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的神奇之處在于,無論你飛得多高,飄得多遠,它就像風筝的線,永遠牽扯着你,讓你知道歸來的方向。
“家鄉味道”的魅力在于,即便你吃遍了山珍海味,它永遠是我們心頭的“白月光”!
國慶返回長沙後,我覺得“病”了:渾身上下不自在,腦瓜子裡時不時冒出老家的場景,感覺時空在錯位!
據說,這是“假日綜合症”。
可我明白,這是“思鄉病”犯了!
小時候媽媽說,如果出遠門,要随身帶一抷土,如果水土不服,拿這土泡水喝,就不會生病。
其實,這有更深層的意思,叫“離鄉不離土”。
如今,生活在異鄉的我們,要解決因離開故土帶來的情緒和不适,已不需要那抷土了!
最容易把過去和現在、把當下和故土勾連起來的,是味道。
01 油茶——故鄉的味道
老家在城步,這是一個有着沈從文筆下“邊城”風貌的小城,有着許多像“翠翠”一般靈動的苗族姑娘!
它是全國五個苗族自治縣之一,相對閉塞的地域和獨特文化,使這裡的“吃”凸顯出少數民族獨有的風情。
這裡到處是綿延的大山,耕地是沿着山脊開墾出的形狀不一的梯田,主要糧食作物是糯稻。
灌溉靠山溪水,水質優良但寒沁,加之山中日照時間短,糯稻的産量并不高。
生存是最大的哲學,為了填飽肚子,這裡的苗民精心耕耘着腳下每一寸土地,獲取食物的行動無不體現着非凡智慧。
他們在田埂上種豆子、玉米、高粱,作為主糧不足的補充。
同時在稻田裡喂養了魚和鴨子,這種稻魚鴨共作的古老體系,據說已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辛勤的耕種,大山給苗民的饋贈頗為豐厚。
秋收後,糯米、花生、豆子堆滿了糧倉,玉米繞着吊腳樓懸挂,金燦燦的,分外炫目。
苗家人将山中出産的野生茶油、茶葉和“秋天的收獲”組合,做出苗族風味十足的特色食品——油茶。
制作油茶也稱“打油茶”,過程有點複雜,關鍵是“茶餅”的制作,因為茶葉質量決定了茶湯的優劣。
每年清明或谷雨前後,雲霧纏繞的大山深處,茶樹萌出了嫩葉與新芽,這是最适合做茶餅的原料。
勤勞的苗家婦女将新生的茶葉用指尖一片片掐斷,洗淨後再蒸煮、搓揉、烘制、曬幹,做成茶葉餅。
如果說茶湯是油茶的“魂”,那麼茶料就是“魄”,二者相輔相成。
茶料主要有陰米、黃豆、花生、脆玉米、糍粑等,按個人口味偏好,也可結合時令,加入蕨粑、紅薯、豆角、米豆腐、栗子豆腐、闆栗等。
一切按個人喜好,自由組合。
炒制茶料的關鍵是把握火候和時間,都是将茶料放入燒熱的茶油中爆炒或油炸,但有經驗的主婦做出的茶料通體酥脆,顔色金黃,絕不會出現外焦裡生的情況。
個人的經驗和悟性在“烹炸”這道工序上,體現得淋漓盡緻。
做好茶料後,取特制的茶杯分裝,撒上蔥花、芫荽、胡椒等佐料,倒入滾沸的茶湯,一道香酥可口的苗鄉油茶即成。
苗民先祖制油茶,除了勞作時用以果腹,還因為油茶有提精養神、祛濕散寒、驅瘴除病的作用。
如今的油茶,早已成為苗鄉的一張“名片”,伴随着獨特的風俗民情和山歌文化,聲名遠揚。
它還是連結着在外漂泊遊子的“紐帶”。
不管你在北京、廣州還是長沙,如果有老鄉叫你去他家喝一碗油茶,你會覺得關系瞬間親近,鄉情油然而生。
原來,不是這碗油茶有多珍貴,而是因為油茶的味道,在我們很小的時侯就植入味蕾裡,從此便不可更改,這就像大自然賜予的DNA基因,與生俱來,刻入靈魂。
曾經滄海難為水,味道亦如此!
02 血漿鴨——家的味道
血漿鴨不是城步獨有,永州、武岡、新甯等地都炒血漿鴨,各有風味。
據說炒血漿鴨的秘訣在一個“漿”字,關鍵是鴨血的調制。
殺鴨時要用筷子不停地攪拌鴨血,防止凝固;當筷頭挑起鴨血呈絲狀時剛剛好,漿好的鴨肉才具有鴨血獨特的細膩口感。
當然,這些都是“道聽途說”的,因為我從沒炒過血漿鴨。
之所以能夠偷懶,是因為有“能人”在我前面,也正是因為這個,媽媽永遠抓住了我的胃。
血漿鴨我吃了無數回,要說最貪戀的那一口,還是媽媽的味道。
每次炒血漿鴨,媽媽必定要用當地的土茶油精心烹制。
先将油燒熱,再将鴨頭、劃了花刀的鴨腿、鴨翅過油炸,待出香味後,把剁碎了的鴨肉入鍋翻炒,入仔姜、辣椒等,最後用鴨血上漿出鍋。
每次媽媽炒鴨子時,我都饞得不得了,時不時去廚房瞄一下,像隻貓一樣,隻想找個機會先“下口”。
特别是出鍋前,我簡直被那香味饞得六神無主。
老媽看我那慫樣隻是笑,鴨肉出鍋前,必定埋頭一頓好找,然後小心翼翼地用鍋鏟盛一塊鴨胗給我。
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用手抓,有時燙急了,就在左右手間滾個來回,再直接入嘴!
上桌後,也沒啥“風度”,不僅把鴨肉啃得幹幹淨淨,還連帶着把骨頭也嚼得細碎。
當鴨骨被咬破的刹那,茶油香味夾着骨髓的細膩,瞬間便在味蕾上迸開了花。
此刻,兒時的記憶、母親細碎的愛,似乎一并揉進了食物,再滲入到我的每個感覺細胞,幸福感瞬間爆棚!
媽媽的味道,也到了極緻。
心中有愛,飯菜也格外好吃!
03 人間至味是鄉愁
李健在《異鄉人》中唱到:
披星戴月地奔波,
隻為一扇窗,
當你迷失在路上,
能夠看見那燈光,
不知不覺把他鄉,
當做了故鄉,
隻是偶爾難過時
不經意遙望遠方
曾經的鄉音
悄悄地隐藏……
原來聽這首歌沒覺得什麼,如今聽來卻是萬種思緒,一種酸楚。
有人說,生活不易,這首歌是我們無數在外人的心聲。
我們遠離故鄉,在紅塵中翻滾,忙于應酬,忙于賺錢,忙于天南地北地奔走,忙得回不了故鄉。
人到中年後卻發現,我們一如既往的平凡,并沒有給父母帶去萬丈榮光!
而這世上僅有的愛我們如生命的人,不經意間已白了頭發,佝偻了腰背,褪去了光華!
10月7日是長假結束的日子,很巧,這天也是九九重陽節。
按理,這天我們應該好好陪伴父母,但卻身不由己,必須回城。
走時,媽媽說膝蓋疼就不下樓送我了,其實我知道她是不想看我絕塵而去的樣子,故意這麼說。
一路上,情緒不免低落。
剛好看到一位同學的朋友圈,他說原來每次離家,母親隻是站在村頭目送,這次不知為什麼,車子走了很遠了,母親還一直跟着,邊走邊抹淚!
同學心裡酸楚不已,他強作鎮定,直到車子駛出了村道,看不到母親了,再也忍不住,一頓嚎啕大哭!
瞬間淚目!
兩位媽媽,無論送與不送,其實都是一種情緒:因為深愛,所以害怕告别!
她們把自己真正的想法都藏了起來,留給我們的是多年來千篇一律的叮咛:“錢賺多賺少沒關系,身體第一位,工作不要太累……”
父母越“懂事”,子女越心酸
或許他們最想要的,就是在三尺竈台間,為子女打油茶,炒血鴨,在廚房的“蒸”、“炒”之間,在你剝蒜,我切蔥之間,在鍋碗瓢盆的協奏曲中,感受生活的熱氣騰騰和有滋有味。
有人為你三春暖,有人伴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這種很平常的溫馨和美好,因為我們的遠走他鄉而變得珍貴和難得。
而我們,當初背上行囊,去找自己的詩和遠方,卻發現,人生過半,還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流浪,望不見未來,也回不了故鄉。
然後,漸漸習慣了漂泊,習慣了在外的日子,故鄉變得如同青春一樣,隻是用來懷念和慰藉的對象。
最後發現,故鄉成了遠方,遠方還在遠方!
遠方到底有多遠?
誰也不知道,而我們似乎一直在流浪。
餘光中在《鄉愁》中寫到: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你若問我,鄉愁有幾分?
我隻能這樣回答你:
朋友,就是家鄉的那一杯油茶,一碗血漿鴨,一碗人間煙火。
個中滋味,全是鄉愁。
(本文感謝肖丁勤先生提供部分照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