源,有30%是由非口語的部分表達的。
總之,非口語部分的表達,在我們生活當中是很重要的。
我第一次感受到這個事情是什麼時候,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在說話時候的一些表情,一些動作會洩露我們的真實信息,但是實際上,這些過程都是無意識進行的。
你看一個人說話的時候,雖然他說的話好像很真誠,但是你覺得他在撒謊,實際上你就是在用一些非口語的信息,去判斷對方,比如對方的眼神躲閃,這些都是無意識進行的。
實際上,這本書的編寫方式有點像教科書,它關于每個點,都隻告訴你大概是什麼樣子,不會做深刻的講解。
它給我們介紹了一下,非口語溝通的類型有哪些:
第一,身體朝向。
有時候我們不想跟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比如我們兩個人聊得好好的,突然來了一個人,我們特别讨厭他,這時候你發現你的身體會下意識背離那個人,意味着你不喜歡他。
你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測試一下,你跟一個人的親密程度。
當你們兩個處于一個空間的時候,你可以看一下他是逃避你,還是他也願意把正面扭過來跟你溝通。
這些都是一些小細節,一個人的身體朝向,是可以表明他的态度的。
第二種非口語溝通的方式,是通過我們的姿勢。
你現在的坐姿、站姿,就能透露出你的感受是什麼,你的坐姿、站姿都向别人洩露了一些你的信息。
姿勢可能是非口語行為當中最不模糊的一種,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姿勢,去判斷他是生氣,還是悲傷,還是快樂,是緊張,還是放松,他緊張時候的姿勢,跟放松時候的姿勢,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三種,是手勢。
最常見的手勢,就是說話的時候,強調重點的手勢,有很多人都喜歡用手說話,這個我們就不多說了。
再往下一個,就是聲音。
包括聲音的音色、速度、頻率,暫停的次數跟暫停的長度,還有在說話過程當中的停頓、轉折等等。
比如他結不結巴,是不是喜歡使用“嗯”、“啊”這些字眼,這些都會增強或者削弱我們要去表達的信息。
以上,就是我們介紹關于非口語表達的一些方式。
最後一個部分,想跟大家介紹一些傾聽的方法。
關于人跟人之間的溝通,傾聽在其中占的重要性比例,就不用多說了。
在職場上,最重要的一個技能之一就是傾聽,會傾聽的人确實升職快,看上去情商高。
關于這個部分,這本書裡面提供的最有價值的在于,它給了大家一些關于傾聽時候如何反應的一些做法。
我們會認為什麼樣的人最會傾聽?就是那些在傾聽當中,給出了适當反應的人,我們會認為這樣的人是傾聽高手。
作者給我們介紹了幾種,在傾聽當中回應的方法。
前面都是比較簡單的,比如借力使力。
借力使力的意思,就是順水推舟,讓說話的人繼續他自己的話題就可以,你可以通過一些沉默或者簡短的言辭,來激勵對方繼續說下去。比如“是嗎?”
第二種反應的方法,叫問話。
問話在傾聽當中的重要性,就不必要多說了。你可以問一下對方:“發生了什麼事情?你現在是什麼感覺?你希望我做什麼?”
這樣提問,可以讓對方繼續說下去。
比問話難一點的反應方法,叫作釋義。
釋義的意思就是我們不做任何增添,重複一下對方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去解讀一下他的說法,重新說一次。釋義也叫做積極傾聽。
釋義為什麼比提問難一點?釋義就是你必須要聽了,才知道怎麼樣重複别人說的話。
但釋義并不是那種鹦鹉學舌,對方說:“我好胖,我好難過。”
然後你來一句,你覺得自己“很胖,很難過”,就顯得你聽得特别不走心。
你應該在釋義的過程當中,利用這個成功的關鍵技巧,叫做“用你自己的措辭,去重複别人的觀點”,不要鹦鹉學舌。
有幾個技巧,可以讓你的釋義聽起來更自然:
第一個,改變說話者的措辭。
比如他說:“我好胖,我真的好難過。”
你可以回應一下:“你是覺得自己現在很被自己的體型困擾,是嗎?”
立馬就不一樣了,顯得你很真心。
第二個方法,從你所接受的對方信息當中,抓出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你對對方的了解程度。
比如對方說:“我覺得我老公真的特别懶,每天回到家都不做家務。”
然後你可以做一個釋義:“你覺得他每天回到家就光看手機,不管孩子這件事,特别讨厭,對不對?”
這種具體的例子,就會讓對方覺得你很了解他。
第三個技巧,反映說話者的潛在寓意。
有的時候,對方沒有說明白,但是他的話有一些深層次的暗喻在裡面,你可以把它點出來,這樣也會讓對方覺得你的釋義非常真誠。
所以這是釋義這個方法,也叫做積極傾聽。
第四個方法,叫做支持性回應,可以讓對方感覺到你跟她的心是在一起的。
支持性回應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表達你的同情心,我知道你為什麼這麼難過;也可以表達你的同意,跟對方說:“你說的很對,你的觀點我特别同意”;也可以通過提供協助,來表達你的支持:“如果你需要的話,我今天晚上就陪你,不走了”;最後,你可以通過贊美和恢複信心,來表達你的支持:“你做的真的很棒,我知道你将來一定會做的更好的。”這些都可以表達你的支持。
再往下一種回應類型,叫分析,幫他去分析一下。
在提供分析的時候,有幾個原則要遵守:
第一,使用試探性的口氣會比較好,不要太絕對。
當你想要去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講:“也許這個問題的原因是...?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可能是...”
這種試探性的語氣,會比你說“這就是對的,這就是事實”,要好得多。
第二個原則,你的分析應該是合邏輯、接近事實的。
第三,你要确定對方已經準備好了,适合接受你的分析。
第四,你一定要确認,你自己提供分析的動機,是想幫助他,而不是顯示自己很聰明。
再有一個回應的方式,叫做提出忠告。
提出忠告跟最後一個回應方式“評斷”,我們一塊講。
實際上這種話,在傾聽的過程當中說出來,是很有風險的。
比如你提出一個忠告,結果對方按你的忠告去做了,沒有效果或者有更大的壞處,他就會怪你。
所以你在提出忠告之前,一定要去确認你提出的忠告,對方是很誠心接受的,你也要用一些顧全面子的态度來表達,千萬不要去訓人家。
至于提出評斷,它的危險性就更大了,有時候一些評斷性回應,實際上會阻礙你們之間的溝通,尤其是一些負面的評斷。
比如“我早告訴過你這樣了”,這些話實際上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但是我覺得這本書好就好在,并沒有要求你變成一個很虛僞,隻會提供支持、提問這樣回應方法的人,其實有的時候,你就是要提出你的忠告、評斷,你們才是真的朋友。
所以這本書教你在提出評斷跟忠告之前,需要注意的事情是什麼?
比如提出評斷,作者就說兩種情況下。評斷最有可能被人接受:
第一,這個人在困境當中,他自己提出希望你給出一個評斷;
第二,當你向對方提出評斷的時候,你的動機應該是真誠的、建設性的,而不是為了數落對方。所以企圖心上,你自己一定要去做反省。
以上,就是一些關于傾聽的反應方式,當我們掌握了這些反應方式之後,我們需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對應具體的情境,去選擇适當的反應方式。
實際上,并不是一味說一些好話,做一些支持性的回應,才是好的,有時候我們要說出我們的忠告和評斷。
但是如果你經常去評斷别人,或者是經常對别人提出訓導式的忠告,肯定也是不行的,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挑選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跟大家介紹的内容。
我們要看出人外,我們要知道語言跟非口語溝通帶來的一些溝通障礙的問題,我們也要知道在傾聽當中,到底如何合适地作出反應。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