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都對于土地的計量單位“畝”“分”,隻是從課本上學過,基本上都沒有真正接觸過了。
但是"一畝三分地"這個俗語,卻基本上是人人皆知的,常用指代個人的小圈子或勢力範圍,屬于中性稍帶貶義的詞彙,多用來指責别人的利己主義言行。
那為什麼偏偏要用“一畝三分”這個數量詞呢?咱們今天來說道說道.
這“一畝三分地”可不是普通人種的地,這是皇帝親自種的地。
别以為皇帝高高在上,就不用幹活,他也得種地,當然,皇帝更多的是一種秀,屬于古代一種祭祀禮儀活動,一年可能就下地一次。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農民出身,所以當了皇帝以後對農業這方面非常重視,登基第二年,就是當時的首都南京修建了先農壇。
這個先農壇就是皇帝祭祀先農并舉行親耕耤(ji)田典禮的地方。
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又在北京重新修建了先農壇,他還規定,曆朝皇帝登基之初須行耕耤禮。這不僅奠定了北京先農壇祭祀的重要地位,也為親耕禮儀的制度建設打下了關鍵基礎。先農壇内設觀耕台,觀耕台前有農田一畝三分,這就是俗語“一畝三分地”的由來。
其實,設置這“一畝三分地”并且由皇帝親耕,主要由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用來祭祀,皇帝在耕作之前,是要有一整套禮儀來祭祀先農。先農,傳說是最先教會人們耕種的神,在遠古時期,也被人們稱作“王社”、“神農”等,到了漢代,人們開始稱作“先農”。皇帝用祭祀供奉宗廟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仁愛和孝心。
第二個意義在于皇帝的示範作用。皇帝貴為天下之尊,都帶頭勤于耕種,百姓自然得更加勤勞,其實就是勸老百姓要以農事為重。而且,皇帝親耕時的姿勢也是有講究的,必須右手扶着犁,左手拿着鞭子,還有專門的“耕耤禮”。
至于為什麼是一畝三分這個數字,也有一種說法。
當時的中國一共劃分了十三個行政區,所以,就取了“一”和“三”來作為“耤田”面積。所謂“耤田” ,在《史記》中又叫做“籍田”,在明清以後,才被稱作“耤田”,其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皇土,農民所耕之地,其實,都是向皇家借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