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到底有什麼用?
小學到高中,花了12年,加上大學4年,共16年,大多數人依舊沒有把英語搞定。更難過的是,花了這麼多時間,實際用處沒有想象中大。
肉眼可見的事實,機器翻譯正迅猛發展。借助軟件,翻譯迅速,正确率還高。
為什麼我們現在仍要學英語?
即便不出國,在國内生活,英語其實擁有着無可比拟的優勢,即獲取高質量信息,或擁有更多接受信息的渠道。
1.學術研究
20世紀初,為了躲避戰亂,尋求不受打擾的科研環境,多數頂尖科學家遷徙到美國。比如德國出生的愛因斯坦,原本在瑞士任教,後來移居到美國,在普林斯頓研究院任教。
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科學家彙聚一堂,為了彼此之間能高效協作,逐漸形成共識——英語成了學術交流的通用語言。
想做好學術研究,第一步要做的是,閱讀大量原始文獻,了解前人做了哪些研究,得出什麼結論,以避免重複造輪子。
于是,英語功底紮實就變成無法回避的需求。論文作者撰寫時,内容是否易讀往往不在考慮範圍,所以論文常常充斥着,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有名詞。
如果英語不好,即便有翻譯軟件,想讀懂原始論文也是夠嗆。
2.商業信息
有電商大佬分享過創業訣竅:多去看看國外有哪些成功的商業模式,想辦法遷移過來。比如當當創立要做“本土化的亞馬遜”等。
信息優勢就是賺錢的機會。當别人還在糾結是否要學英語時,有人早已在國外發現商機,偷偷發财。
如果等别人翻譯,效率會大打折扣。首先要有人注意到這個商機,其次要用心調研,最後需要這人願意把商機翻譯成中文分享出來,而且恰好被你看到。
與其等别人,不如自己來。
3.文學熏陶
有些國外文學作品,翻譯過來,受限譯者水平,容易喪失文字原本的韻味。比如把耳熟能詳的《靜夜思》翻譯成英語: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變成“Head up,I watch the moon;Head down,I think of home”,直譯過來“擡頭看月,低頭想家”。
乍一看,好像沒問題,但總感覺少些味道。同理,閱讀用英語撰寫的國外文學作品,讀原著效果更佳。
更好學習英語的方法快速突破,夠用就好。
常見學習英語的誤區:花費大量時間背誦單詞,或者記憶無數條語法規則。
因為大腦天生不适合死記硬背。無論如何訓練,人腦的記憶能力都比不上計算機。方法不對,自然功夫加倍。
更好學習英語的方法是:快速突破,夠用就好。不要把學習英語變成陶冶情操的事。
對于絕大數人,可以借助翻譯軟件,先掌握英語和漢語之間轉化規則,再熟悉常用的一些英語單詞,最後把長難句的組成結構搞明白,學習英語這件事基本就差不多了。
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會英語,并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這樣才是樂趣所在。
你覺得現在學生是否有必須學習英語呢?歡迎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