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哪些數學家不接受負數

哪些數學家不接受負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23:15:16

“一别之後,二地相思。隻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不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裡長亭望眼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哪些數學家不接受負數(為什麼負負得正)1

在我們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充斥着大量的數學口訣,比如“奇變偶不變,符号看象限”,“上加下減,左加右減”,“負負得正”,“移項要變号”……倘若帶着這些口訣穿越回古代,必可成為暗語第一人。試想一下,月黑風高的深夜,幾聲沉悶的敲門聲後躲着一個黑衣人,門内:“上加下減”,門外:“左加右減”。門瞬間打開,兩人深情握手!

今天我們對其中的一個口訣,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負負得正好像是鐵一般的事實,那麼為什麼會負負得正呢?”相信很多朋友會一時錯愕的回答不出來,既使想一想也不一定能說出個一二三來。好像“負負得正”這句話沒有什麼需要解釋的,數學中默認的規矩,也許當年讀初中時老師就是這麼要求的,背下來就好了,背下來題也會做了,計算速度也快了,一口氣刷5套數學題不費勁兒!

事實上,看似很簡單的“負負得正”,經曆了大起大落的曆史。要想弄明白“負負得正”,不得不先對“負數”提出點意見,事實也的确如此,就“負數”而言,一直以來它都不是被人們愉悅的接受的,“負數”從提出,到被人們所接受,雖然不能說是曆經“九九八十一難”,但也是體現了“真金不怕火煉”的心酸曆程。

負數的曆史為什麼要有負數?

在幾百年前,負數不被人們普遍接受,即便是數學家。直到19世紀中葉,負數才成為一等公民。

數字源于對自然物的記錄,比如:今天打了5隻羊,8隻兔子,自然數的出現就理所應當了。而分數僅僅是改良了的整數,比如:2/5米,就是将一米分成5部分,然後取其中2部分而已。因此,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萬物皆數”理念才能有令人“宗教”般的崇拜,而他們的“數”指的就是整數,認為世間的一切均可以用整數表示,并且當時的人們對此深信不疑。

在計數的過程中,最小的數必然是什麼都沒有,也就是數字0,怎麼能有比“什麼都沒有”還小的數出現呢?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費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哪些數學家不接受負數(為什麼負負得正)2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的實際意義,我們在此列舉兩個數學問題,在小學奧數中它們也叫做“年齡問題”,當然我們的題目并不難。

問題一:“哥哥今年7歲,妹妹2歲,那麼幾年後哥哥的年齡比妹妹的大一倍?”

問題二:“哥哥今年18歲,妹妹11歲,那麼幾年後哥哥的年齡比妹妹的大一倍?”

設x年後,哥哥的年齡比妹妹的大一倍。列方程,解方程:

問題一:7 x=2(2 x);解得:x=3

問題二:18 x=2(11 x);解得:x=-4

對于問題一,答案很自然,3年後哥哥的年齡比妹妹的大一倍。而對于問題二的負解,也是有實際意義的,可以答成4年前哥哥的年齡比妹妹的大一倍。

看起來很講理吧,但是當時的人們并不這麼認為,人們認為負數的答案是荒謬的,至于為什麼出現了負數的答案,那是因為本身的題目就是錯誤的,問題二應該被問成“幾年前哥哥的年齡比妹妹的大一倍”。答案自然就是正數4了。

數學家的困惑

前文提到,即便是數學家,也對負數有抵觸情緒,下面我們來細數幾位數學大咖,看看他們對于負數的苦惱!

古希臘的丢番圖,在《數論》第五卷第二題中,得到方程4x 20=4,他認為,某物的4倍再加20,不可能等于4,這是荒謬的,在他的數字字典中,隻接受正的有理數。

哪些數學家不接受負數(為什麼負負得正)3

古希臘的丢番圖

阿拉伯數學家阿爾-花剌子模,認識到一元二次方程有兩個根,但隻有當它們都是正數的時候才是。這也許基于是他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他解方程的方法非常精彩,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和邊長,故而他認為如果解是負數将是無意義的。

哪些數學家不接受負數(為什麼負負得正)4

阿拉伯數學家阿爾-花剌子模

法國數學家韋達,沒錯,就是韋達定理的韋達,他也拒絕接受負數,認為當負數作為方程的解出現時,它們被稱為“虛解”,“假根”。如果負數被接受為數字,會使計算非常的混亂。比如:方程x²-2x 2=0,根據求根公式,可以得到方程的根是1 √-1,1-√-1,直接導緻了負數出現了平方根!

哪些數學家不接受負數(為什麼負負得正)5

法國數學家韋達

法國數學巨匠笛卡爾,認為涉及負數的平方根是“想象的”,比如對于方程x4=1,有一個真實根( 1),一個假根(-1),兩個想象的根( √-1)和(-√-1)。順便提一句,雖然當今我們使用的直角坐标系,就是以笛卡爾命名的直角坐标系,但是當時笛卡爾所使用的坐标系并不像今天的坐标系一樣,它的構圖主要涉及正數,對于x軸y軸負半軸的的概念完全沒有出現。

哪些數學家不接受負數(為什麼負負得正)6

法國數學巨匠笛卡爾

安托萬·阿爾諾,法國神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他說如果-1小于1,那麼在比例式-1:1=1:-1中,表明較小的數比較大的數,竟然等于較大的數比較小的數,這簡直太扯了!(好有道理啊!)

約翰·沃利斯認為負數比無窮大還要大,他在《無窮算術》中說到,比如3/1>3/2,說明分母越小,而數越大,因此3/0就是無窮大,現在問題來了,如果-1<0,說明3/-1應該比3/0還要大,也就是-3比無窮大還要大!

以上幾位數學家的困惑是否曾經困擾着你?事實上,數學家們對于應用負數進行計算是沒有問題的,主要是不能理解這個概念本身。

阿拉伯數學家和古希臘數學家都懂得如何将(x-a)(x-b)展開,也就是他們是明确的清楚負負得正,負正得負的。

負數如何被接受

1831年,在那個蒸汽機車剛剛透露出一絲曙光的年代,英國邏輯學家奧古斯都·德·摩根寫道:“想象的表達式√-a與負的表達式-b有某種相似之處,就實際意義而言,兩者都是想象的,因為它們都難以想象。”這是面對越來越抽象的代數方法時,一個沒落的傳統最後的喘息。是的,随着代數方法和數字結構越來越完善,在高斯、伽羅瓦、阿貝爾等人的不懈努力中,代數方程的研究演變成代數系統的研究。簡而言之,實際上是數學變抽象了,不那麼講究實際了。在更抽象的環境中,數字本身“真實”的意義與它們之間的操作關系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數學界終于接受了負數的身份。在完善的數學體系下,負數和正數一樣,不分伯仲,終于不再是别人家的孩子!

哪些數學家不接受負數(為什麼負負得正)7

英國邏輯學家奧古斯都·德·摩根

為什麼負負得正?

最後讓我們一起回到“負負得正”這個話題,我們先用兩個小模型,去解釋一下為什麼“負負得正”。

模型一:債務模型

大數學家歐拉就曾經用債務的說法去解釋負數的存在,他在《代數指南》中說:負數被視為債務,正數代表真實的财産,因此,當一個人一無所有,還欠下50枚硬币時,毫無疑問,他有-50枚硬币,如果有人給他一份50枚硬币的禮物的時候,他将還清他的債務,變得一無所有,雖然他比以前富有了。

一人每天欠債5元,給定一個日期,在那一天他擁有0元,3天後将欠債15元。如果将5元的債務記為-5,那麼3天後,他的債務可以用數學來表達為:3×(-5)=-15。同樣,一人每天欠債5元,那麼他在給定日期(0元)的3天前,他的财産比給定日期的财産多15元,如果我們用-3表示3天前,用-5表示每天的欠債,那麼3天前他的經濟情況就可以表示為(-3)×(-5)=15,從而說明了“負負得正”!

哪些數學家不接受負數(為什麼負負得正)8

模型二:講一個故事

假設老王是一個小島的主人,在這個小島上生活着許許多多的人。現在作以下規定:小島上 的好人用正數(+)表示,壞人用負數(-)表示;進入小島用正數(+)表示,出島用負 數(-)表示。對于小島來說,好事用正數(+)表示,壞事用負數(-)表示。

現在,假設有一個人要進入(+)你的小島,如果他是一個好人(+),那麼對王島主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所以(+)x(+)=+;如果他是一個壞人(-),那麼對王島主來 說,就是一件壞事(-),所以(+)x(-)=-。假設一個人要出島(-),如果他是一個好人(+),那麼對王島主來說,是一件壞事(-),所以(-)x(+)=-,如果他是一個壞人(-),那麼對王島主來說,就是一件好事(+),所以(-)x(-)=+!所以,負負得正!

以上兩個模型僅僅是對“負負得正”的解釋,并不是證明,但是對于那些喜歡刨根問底的小朋友來說,這并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下面給一個所謂的證明,為什麼說是所謂的證明,不妨看完過程,我們再議不遲!

哪些數學家不接受負數(為什麼負負得正)9

反證法:

假設“負負得負”。即(-1 )x(-1 )=(-1 )

一方面, (-1)x(+1)=(-1 )x[(+2)+(-1)]

=(-1)x(+2)+(-1)x(-1)

=(-1)x(+2)+(-1);

另一方面,(-1)x(+1)=[(-2)+(+1)]x(+1)

=(-2)x(+1)+(+1)x(+1)

=(-2)x(+1)+1。

從而我們得到(-1)x(+2)+(-1)=(-2)x(+1)+1,得-3=-1,導出矛盾,假設是錯誤的,故(-1)x(-1)=+1。負負得正!

雖然上述的證明用了一個高大上的證明方法--反證法!但是該過程嚴重“依賴”交換律,分配律等運算法則,也就是說我們把正數的運算法則作用于負數運算的時候,負負必然得正,其實這也算是一個解釋說明,并不是證明!實際上,德國數學家漢克爾早就指出:在形式化的算術中,“負負得正”是不能被證明的,所以也不要試圖去證明符号法則的邏輯必要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