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思想命題,語出《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這段話的意思是,與其推崇天而思慕它,怎麼比得上将天當作物質而加以控制呢?與其順從天而歌頌它,怎麼比得上掌握它的規律而利用它呢?
《天論》
荀子在《天論》裡集中闡述了自己的天人觀念,指出: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天行有常
在天人的問題上,荀子立場鮮明地堅持天命有常、天人相分的觀點。他認為,人的福禍全是因為自身的行為而得來,是與天數無關的。他認為,天人之間并不能夠相互感應,人對待天的正确态度應當是知曉天所運行的規律,從而合理地利用它,讓它為人更好地造福,也就是所謂的“制天命而用之”。
名實
“制名以指實”,是荀子所提出的思想命題。名實問題是我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各家曾有過不同的觀點和主張。孔子對于“正名”相當看重。一次,子路對孔子說:衛君等待您去治理國政,您準備先做什麼呢?孔子回答說:“必也正名乎!”孔子認為,如果自己執掌衛國的政權,首先要做的就是糾正名分上的不當,孔子是将“正名”當做一項首要的政治問題來看待的。
名正言順
關于“正名”,孔子還曾有過“名不正則言不順”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著名的表述。荀子繼承了孔子“正名”的思想,主張“制名以指實”,說的就是根據事情的實際來制定名分,由此做到名實相符,這樣才可以明貴賤、辨同異,從而實現政治的有序和社會的清明。
(圖源網絡,侵權必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