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HTCU不規則坎肩

HTCU不規則坎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4 03:10:49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1

這是一台彙集了HTC所有優點的智能手機,它有HTC迄今為止最好的相機、性能、機身設計,它甚至還能夠和HTC的VR一體機互動。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那便是HTC U12 這款機器洋溢着濃烈的“求生欲”。

既然是基于這個标準打造出來的産品,那麼HTC U12 自然就有它值得我們表揚的優點。它是目前拍照最好的智能手機之一,它擁有的拍攝功能甚至能讓所有對手汗顔。它沒有跟風使用“劉海屏”,它甚至定價都比同配置的競争對手便宜了一大截。以“性價比”在我們心中的設定,那麼U12 其實稱得上是款“性價比不錯”的産品。

即便威風不再,也不能丢掉追求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2

哪怕是眼尖如我,在見到HTC U12 的第一眼也沒覺得它和U11 有什麼區别。HTC U11 和之前的HTC U11比起來算是天差地别,可反而到了這種連型号都“ 1”的産品叠代上,二者最直觀的外觀差距就變得隻剩下攝像頭數量了?

非也非也,其實HTC U12 的外觀設計是挺有追求的。因為首先和U11 比起來,U12 的手感變好了。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這兩代産品在外觀、用料和設計語言上都沒有進行任何明顯的改動,甚至這兩台機器的三圍和體重都幾乎一緻,那麼手感的變化從何而來?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3

這種東西就是個細微之處的改變,因為和以往我們常見的2.5D玻璃不一樣的是,U12 的正面其實是一整塊3D玻璃。将正面換成一整塊3D玻璃後,手指劃過邊緣時也就根本不存在不同材質間的過渡。所以不論是順滑度還是一體感,U12 的邊緣都比U11 優秀太多。

這種東西看起來不讨巧,但實際上對手感的提升确實是挺明顯的。

更讓我感到敬佩的是,和三星那種隻有兩側曲面彎曲的工藝比起來,HTC是徹底地将正面的玻璃變成了個“蓋子”——不僅是在機身左右兩側将玻璃彎折,在頂部和底部也用了同樣的手法,所以即便是橫着抓手機也一樣有優秀的手感。

當然啦,一塊熱彎3D玻璃蓋闆自然也就意味着加工難度的上升與成品良率的下降,這一切反映到産品上則是明顯的成本提升。HTC這種對工藝的追求本身就足夠讓我們為之鼓掌,更何況這種在細節上的精益求精更是切實地反映在了良好的手感上呢。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4

HTC U12 身上類似的例子其實還有全新的BoomSound雙揚聲器,隻不過和壓感按鈕、3D玻璃前蓋比起來,新的BoomSound雙揚聲器的改進甚至隻有拆開了這台手機才能看見。因為HTC U12 的BoomSound實際上體積比起U11 的更小,可二者的外放品質和音量還能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稍有了解音頻的人大概都知道“體積”對音頻設備的意義,因為決定一個喇叭的發聲特性除了振膜和驅動單元的性能,還與音腔有很大的關系。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前提下,有合适大小音腔的喇叭能發出更渾厚動聽的聲音,音腔偏小的喇叭的聲音會顯得單薄尖銳。

所以,HTC U12 在将喇叭體積縮小後還能維持着和U11 相同的聲音水準,其實是需要更多的調整、優化以及打磨的。HTC U12 的BoomSound也如U11 版會提供音樂、劇場雙模式,前者強調音樂的清晰度、層次感而後者強調的則是橫向握持時的環繞沉浸感。

HTC對“聲音”的追求不止于此,HTC為U12 搭配的uSonic耳機甚至能夠分析用戶耳道構造以優化聲音,并且它還支持目前在旗艦智能手機上頗少見的主動降噪功能。所以不論是外放還是内放,HTC U12 都有下足功夫,唯一比較可惜的是那條廣受好評的Type-C轉3.5mm的轉接線不再是标配了。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5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6

當然HTC其實也一直在完善着從U11開始引入的邊框交互功能——哪怕在我們看來這個功能有點雞肋。

U12 的Edge Sense邊框交互功能加入了感應功能,雙擊側邊框可用于觸發返回按鈕或是調出Edge Launcher等操作。側邊框也可以感應用戶對手機的握持狀态以實現畫面的自動轉向,在U12 感知到兩側邊框被捏住的時候會自動禁用重力感應轉向功能。前者某些時候可以用來代替返回按鈕進行日常的操作,後者則在躺着用手機的時候能防止畫面亂轉。

更甚者,HTC U12 還非常激進地消滅掉了機身上的實體按鈕。将電源、音量鍵做成了個壓感式設計,所以HTC U12 的邊框一下子就少了3個開孔。考慮到這算是U12 身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所以接下來我準備專門和諸位聊聊這3顆“力反饋壓感按鍵”。

你畫的這條蛇栩栩如生,不如給它添上四條腿吧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7

可能會有人說我是個思想守舊的頑固派,可我一直有着自己的理由。在那些日常使用頻率極高的地方,我更偏好于易于操作、簡單、可靠和穩定的解決方案。比如我很排斥特斯拉那種大屏幕式的中控,因為我覺得實體按鈕更容易盲操,不用讓駕駛者将視線從前方的道路上移開。

所以,當HTC得意洋洋地拿出來這台徹底消滅實體按鍵的U12 時我皺了皺眉。甚至馮老師在和我說這個新設計其實挺好用的時候我都沒敢輕易地下定論,現如今這台機器到了我的手上,所以我也有了充足的時間去感受這種“創新”。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HTC的想法,HTC U12 通過感知施加于邊框上的力度與受力點去判定觸發功能。将“實體”變為“虛拟”最大的好處自然是減少了機身上的開孔,這點對機身的防水有幫助;其次減少了手機的機械結構,能夠提升整體的可靠度。至于按鈕的手感和回饋,則以機身内部的振動馬達進行模拟。

一定程度上來說,HTC幹的其實不錯,因為U12 的震動質感相當不錯。當這台手機震動起來的時候有很不錯的緊緻感與高檔感,甚至說僅次于iPhone和魅族15的震動反饋手感也不過分。

但是,那三顆按鈕幾乎毀掉了我對這台手機所有的好感。

HTC U12 的“力反饋壓感按鍵”可能是2018年裡僅次于Xperia XZ2的指紋識别模塊的愚蠢硬件設計——這就是我的結論。

為啥?

因為首先HTC U12 的力反饋壓感按鍵的感應實在是太詭異了,用右手持機時右手大拇指需要用相當大的力氣(甚至數倍于操控普通機械按鈕的力量)才能觸發電源按鈕,可用左手持機的時候中指隻要輕輕的一捏(甚至隻需要操控普通機械按鈕幾分之一的力量)就能讓它亮/滅屏。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8

經過多次的摸索,我發現産生以上區别的原因不在于U12 本身,而是在于一個很簡單的物理原理。在U12 判定的程序裡面,觸發某一按鈕所需要的垂直于邊框的力是固定的。所以在左手持機且使用左手食指或中指控制電源按鈕的時候,左手手掌及大拇指正好可以給左側邊框提供完整的支撐,讓電源鍵處的壓力能夠完全垂直于邊框,所以此時觸發電源按鈕所需的總力是最小的。

那麼右手持機呢?以右手正常持機的時候是以大拇指控制電源按鈕,此時在左邊框的對應位置支撐變少,所以大拇指發力時垂直于邊框方向的分力就會少于大拇指施加的總力。所以在垂直于邊框的分力一定時,右手控制這顆按鈕就需要用到更大的總力。

這個理論甚至還能用來解釋HTC U12 邊框壓感按鈕超高的誤觸率。比如拿起平放于桌面的U12 時,隻要手指頭稍微碰到了電源按鈕就可以極其輕易地觸發。或是在單手調整握持手機高度以便控制通知欄的時候也非常容易誤觸,所以實際用起來是非常糟心的。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9

其次,則是感應力度的問題。HTC U12 與U11 一樣,對邊框壓力的偵測靈敏度并不是均勻的,越靠近機身下半部分靈敏度就越高。當然對于HTC早前主推的“邊框擠壓”控制來說這是必須的,畢竟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握着手機的下半部分。

但是一旦用這個壓力感應代替機械按鈕就會出現問題,因為當前的智能手機上至少會有3個按鈕(電源、音量上與下)。在感應區域固定在機身下方時就會導緻3顆按鈕所需的觸發力度存在差别,因為它們終究會在邊框上從高到低豎直排開。U12 又恰好選擇把3顆按鈕都放在機身的右側,結合前面的“分力”原理就導緻豎向持機時按鈕的靈敏度依次遞減——甚至豎向單手持機的時候需要用很大力氣才能按下音量上鍵。

實際上在HTC U12 的系統設定裡面,3顆按鈕所需要的觸發力度是大緻相同的——隻要将手機橫向放在桌面上逐一按下比較便知。但是HTC在魯莽地“幹掉”實體按鈕之後,顯然沒有考慮到在日常使用中由于握持位置不同而導緻的觸發總力度差異。本站着說話不腰疼的人甚至覺得HTC的程序員隻需要加幾行代碼,讓邊框先感應用戶持機狀态從而分别設定每個按鈕的觸發力度即可。

可HTC終究沒有這麼做。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10

第三也是在我看來最糟糕的一點,便是U12 的虛拟按鈕每次隻能識别1顆按鈕的按壓,而這讓給U12 截圖變得極其麻煩。

因為U12 每次隻能識别1顆按鈕,所以HTC将U12的截圖操作改成了用電源按鈕搭配虛拟HOME鍵截圖。這一操作在顯示導航欄的App裡面用起來還好,可在全屏幕運行遊戲或是播放視頻的時候自然就行不通。如此便逼着我不得不用Edge Sense的握持手勢進行截圖,而這就相當于廢掉了Edge Sense的一個功能。

實體按鈕究竟做錯了什麼,讓HTC要将它趕盡殺絕?

HTC U12 這個壓感按鈕就是典型的“畫蛇添足”和“用力過度”,甚至說難聽些還可以屬于“重複發明輪子”和“為了創新而創新”。

手機的電源、音量按鈕大概就像一間住宅的大門,我們聊起一間住宅總會更關注戶型、裝潢等,而不是這個大門容不容易進去。HTC U12 就像是一間戶型朝向極好的豪宅,而給U12 安上那三顆智障一般的按鈕大概就相當于把這間豪宅放在上海經貿中心的頂層,然後告訴準備入住的人必須使用專用的樓梯才能到達。

是的,不管這個樓梯有多麼多麼牛逼和有科技感,它始終也是條讓人望而生畏的樓梯而已。

智能手機上最好的後置雙攝

HTC U12 是目前在拍照評測機構DxOMark的榜單上總評分最高的後置雙攝手機,确實華為P20 Pro的總評分更高,可人家後背是3顆相機喲(笑)。

不過玩笑歸玩笑,U12 這套後置雙攝确實是有兩把刷子的。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11

一如既往的,U12 的這套後置相機模組的主攝給到了1/2.5英寸全像素雙核對焦CMOS加上大光圈和光學防抖的豪華配置。新加入的1600萬像素副相機則能夠用于實現1.85倍到2倍之光學變焦(這個設定和之前一些廠商主打的“無損變焦”有點類似,都是通過焦距和畫面裁切實現)、背景虛化等常規的雙攝功能。

HTC U12 的這套後置雙攝甚至還支持高達60fps的4K視頻錄制(然而并沒有HDR),錄制視頻時它還可以調動機身上多達4個麥克風錄制Hi-Res級别的3D環繞聲,或是将來自畫面焦點的聲音增強。所以不論是在人聲鼎沸的足球場拍攝現場還是安靜的街頭拍攝歌者,U12 都能輕松勝任。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12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13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14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15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16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17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18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19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20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21

至于靜态照片品質這個很關鍵的指标,HTC U12 也有做點提升。首先也是最明顯的,是U12 有意地将照片的飽和度上調了些,并且畫面中細節的銳利程度也比U11 更高,噪點控制能力也極好。所以乍一眼看過去,U12 的相片會給人“哇這顔色,哇這細節”的強烈視覺沖擊力。

所以不管是拍人像、風景還是食物,U12 的照片都明顯比U11 更生動活潑。确實論絕對的色彩還原度還是後者更勝一籌,可從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數人喜好出發,U12 還是更對胃口的啦。

但是和HTC U11 一樣,U12 的相機也會有種奇奇怪怪的小毛病。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22

首先是幾乎在旗艦手機上絕迹的HDR“鬼影”毛病——當我發現U12 有這個毛病之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鏡。使用U12 在較低光照環境中拍攝HDR照片時,畫面中的移動物體就一定會出現重影(比如上圖中因為被空調風吹到而不停擺動的廣告條)。

其次,則是HTC U12 的相機并不是那種“所見即所得”的設定,尤其在高反差環境中拍照的時候取景框中所見可能會和最終成片有非常大的差距。另外U12 在取景時的測光策略極其敏感,畫面經常會在明暗之間大起大落。并且更糟糕的是,即便是在高反差環境下手動開啟HDR也于事無補。這點在我們看來實在是詭異得很,事實上HTC U12 的HDR功能挺好用,并且自動HDR也足夠靈敏。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23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24

U12 的取景和實際拍照仿佛是由兩個不同的團隊完成的,負責寫取景程序的那個團隊寫了一條對高光極為敏感的測光程序。隻要畫面中出現較大面積的高光,那麼U12 就會大幅度壓低整個取景器的亮度以保證高光處的細節。而負責寫拍照程序的那個團隊卻寫了個效果很明顯的HDR合成算法,即便是在很大的反差環境中也能讓U12 兼顧到畫面中所有的細節。

然後這兩個團隊仿佛就是做完各自的工作之後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負責寫取景程序的團隊好像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同事們做了些什麼,然後HTC最終将兩個團隊的成果硬生生地封裝在了一起。這就導緻每當我使用U12 拍攝高反差的場景時總是要憑借着自己的經驗去猜畫面最終的效果,而不是像在iPhone、三星等其他旗艦手機上一般能夠直接看到最終成品。

嗯,好在DxOMark是個隻看最終樣張質量來打分的機構。

細節決定成敗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25

這是句很老土的話,可放在HTC U12 上實在是太合适不過了。強悍的硬件配置聽起來很誘人,但是這台手機由内到外都有小瑕疵,那些小瑕疵們不一定會毀了HTC U12 ,但這些小瑕疵們确實不應該存在于一台頂級旗艦上。

覺得這句話似曾相識?沒錯,我也這麼覺得。HTC U12 給我的感覺和索尼Xperia XZ2很像,它們的配置都無可挑剔,同時也沒犯什麼大錯誤。但它們在我手上的時候都隻配做個備用機,因為它們身上有着各種各樣的小毛病,而這些亂七八糟的小毛病都不應該出現在一台追求極緻的旗艦手機身上。

這就是HTC旗艦手機的問題所在,HTC一直很難拿出自己絕對獨有的東西去做出真正吸引人的差異化産品。U11、U11 到U12 這三款産品确實都可圈可點,可和同期的頂級選手們比起來在使用體驗這種能夠影響到心情的方面卻又有明顯差距。

U12 确實是台很有追求很有心思的産品,但是HTC卻沒能在追求自己追求的同時将細節做好。壓感按鍵、邊框感應等等功能确實聽起來很酷,全3D的正面玻璃蓋闆很新穎,DxOMark的高分雙攝也是噱頭十足。它在硬件層面上是台非常合格的旗艦手機,甚至它的造型設計也非常讨喜。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26

可惜我不喜歡一台随便拿在手中就會誤觸按鍵的手機,我更不喜歡一台UI生硬得毫無美感的手機,我也絕對不會喜歡一台明明可以拍出好照片卻不讓我輕易地拍出好照片的手機。

當一個新東西的出現推動了社會的前行,那麼這個新東西就能被稱為“創新”且被我們銘記與稱贊。當一個新東西的出現單純隻是與衆不同,那麼充其量隻能被稱為奇技淫巧。能花5000塊錢去買一台隻有1年壽命的旗艦智能手機的人肯定不會滿足于“夠用”,他們在追求與衆不同之餘還對“好用”有着絕對的高要求。

所以一台5000元的手機要麼就該如OPPO FIND X那樣,讓人願意為了它那酷得絕對與衆不同的外觀接受它的缺點;要麼就該如Galaxy S9 那樣,酷的同時盡量追求面面俱到;要麼就該如iPhone 8 Plus那樣,做個究極的實用主義者讓人挑不出什麼毛病。而HTC U12 呢?它頂級的硬件配置确實配得上那個高昂的售價,它優雅的外觀設計也對得起自己旗艦的身份。

但是它并沒有太多顯著優于其他2018年Android旗艦的優點,哪怕是那顆我盛贊的相機也沒有比P20、S9 這樣的對手好太多。而相反的,那個難用得讓人反胃的壓感按鈕卻一直毀滅着我使用它的心情。甚至在和U12 相處了2個多星期之後,我都開始尊敬自己那台Galaxy S8上的傳統電源按鈕,因為和U12 的“創新”比起來它實在是太舒服太好用了。

HTCU不規則坎肩(HTCU12詳細評測)27

這篇東西本該到此結束了,可HTC U12 這款手機出來的時間點相當微妙,所以我還想多啰嗦兩句。

在去年推出U11 後,HTC就和谷歌簽訂了總價11億美金的協議。此協議簽訂後,谷歌公司挖走了HTC智能手機的一部分團隊。這些包含有設計師和工程師在内的員工數量超過2000人,他們雖然還會繼續留在台北,可他們自那之後就成為了谷歌公司的一份子。

這對目前危急存亡的HTC智能手機業務來說似乎并不算個好事情,通過把這部分團隊打包“賣”給谷歌,HTC确實拿到了11億美金。不過也正是因為把這部分團隊打包“賣”給谷歌,也意味着HTC損失了很多人力資源與研發力量。11億美金也許會讓HTC當季度的财報更好看些,也挺符合HTC削減開支的初衷,但HTC目前的窘境可不光是11億美金就能解決得了的啊。

這些本該與U12 這款産品無關,畢竟U12 這種旗艦從立項到研發完成可能需要1年左右。不過這大概也是U12 如此劍走偏鋒地去“創新”的原因,HTC太需要一款強勢的産品了。可惜U12 當前的水準并不是那種“救世主”級别的存在,也許沒有那個壓感按鍵的設計會好些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