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刮痧,大家可能會覺得疼痛不已,“出痧”又讓人觸目驚心,甚至有人體驗過一次之後不想再繼續。
同事小黃有天晚上開窗睡覺,但最近晚上氣溫較低,前幾天早上起床後便覺頭痛、鼻塞,繼而出現惡風、頸背痛等症狀。後來,小黃在朋友的推薦下,去找了刮痧理療師調理。
小黃刮痧後回來跟朋友說,雖然刮痧調理後,症狀基本都消失了,但小黃也表示,如果以後身體不舒服,一定不會再選擇刮痧了,因為太痛了。
那麼作為一種臨床有效的中醫技術,刮痧就真的隻能讓患者忍着痛堅持,或成為一次性體驗的中醫治療嗎?
刮痧時痛的要命的原因
中醫有一句名言: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人生病很多時候是因為局部筋節粘連、氣血循環不通,而刮痧主要是通過與皮膚的摩擦,打通氣血系統,加速血液循環,從而達到疏通經絡、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調整陰陽的作用。
刮痧過程中,會刺激到筋結粘連、氣血不通的病竈,因此會産生疼痛,而沒有病竈的部位,一般是不會痛的。
但刮痧疼痛難忍,其實并不僅是因為堵塞嚴重,還與刮痧手法有很大關系。
傳統刮痧常采用直線重刮法,利用刮痧闆的上下邊緣在體表進行直線刮拭,這種方法接觸皮膚下壓刮拭的力量較大,也因此疼痛較明顯。
還有部分非專業人士,因對刮痧的錯誤認知,過度追求出痧,一定要刮拭部位出痧後呈現微紅色或紫紅色才可以停止,而采用“暴力式”刮痧,使得刮痧帶來的痛感加劇。
還記得影星陳學冬曾在在微博上曬出自己的刮痧照,背部深紅色一片,并配文:密恐者勿入,刮痧秒出痧的威力。
其實,刮痧這樣用力并不好,絕對不是出紅才好。
“出痧”快慢不是療效的風向标,而與皮膚是否敏感有關,有的人刮痧之後,皮膚上看不出什麼,但表皮的毛細血管可能已經破了。
刮痧用力過度,最常見的是皮膚損傷,老人小孩尤其要謹慎。刮痧導緻大量代謝産物排放到組織液中,通過腎髒尿液排出,如果刮過度,而本身腎髒功能弱,會帶來腎功能的損害。
刮痧的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促進人體自我免疫功能的恢複,對中暑、落枕、風寒感冒有一定幹預的效果。
而且,出不出痧不在于用多大的勁,還與刮痧手法錯誤,最近常刮,或者病太重身體太虛弱等因素有關。
無痛、微痛中調理手法
既然刮痧對調病有用,那麼就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患者減輕刮痧帶來的痛苦嗎?
刮痧過程:每個部位分三次操作,用玉石從上至下、從内到外,先輕輕刮5下,稍稍見紅,再用力刮10下,如果皮膚還耐受,再補充刮5下。
如果大家在家裡刮痧,除了把握好度、循序漸進,那麼,還需要注意什麼呢?
這些人不适合刮痧:身體虛弱或疲勞、體質差,慢性病、白血病、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嚴重腦心血管疾病患者,孕婦、來例假,存在皮膚破損的人。
刮痧工具可選擇厚度适中、邊緣鈍而圓滑的器具,比如玉石、牛角梳、瓷湯匙。刮痧時,請使用潤滑油或橄榄油,千萬别用紅花油。
手法要謹慎,如果出現頭暈、惡心、出冷汗的症狀,要及時中止并平卧,症狀若無緩解,要及時送醫。一般來說,刮痧5~7天之後,才可以進行第二次。
刮痧時,不能開空調或電風扇。刮痧當天前後,都不要喝冷飲。刮痧後,建議多喝溫水,能睡一小會兒最好,如果要洗澡,至少在半小時之後。
那麼日常我們該怎麼刮呢?手拿刮闆,刮闆前進的方向跟皮膚的角度成45°或者更小,越平刮起來越舒服,不要去鏟。要順着血液循環的方向刮,不得來回刮。
每次刮3~5個部位為宜,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半小時。
力道不同也會産生不同效果,輕刺激是“補”,強刺激是“瀉”,一般人不知自己體質是實是虛,拿捏不準該補該瀉,就保持力道平均,這叫“平補平瀉”。
第一次刮完等3~5天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
中醫康複理療師
把中醫外治療法技巧教會你
針灸推拿、刮痧拔罐、艾灸刺血
聯系老師了解更多中醫康複理療課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