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才能有幸福感

如何才能有幸福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06:00:47
文|弘毅說曆史,原創文章,請勿抄襲

何為幸福?

幸,吉而免兇也。福者,備也,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謂之備。

中國傳統文化中,幸福是健康、長壽、境遇和生活稱心如意。在儒家學派裡,幸福具有非常豐富的内涵。

如何才能有幸福感(一個人如何獲得幸福感)1

孔子

孔子的“德行幸福觀”

孔子認為欲望是人的根本屬性。

《論語理仁》:富與貴,人之所欲也。

而孔子提倡安貧、樂道。認為幸福不僅是感官上的滿足,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獲取,與物質快樂相比,精神上的快樂更加重要,擁有美好的德行所獲得的幸福感遠超個人欲望的滿足,是一種道德幸福。

孔子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如何才能有幸福感(一個人如何獲得幸福感)2

孟子

孟子的“君子之樂”

孟子在繼承孔子幸福觀的基礎上,提出了“君子之樂”。

君子之樂有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認為幸福有三種,家庭幸福、德行幸福、個人價值幸福。一個人如果擁有完整的家庭、具備良好的品德、在工作中可以實現人生價值,那麼他就是幸福的。

孟子對德行幸福有進一步解釋

孟子曰:無恻隐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羞惡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為四體,分别對應恻隐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隻有具備這四種心,才有人性,是真正的人。有了這四種德行,行事處事才會從内心中生出愉悅的感覺,也就是幸福感,可謂修身養性。

如何才能有幸福感(一個人如何獲得幸福感)3

孟子對物質幸福也有闡述

孟子曰: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從這裡看出,幸福感即來自德行的精神層面,又來自人欲的物質層面,兩者為和諧統一的關系。除了個人獲得幸福感外,更要讓國家的人民獲得幸福,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對儒家的幸福觀做了整體構築,建設了儒家的最理想的幸福境界。

如何才能有幸福感(一個人如何獲得幸福感)4

荀子

荀子進一步提出:人性好利,以義制利、義利兩得的理性幸福觀

荀子曰目好色、耳好聞、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後而生子者也。

荀子認為,人的欲望是一種生理本能,生而有之,故追求物質與感官的快樂是正常的。當人獲得利益時,内心中會産生滿足感,從而獲得幸福的感受。然而,物質财富是有限的,如果人人都去争取利益,勢必産生争鬥,不把握好分寸的話,情況會越來越糟,産生不可控制的惡果,使人們的幸福感極度下降。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争。

這也是荀子哲學上提出的“性惡論”。如果人的本性與欲望任其發展,不加以節制,勢必産生壞的心性。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荀子提出了“以義制利,先義後利”

荀子曰: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人之欲利,雖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義,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何為義?義,處事有度,行為适當,即道義。

《韓非子·解老》:“義者,君戶上下之事,父子責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懷上貧,子事父宜,殘敬貴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親者内而疏者外宜。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為之。”

當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會遇到利與義的沖突,兩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結果決定了一個人能否獲得幸福。荀子主張利益與德義兼顧,即能使人能感受到“道義”帶來的快樂,又能擁有獲得利益的主觀愉悅感

荀子又強調先義後利。道義與利益發生嚴重沖突時,選擇道義還是選擇一己私欲是判斷一個人善惡的标準,也是能否獲得幸福的标尺。以道義為主,用道來指導人的行為,以公義勝私欲。

荀子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

以義立身的人,榮耀相随,處處通達,即為,榮者常通。以利立身的人,恥辱困擾,困窘交加,即為,辱者常窮。通達順利者就可以制于人,窘困者受制于人,因此以義制利可以讓人獲得更大的幸福。

荀子在前人的基礎上,将儒家的幸福觀提高到新的層次。即肯定幸福中的物質需求,又強調德行道義的作用。給獲取幸福的行為制定了标準規範,讓追求幸福的腳步更為穩健,追求幸福的目标更加清晰,實現義利兩得的幸福結局。

現代社會對幸福感的定義

現代對幸福的主流定義為:人們的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時的感覺,這種精神上的愉悅為幸福然而人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往往會陷入把快樂當幸福的誤區,過于執着快樂,會忽視責任與擔當,從而在追求享樂中迷失自我,最後釀成禍端。

如何才能有幸福感(一個人如何獲得幸福感)5

2019年7月3日,譚某醉駕瑪莎拉蒂,追尾寶馬車,導緻寶馬車自燃,釀成2死1傷的慘劇。這是隻執着于快樂,而不顧德行道義的典型案例。把感官的快樂當成人生的目标,隻滿足個人的享樂私欲而沒有“義”來約束,結果隻有害人害己。福由德定,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必自傷。

儒家先義後利的幸福觀給當今社會的啟示

正如荀子的“性惡論”所說,欲望不可以絕對滿足,因為順從欲望發展的結果是“惡”,但又不能完全壓制,因為欲望是人的本能。适度的節欲才是正道,如何做到适度?以義制利,先義後利。

《荀子正名》: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諾也。

儒家幸福觀的本質為:欲望—道德—幸福。這是一個人獲取幸福的過程。欲望是人性的追求,道德是規範欲望的手段,即以義制利,先義後利,最後達到幸福的目的。

古天樂的儒家幸福觀

如何才能有幸福感(一個人如何獲得幸福感)6

衆所周知,古天樂擁有财富、名望和地位,但他沒有貪圖享受,而是默默無聞的行善多年,這與儒家的“以義制利”不謀而合。他在積善成德的過程中,幸福感也随之增長,物質财富與精神财富達到和諧統一,從而獲得義利兩得的完美幸福。古天樂的幸福觀值得世人所借鑒。

希望這篇文章給幸福迷茫的人一些啟發,謝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幸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