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選一個習俗寫作文

選一個習俗寫作文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2 16:26:45

選一個習俗寫作文?1.1 什麼叫風俗描寫民間風俗,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伴随着曆史的發展而發展,許多人類文化知識,都總彙到各民族的民俗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民俗學被人們稱為“曆史之學”、“文化之學”和“百科之學”是當之無愧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選一個習俗寫作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選一個習俗寫作文(閱讀寫作黃金锏)1

選一個習俗寫作文

1.1 什麼叫風俗描寫

民間風俗,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伴随着曆史的發展而發展,許多人類文化知識,都總彙到各民族的民俗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民俗學被人們稱為“曆史之學”、“文化之學”和“百科之學”是當之無愧的。

文學史人學,通過言語藝術反映各個時代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學和民俗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姐妹,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和心靈感應,文學作品尤其是長篇文學作品,完全不涉及民俗是不可想象的。

1.2 風俗描寫的美學特點

我們知道,風俗是創造于民間又傳承于民間的具有世代相習的傳統文化現象。它是一種模式化了的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是一種社會的規範體系。風俗是民族心理的外部表現,它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積澱下來,成為代代相承的民衆慣習。它通過約定俗成的方式為人們所接受,具有軟控制的性質。可見,風俗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

(1)遠離政治鬥争

風俗的上述本質特點決定了風俗寫作往往注意特有的環境氣氛的描寫,注意對世相、世态的摹狀,而一般不明顯地深涉政治鬥争,或者把政治鬥争作為一種背景來表現。這可能是風俗寫作最突出的特點。

比如老舍的短篇《老字号》着力寫那種甯靜悠閑的古舊商業情調,似乎進入了清新無為的哲學境界,作品寫道:

多少年了,三合祥永遠是那麼官樣大氣,金匾黑字、綠裝修、黑櫃藍布圍子、大杌凳包着藍呢子套,茶幾上永遠放着鮮花。多少年了,三合祥除了在燈節上才挂上四号宮燈,垂着大紅穗子;此外,沒有半點不像買賣地兒的胡鬧八光。多少年了,三合祥沒有打過價錢,抹過零兒,或是貼張廣告,或者減價半月;三月祥賣的是字号。多少年了,櫃上沒有吸煙卷的,沒有大聲說話的;有點響聲隻是老掌櫃的咕噜水煙與咳嗽。

作品所描繪的三合祥是個遠離政治鬥争漩渦,對社會政治變革反應極為遲鈍的仿佛停滞了的世界。

鄧友梅在《〈鐵籠山〉一曲謝知音》中這樣寫估衣行的情景:

老客來了先接到後櫃住下,掌櫃的要陪着剃頭、洗澡、吃下馬飯,晚上則照例得聽戲。

這樣的經營方式,這樣的商業道德,講求信義、人情,既是誠實,亦有保守性。這裡顯示的世相、世态與現代商業社會那種戰場般的競争商業氣氛迥然不同。

(2)注重人文景觀

注意風俗風物和人文景觀的描寫,構成民俗寫作的又一特點。北京一些作家筆下的胡同和四合院、陸文夫筆下的蘇州小巷等構成民俗寫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老舍寫于建國後的《正紅旗下》,對于旗人社會的諸種制度、禮俗、家庭關系,以至旗人與漢、回民族的關系,無不寫及,因而被有人稱之為“旗人風習大全”。陸文夫的《美食家》,圍繞着朱自冶這個人物穿插了大量的蘇州民俗風情的描寫,那種蘇州特有的石闆小巷,偶爾傳來的梆子聲,尤其是對蘇州特有的名點小吃、佳肴珍馐的描寫更是出神入化,使整部小說具有濃厚的蘇州風味。《駱駝祥子》寫的天橋,《七奶奶》(李陀)寫的隆福寺廟會,《煙壺》寫的德外“鬼市”,《那五》寫的戲園子,天津某些作家筆下的古文化街景,都有聲有色,極為生動形象。湖南籍作家韓少功在《馬橋詞典》中對汨羅風俗風情的描寫,貴州作家李寬定在《良家婦女》《大家閨秀》《山月兒》等作品中,對結婚拜堂時“打新郎官”,唱戲前“打鬧台”以及“嚎喪”、“哭嫁”、“殺跑跑半”等民俗的描寫,都是很出色的。

要使風俗寫作具有上述特點,就要求作家掌握大量的知識掌故。韓少華的《紅點顔兒》寫鳥籠,寫鳥、養鳥的學問,備極工細;《煙壺》由鼻煙而鼻煙壺而制壺工藝,不厭其煩;老舍對洋車夫、對“老字号”商人寫起來無不得心應手;都是因為作家有極豐富的知識掌故和文化積澱作為寫作基礎。

(3)講究精雕細刻

風俗雖然從總體上可分為無形民俗(亦稱心理信仰民俗)、有形民俗(亦稱行為民俗)、語言民俗三大類,但在文學作品中都必須通過具象的、有形的東西表現出來,因此,講究細節描寫,甚至是精雕細刻,是風俗寫作的第三個特點。老舍《正紅旗下》寫福海二哥的請安細緻入微:

他請安請得最好看:先看準了人,而後俯首急行兩步,到了人家的身前,雙手扶膝,前腳實,後腳虛,一趨一停,畢恭畢敬。安到話到,親切誠摯地叫出來:“二嬸兒,你好!”而後,從容收腿,挺腰斂胸,雙臂垂直,兩手向後稍攏,兩腳并齊“打橫兒”。這樣的一個安,叫每個接受敬禮的老太太都哈腰兒還禮,并且暗中贊歎:“我的兒子要能夠這樣懂得規矩,有多麼好啊!”

寫人要細,寫事、寫環境都要細。原籍江蘇的作家汪曾祺的《大淖紀事》開頭四節幾乎都是寫大淖的來曆、鄉風、民俗,細緻得有些散漫,但正是這細緻的描寫,凸現出了有立體感的蘇北風情民俗。可以說,粗線條、大勾勒表現不出真正的民俗和民俗美。

(4)語言強調本色

語言方面,強調本色,力求平實淺易,是風俗寫作的第四個特點。這除了因為語言民俗即是風俗之一種外,還因為無形民俗和有形民俗都必須借助有特色的語言表現出來。鄧友梅在《“四海居”轶話》裡寫人物說着“一口嘣響溜脆的北京話”,“一口京片子甜亮脆生”,這其實也是鄧友梅自己作品的語言特色。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對汨羅方言俚語的運用可謂十分娴熟。我們可以肯定,文绉绉的語言,過分雕琢的語言,絕對不能表現出風俗美,至于那些夢呓般的“現代句法”更是談不上一點風俗之美。

1.3 風俗寫作的作用

(1)借對傳統節日中的人物活動展現人性的美好

如《社戲》,就是以紹興民間的祭社活動為背景而展開的。

社日節是中國古代祭祀社神的節日。社神是土地神,土地是人們的衣食之源,社日節的盛行反映了祖先們的土地崇拜思想。社日的節俗活動之一就是演社戲。

作者寫到:“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卻是到趙莊去看戲。……當時我并不想到他們為什麼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基于傳統節日的慶祝儀式,小說《社戲》多了一份民俗味、生活味、童趣味:

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

本來本村也是演戲的,但這一回趙莊的戲激起了孩童無限的向往,這一日是斷不能不看戲的,小主人公便巴望着能看上,能趕上這一賽會,所以得了樸實的農村小夥伴的真誠幫助,看戲台上的老旦唱,看老生唱,盡管咿咿呀呀的聽不懂,但看了那麼多的人頭,也就夠熱鬧的了。

魯迅這麼寫,不是勾起了我們讀者童年看社戲的回憶嗎?熱鬧是第一位的,看到什麼倒是在其次的。圍繞春社能看上社戲,母親急,外婆急,村裡的小夥伴們也急,并能急人所急,即使自己看過了,也願意為“我”去借船、大老遠地撐船、陪“我”去看社戲,夜深看戲回來肚子餓,阿發主動提議偷他家的羅漢豆,說是豆大;及第二天八公公非但不責怪不告狀,反而送了羅漢豆來給“我”吃,哎呀,真叫人羨慕淳樸的民風和仗義的孩童。社戲孩子們不見得能看懂聽清,但濃濃的鄉情、淳美的人情、純真的人性就在這獨特的節俗活動中散發出光輝。

又如散文《阿長與》裡的長媽媽雖然有較多不可愛不可親的地方,但是她在除夕教導“我”一些禮俗,送給“我”福橘及告訴“我”大年初一要說吉祥話“恭喜”之類的事情,卻又顯出她長輩的關愛來;就如生身母親般,她真心實意地愛“我”。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人物在特定節日裡的言行來反映她本質的美的。

(2)側筆勾勒傳統節日中的人物命運

魯迅在《阿Q正傳》中也用側筆寫阿Q于社日的活動情景:“這是未莊賽神的晚上。這晚上照例有一台戲,戲台左邊,也照例有許多賭攤。”“賽神”即指社日的迎神賽會,舊時的一種迷信習俗,用儀仗、鼓樂和雜戲迎神出廟,周遊街巷,以酬神祈福。那台戲,也必是社戲。社日裡行事,如賭博,照理能得社神的保佑,但是阿Q赢了錢也隻是白赢,不僅沒得到錢,反而挨了打,哪裡得到社神的關照?社會底層的人在社日節這樣的重大節日裡也很難生存,沒有尊嚴可言。

又如孔乙己,非但科舉經世無望,連人也被科舉害得迂腐窮酸,倍受衆人的冷嘲熱諷,生前被人遺忘,卻隻在中秋、端午或年關的時候才被人偶爾想起,小說的結尾這樣寫道: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闆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

為什麼孔乙己在重大節日裡才會被人記起?因為:舊社會年底結賬時,債主要向欠債的人索債,欠債的人過年如同過關,所以叫“年關”。端午和中秋,在舊社會裡也是結賬的期限。窮困潦倒、不名一文的孔乙己如何過得了讨債關?看似作者不經意地側面帶過三個節日,其實大有用意。因為,對老百姓來說,最為隆重的三大傳統節日就要數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了;在這三大節日裡,人們應該高高興興、快快樂樂把節過的,然而,孔乙己卻視節日如災難,債主上門索債,如何過節?何況,孔乙己在衆人的節日聲中悄無聲息地死了,何其悲啊!這個多餘人,隻有在節日裡才會被掌櫃等提起且“清算”。兩個節日看似閑筆,卻正是要緊處。

(3)濃墨重彩描寫傳統節日的深刻寓意

《祝福》中涉及的一個重要活動是出現在十二月廿三廿四祭竈神節的民俗活動,民間稱之“過小年”即“謝年”即“祝福”,是春節系列祈福活動的序曲。作者不僅讓主人公祥林嫂初到魯鎮和再到魯鎮後在祝福中不同的活動,并以“祝福”這一特定的節日民俗活動為題,魯迅先生是抓住祭竈節的民俗活動來做文章的:

這是魯鎮年終的人祭典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節日,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裡浸得通紅,有的還帶着絞絲銀镯子煮熱,後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祝福禮”了。五更陳列起來,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隻限幾個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一一隻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一一今年自然也如此。

魯鎮永遠是以這種方式過新年,臘月二十以後就忙起來了。在祭竈節裡祝福,在我國民間很普遍。據說竈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人;到了臘月廿三廿四時,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彙報這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将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竈王爺。因此竈王爺就有了生殺予奪的權利。于是,每家每戶隻要備得起福禮的,都要舉辦隆重的“送竈”儀式,目的是賄賂竈神,希望它能替他們美言幾句,所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魯四老爺等能備得起福禮,可以燃放出“極響的爆竹聲”的人家,自然能得到神的保佑,如作品結尾寫道:

我隻覺得天地聖衆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而祥林嫂能備得起福禮嗎?不能,她把所有的收入——“十二元鷹洋”捐了門坎後一無所有,自然得不到神靈的關照和保護,隻能在衆人的祝福聲中凍死街頭。所以說,神靈也是勢利的,貪财的。魯迅以“祝福”為題是要借祝福這一民俗活動揭露為富不仁的社會是如何不公的,如何吞噬窮苦人的。

(4)描寫人物在節日禁忌中的悲慘命運

“禁忌,也就是忌諱,是指人們對自己某些言行的強行約束以至禁絕。”節日禁忌:“作為特殊的民俗事象,禁忌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許随便使用。因為這種神物具有‘神秘’或‘聖潔’的性質,随便使用是一種亵渎行為。違反這種禁忌會招緻不幸,遵循這一禁忌,會帶來幸福。二是對受鄙視的賤物及不潔、危險之物,不許随便接觸,違反這種禁忌,同樣會招緻不幸。”

以《祝福》為例。魯迅描寫的魯鎮,同樣奉行“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禁忌,所以“拜的卻隻限幾個男人”,如隻有四叔才能祭拜,四嬸是輪不到的;但四嬸有資格碰祭器,而祥林嫂是連祭器也不能碰的,因為她是“受鄙視的賤物及不潔、危險之物”,是犯禁的。

祥林嫂有五大犯忌,不能參加祝福的準備工作:

一,年紀輕輕克死了丈夫;二,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她卻從婆家跑出來,是大逆不道的;三,丈夫死了,女人也就跟着死了,是活着的死人,俗稱“未亡人”;寡婦絕不許再嫁,但祥林嫂卻第二次嫁人;四,再婚兩年又克死了丈夫,是掃帚星;五,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她竟然又克死了兒子阿毛。她的命硬得可以克掉一切,怎麼可以去碰神聖而隆重的祝福儀式的祭品呢?是斷斷不能的。不潔之人是不能接觸祭器的,否則祭禮的靈驗就會被破壞掉,神靈也不會領供奉之情。但是,她對節日禁忌毫無知覺,理所當然地就去拿,結果第六次犯忌:

“祥林嫂,你放着罷,我來擺。”四嬸慌忙的說。

“祥林嫂,你放着罷,我來拿!”四嬸又慌忙的說。

“你放着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

盡管她捐了十二元鷹洋,也改變不了“不潔”“不吉”的本質。四嬸緊張惶急到先下命令“你放着罷”而後再叫“祥林嫂”的名字的地步,至此,“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可見,祝福的節日禁忌是如何最後剿殺了祥林嫂的。就連她的死,也是犯忌的,因為正好是祝福的時候,而盛大的祝福是忌諱死的。于是魯四老爺便罵道:

“不早不遲,偏偏在這個時候,可見是個謬種。”

祥林嫂如此慘死,被祝福活活地禁锢至死;死後,還要被禁忌的維護者,道貌岸然的“儒學之士”惡罵,哎,你就可以想見:節日禁忌的可怕,迷信的可怕,由民俗上升到禮教的可怕。祥林嫂的悲劇正如戴震所說的那樣:“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禮殺人,漫漫乎舍法而論理,死矣,更無可救矣!”4樣林嫂和魯鎮上的人信奉并接受了傳統節日及禁忌,從而導緻了祥林嫂的悲劇。

(5)在特定的節日民俗活動中揭示主題

魯迅先生在小說《藥》最後一部分中寫到清明節上墳這一特定的習俗。清明節,素有掃墓、寄托哀思的習俗。一方面,人們清除雜草,給墳上添幾鍁土,或插些花;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在樹枝上挂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華大媽和夏四奶奶的兒子都是去年才死的,是新墳,自然也在清明日掃墓;但作者意不在掃墓,在乎借清明節上墳的冷落、凄涼、陰森,既寫出墳場特有的愁慘和鬼氣,又進一步來揭露國民的愚昧、不覺悟。

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楊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華大媽已在右邊的一坐新墳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飯,哭了一場。化過紙,呆呆的坐在地上……

作者借清明華大媽給兒子上墳來巧妙地告訴讀者:小栓終究還是死了,盡管吃了人血饅頭,但它到底不是拯救小栓的良藥。華大媽清明上墳這個節俗活動,揭示了:一方面,民衆對封建迷信深信不疑,卻深受其害,愚昧落後至極,隻有死的結局;另一方面,至死都不能幡然覺悟的華小栓華大媽們,什麼良藥才能醫治他們思想的頑疾呢?就連革命者的母親也不能理解“分明有一圈圓圓的白花,圍着那尖圓的墳頂”,甚至寄希望于烏鴉,讓兒子顯靈讓烏鴉飛上兒子的墳頂。假如小說缺少夏四奶奶清明上墳看到兒子墳頂的一圈花環這一特定的節日習俗,恐怕會削弱小說批判的力度和深度。因為母親尚且不能理解兒子死亡的含義,他人又怎生接受?革命者何其悲哀,老百姓何其不覺悟。魯迅抓住清明節祭祀的習俗,進一步深化了主題,引發讀者進入深層的思考。

1.4 風俗寫作前的準備

(1)話題理解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古老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獨特的節日習慣,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彜族的火把節;傣族的傣族潑水節,西藏的雪頓節等。

在這些節日中,漢族有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風民俗,插艾葉、賽龍舟、帖春聯與倒福、舞龍燈、賞月等習俗,又有許多顯示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間風俗,如新疆維吾爾族有最富民族特色的頂碗舞、盤子舞、手鼓舞等,以及婚喪嫁娶時的抓飯習俗;廣州的涼茶、迎春花市習慣,等等。在這些民俗民風中,無不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民俗魅力。

(2)寫法提示

①“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中國民俗民風可謂是形式多樣,五彩斑斓,極其廣泛、豐富,寫作時可以選取某一個方面進行提煉寫作。話題裡提示,可以寫節日習俗,也可以寫在節日中的風俗習慣或飲食文化,選取自己認為最熟透的一個題材進行寫作。無論哪一種題材,都必須深入挖掘這種民俗習慣的藝術魅力與強大的生命力。

②我們可以從衆多的民俗民風中選擇一個極小的細節方面來寫,在一次春聯的張貼中,一次花燈的制作中,一次龍舟的競賽中,從這些細小的事件裡反應出中國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與輝煌的藝術魅力。

③無論是淳厚樸實的節日習俗,還是與衆不同的民俗習慣;無論是共有的傳統節日,還是各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無論是各具特色的服飾文化,還是豐富多彩的飲食樣式;無論是對風俗根源的探索,還是對習俗形式的研究,最終都要為表現“民俗民風的藝術魅力”服務。

④體裁多樣化,形式豐富化。可以寫成記叙文,通過自己的獨特視角再現某一傳統節日的真實情景,表現百姓生活的多姿多彩:剪窗花,踩高跷,變戲法,舞獅子,耍龍燈,逛廟會等等傳統文化習俗。可以寫成散文,可以采用一線串珠的方法,從各種習俗中拾取相關的内容将之串在一起,來豐富文章的内容,渲染節日的歡快、喜慶氣氛;還可以查找相關資料,寫某種民間習俗的來曆與傳承,揭示這些習俗與百姓生活的關系。也可以通過對這些習俗編寫小故事,以童話、民間故事、小說等形式表達出人們美好事物的追求與熱愛。總之一句話,寫法可以多種多樣,形式可以豐富多彩,從而表現中國民俗文化的強大魅力。

1.5 風俗寫作的方法

民風民俗類作文是一種比較好寫的話題作文,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各自延續傳承的獨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蓋的内容太廣泛,很多人隻知其中一二,如窺冰山一角,對豐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要寫好此類文章應做到以下幾點。

(1)搜集豐富的相關資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

我們要寫作有關春節風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關的資料,如:春節的起源,貼春聯,吃年夜飯,放爆竹,祭祖,守歲,拜年,等等。隻有了解了這些風俗,我們才能全面了解春節。

(2)篩選素材

我們搜集的資料很多,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裡,這就要根據寫作主題進行取舍了。如寫“過小年”,就要選擇民間傳說的臘月二十三的祭竈、吃竈糖、吃年糕等内容,其他如拜年之類的内容就沒必要寫了。

(3)合理安排材料

這裡涉及兩個問題:①材料的詳略問題。對表現主題有利的素材要詳寫,和主題關系不大的可略寫,沒有關系的就不寫。隻有材料詳略得當,才能凸顯文章的主旨。如寫春節放爆竹,就可以介紹放爆竹的民間傳說,既豐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加了讀者的文化内涵。②材料安排的先後順序。選擇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統籌全文的能力,在總體構建好文章後,能夠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順序。

(4)選擇合适的文體

一般來說,記叙文比較好寫。如拟題為《拜年》,就可以通過描述自己與家人拜年的事情來展現家鄉新年的禮俗。說明文也是比較适用的一種文體。如要寫《做年糕》一文,就重點介紹制作年糕的選料,棗不一定大但一定要甜,年糕面一定要選黏度高的,和面的水溫要适宜等做的程序等,讓讀者清楚地了解好吃的年糕是怎樣做出來的。另外,還可以在文中加入“民間為什麼在過小年時有吃年糕的習俗”,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議論文也可以作為候選文體。可對家鄉的某些民俗進行評論,如批評有的民俗帶有迷信色彩,應該予以摒棄。也可以大力宣傳一些有意義的民俗,如有的地方的秧歌舞、龍舟賽等,不僅活躍了節日的氣氛,豐富了居民的業餘生活,而且是一項健康的體育運動。

1.6 風俗寫作的常見病

(1)寫法籠統,下筆輕率

很多學生,在寫此類作文時,隻是記叙一次傳統習俗或節日的過程,不會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更不能表現其藝術魅力。寫節日時,隻是渲染其氣氛,并不能總結出節日與文化的關系。如除夕之夜團圓飯,其實是希望全家“團團圓圓”的意思,有的地方正月初一早上要吃甜棗與面條,實際是取“甜甜蜜蜜、長命百歲”之意。

(2)文章無特點、特色

既然是民俗魅力,就應該有地方特色,找出其中與衆不同地方,顯示其獨特的文化内涵。如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與漢族就有截然不同的特點與意義。但很多學生的作文往往表現的内容一般化。

(3)沒有适當引用典故、傳說

節日習俗的由來,有很多與曆史人物與傳說相聯系的。在寫這些習俗的時候,可以穿插這些曆史故事,以增加文章的生動性與豐富性。如寒食節與重耳有關,吃粽子、寒龍舟與屈原有關,從這些習俗與人物的關系中,深入挖掘它們的文化與藝術魅力。

(4)千篇一律,無構思

很多同學寫文章,都從下面着筆,千篇一律,毫無新奇可言。要寫出新意,就必須别開生面有與衆不同的構思。寫作時,可以采用反彈琵琶法,通過某一種民間習俗被遺忘或被“改姓”,如端午已被韓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申請成功,表現出拯救某些民俗文化的緊迫感、危機感,激發大家保護風俗文化的主人公意識。這種寫法往往會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獨辟蹊徑,熠熠生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