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七夕前夜,河南衛視不負衆望,又帶着爆款來炸場! 飛仙與金剛齊聚龍門石窟,花木蘭與戚家軍同場保家衛國,飛天夢與航天夢在此碰撞……一場“七夕奇妙遊”,以奇幻、奇妙、奇絕的形式展開,讓我們在驚歎傳統文化、為河南衛視拍案叫絕的同時,也為其别具一格的心思所感動。 在《七夕奇妙遊》上映次日,觀察者網就節目中的創意呈現,采訪了本期節目總導演路紅莉。
【采訪/觀察者網 李泠】
·開場“王炸”
觀察者網:一開場就是放大招,端午是《祈》,這次是《龍門金剛》,有網友就調侃你們這一出場就是“王炸”。這麼安排是有什麼深意嗎?
路紅莉:我們一般在編排節目時,側重于把比較吸引觀衆的節目往前放。再就是因為我們前期釋放出了很多拍攝花絮,太多人關注《龍門金剛》這個節目了,大家都非常非常好奇這個節目拍攝出來究竟會是什麼樣子,它的呼聲特别高,所以我們也就順應大家的期望,把這個節目放到了最前面。
觀察者網:《龍門金剛》這節目運用了衆多特效,呈現了一場光怪陸離的視覺盛宴,不過也有一些觀衆反饋“特效過多”。在舞蹈與特效的結合問題上,你們有哪些考量?
路紅莉:其實《龍門金剛》錄制完成之後,我們編了兩個版本,一個版本将實景舞蹈和比較寫實的後期摳像特效相結合,另一個版本就是以特技為主。兩相結合,這裡面确實像觀衆說的,有一個度的問題。為什麼要在《龍門金剛》這個節目裡頭運用一些AR(增強現實)特技,主要是有這麼些考量。
首先,這個題材給了你制作這些特技的空間。它可以去想象,可以讓飛天真的飛在空中,可以有一些強化,比如說360°環繞定格拍攝——一個動作特别美,“啪”地一下跳起來的時候,一個360°的拍攝,展示你的這個動作過程。也就是說,這個題材本身為你提供了大膽、浪漫的想象空間。
其次,我們在《龍門金剛》的創作過程中,實際上也是有遇到一些難題的。大家看到的龍門石窟的金剛雕像都是特别威武雄壯的,但這種是經過藝術誇張的,真正由演員來演的時候,演員的體态和體型,你隻能強化,無法完全改變成那個樣子。那你如何在你的作品中去強化、傳達龍門金剛的這種力量和守護感?依靠鏡頭和AR。
我們在做特技時,會用一組鏡頭展示造型,造型要跟石刻展示的一些形象對比對接;再就是用一組特效強調我們演員的局部,比如眼神、雕塑感、動态動作。他們的每個動作都是非常考究、有據可依的——都依據龍門石窟裡金剛的動作。
大家看到舞蹈後場景上有一些氣勢雄壯的金剛,都是強化動作後再通過鏡頭、AR表現出來的結果。這些金剛的形象,我們也不完全拘泥于現實情況,會有一些誇張,在強調金剛形象的基本元素的同時,會融入一些具有現代感的元素,用一些現代的視角去演繹金剛的形象。
實景拍攝非常受限,當一些想法不能完全在實景拍攝中實現的時候,後期制作中AR技術就進入了。但是,大家能看到,基本上實景拍攝在我們的節目中還是占了一個很大的比例的,因為我們展示的就是龍門石窟的美。現在AR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我們也沒想要炫技。
我們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一直把握着一個原則——科技賦能,即科技為内容服務。無論什麼樣的技術手段,歸根結底展示的是節目内容,展示的是傳統文化。
包括到最後給龍門石窟上色,我們也是這種考慮。晚上的龍門石窟很漂亮的,燈光打的效果非常好。當時我們就非常激動,在跟專家學習研讨的過程中,我們就問了石窟原來是什麼樣的。其實這些雕像原來剛建成的時候都是有顔色的。
像奉先寺它原本也是有殿的,我們原來還做了一版,把大殿的頂和檐都複原了,但最後出來的作品還是沒有加上這些木結構。為什麼?因為人們對奉先寺固有的印象不是這樣的,固有的印象都是現在看到的石窟的形象,如果改變太多,觀感會不一樣,可能也會沒有在原始的基礎上上色來得震撼。所以我們就把那個頂拿掉了。
我們在創作過程中也是反複地在推敲。如果說《龍門金剛》這個舞蹈去掉AR技術,完全就是以實景拍攝和舞蹈為主的話,可能就看不到現在許多我們想賦予這個節目的奇思遐想,也就是想象力會受限。第二個就是我剛才說的,可能會凸顯不了我們想塑造的金剛形象的特質,我們的特技手段就是為了去強化我們想要傳達的金剛的這種威武雄壯、這種力量、這種守護。
觀察者網:有時網友看到一些特效,會調侃“經費在燃燒”。之前幾期,大家常能聽到河南衛視“經費不足”的說法,能否問下,現在得到這麼廣泛的重視,經費會相對充足些嗎?
路紅莉:實際上我們每期節目的經費制作是有一個範疇的,并沒有因為節目火了,之後投入的經費就大了。
我們的節目沒有什麼明星,這會節省很大一部分開支。然後,節目靠什麼來赢,來吸引大家?我們不是靠演員、明星來加持,我們所關注的其實就是文化。我們從傳統文化中摘取大家感興趣的點,加以着重表現,這其實才是我們最重視的東西。
這東西它花不了多少錢。比如我們從《東京夢華錄》中找到關于乞巧節風俗的展示,這個不需要多少經費,它隻是一個知識點的切入,它靠的是創意,靠的是文化内涵的襯托。要是靠明星,我們那點制作經費請不了幾個。
觀察者網 :您剛提到靠文化襯托,現在很多小孩子偏愛看動漫之類,對于中國傳統戲曲興趣缺缺。我們看到系列視頻裡多次安排了戲曲節目,《五世請纓》中四位佘太君登場,緻敬邊防軍人,一句“年少人盼的是立功邊境,年老人我喜的是一門忠貞”讓人共情;這次《愛》除了豫劇,劇種也拓寬到昆曲、越劇,我看有網友在節目下評論,說以前自己不喜歡看戲曲,現在變了。對于如何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戲曲,你們有什麼心得嗎?
路紅莉:這也是我們制作節目時的一個考量。把戲曲往上放,怎麼放?我們在做節目研讨的時候,覺得愛情肯定也是要表現的。那麼用什麼方式來表現?我們就想到了最中國的藝術形式——戲曲。我們來講什麼故事?我們就篩選了最經典的中國愛情故事。這些最經典的愛情故事用哪段戲來做載體?我們就想到了将這些愛情故事表現得最好的劇種——《牡丹亭》肯定要聽昆曲了,《梁祝》肯定是越劇的表現最好,《白蛇傳》是我們豫劇“常派”常香玉老師的經典唱段。
一句話說來,就是用最中國的藝術表現、最經典的中國愛情故事,和它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來表現中國式的愛情。這是當時創意的一個路子,濃縮精華。
大家看節目,不知道有沒注意到我們的一個創意點,一上來就能看見一句念白——“不進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同樣,你不來看看中國戲曲,你都不知道我們中國戲曲有多美多璀璨,我們這種古老的藝術有多麼的好。
節目很短,5分鐘,我們可能講不了戲劇有多少、有多好,但是我們能打開一扇窗,讓你來了解、感受中國戲曲的美。你看到了,才有興趣去進一步了解中國戲曲,了解中國文化,這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七夕回歸“女兒節”
觀察者網:讓“七夕”從所謂的情人節回歸“女兒節”的傳統本意,這想法是怎麼來的?
路紅莉:單單愛情已經承托不了七夕節的文化内涵了,這個是我們共同從七夕文化裡挖掘出來的,我們要改變大家把七夕隻和情人節挂鈎的印象。七夕不單純是情人節,“中國情人節”實際上是商家營銷的一個概念,它的本意其實就是個“女兒節”。
你想想我們作為中國女性,從姥姥到媽媽到女兒,再到女兒的女兒,一代代中國女性的這種善良、心靈手巧,一代代寄托的那種願望,我們想呈現出來其中的美。通過什麼來呈現?民俗。
别看這節目是以古代的形式呈現民俗,實際上它是一個現代女性的視角,表現出現代女性自尊、自愛、自強的一面。《給女孩》這首歌,也是我們想要給女孩子說的話,就是相信自己是美好的存在,面對一切困難,你一定要有你的堅守。
觀察者網:當下女性選題其實很難把握,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一個畫面,可能就會引來争議。但是“七夕奇妙遊”目前來看廣受贊賞,不僅是因為讓七夕回歸“女兒節”本意,也因為展現了女性文能上九天、武能征沙場的一面。在素材把關上,你們是如何成功做到博得滿堂彩的?
路紅莉:我們的節目沒有用那些非常漂亮的明星或網紅,你看我們參與拍攝的演員的主體大概在13~19歲之間,她們基本上都是素人,比如合唱的那些小姑娘,都是十三四歲的中學生,來自河南各地。在選擇特寫鏡頭時,若按傳統觀念,她們的外表可能不是最美的,但她們一站在那,我覺得大家就會被她們清純甜美的笑容所感動,你能從中感受到她們的那份喜悅、那種自信,這時候你就會覺得形象不是特别重要了。
在排練現場,小姑娘們一開始很緊張,畢竟第一次上電視,不知道該怎麼弄。那時我和責任導演程紅梅程導就跟她們說,“你不用演戲,你隻要開心地笑,展現你最本真的一面,就能吸引到大家的眼球,就能讓大家感受到女孩子的美。”當這些姑娘真正放松,真正地去展現自己的美,我覺得我們就成了。美好的笑容背後,就是一種自信。
你看我們在節目中間有展示那些風俗,有七夕的投針乞巧,還有一些琴棋書畫乃至美妝,其中的女性也都是很自信的,你能從她們臉上看到洋溢出來的青春和幸福。其實現在的女性也是,漂不漂亮已經不重要了,你自信、自立、自強,這股勁兒就足以吸引人。
觀察者網:我覺得這點特好,雖然這隻是一個短短幾分鐘的節目,但你們傳達的意思能感染很多女性,這份意義會持續很長很長的時間。
有個問題,《唐宮夜宴》和《祈》都是由女性班底打造,而這期“奇妙遊”首次讓男女導演合作,可以看到相應地,《龍門金剛》既有飛天也有金剛,表現出剛柔并濟的特點。當然,幾個節目也都很優秀。除了這一不同,性别差異在打造節目過程中還會帶來哪些區别,您能否結合自己經曆,分享一些觀察?
路紅莉:我們這一次設置的是雙導演制,我們的全媒體策劃中心是有意這樣安排的。在考量的時候,七夕節原來給大家的印象就是講愛情、講浪漫,當時我們的領導就在想能否用男性、女性兩種不同的視角共同來看一下愛情,看一下七夕節的文化。
在整個節目中,我們其實也是這樣子去做的。比如說《龍門金剛》這個節目,在拍攝、編排上,女性可能會對男性美的發覺更敏銳,而男性可能會對女性美的展示,比如線條、服裝,他可能會更關注。兩相結合,我們的七夕節視角就會更豐富,進而也使得呈現的内容更豐富,不單單展現女性的自信和美,也有家國情懷,有大漠鐵騎等等。
我覺得這一次雙導演制真的特别好,我們倆确實是各有所長。李鵬導演一直擔任我們這幾期節目的視覺總監,他特别擅長後期AR技術的運用。我是一個特别感性的人,做了這麼多年的電視文藝工作,我也有一些比較側重和擅長的領域。我們交流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思想碰撞的過程。
在現場,我們會經常讓對方從另一個視角幫忙把控一些東西。比如現場的舞蹈出來後,我會告訴他“我其實想重點凸顯這一點,但我覺得不夠,怎麼辦?”我們就會一起想别的辦法。兩個志同道合的人在創作工程中相互刺激,相互給予靈感,這是一個互補的過程,我覺得很愉快。
節目昨天播出,我們上午還在争論一個鏡頭,争論點就是那幾個黑白造型的金剛近景鏡頭的幾組切換,都想盡善盡美。
·不擔心“江郎才盡”
觀察者網:您最開始提到你們會提前放出幕後花絮,我從昨晚到今早都在刷網友評論,看到一些評論說“河南衛視真的好憨”,幾乎提前把亮點都劇透完了,這樣容易削弱觀衆正式看到節目時的驚喜感。你們擔心過這一點嗎?
路紅莉:當時沒有這種考量。網友對我們節目的關注度确實特别大,大家特别想看到你幕後是怎麼拍的,想了解現在進展到什麼樣子。換言之,網友一直在關注這個節目的拍攝進度、拍攝内容及後期制作。我做“元宵奇妙夜”的時候,在新聞發布會上,大家就開玩笑說“路導特别老實,劇透得太多了”。
其實我們想的就是,一個節目,尤其像我們這傳統節日系列,從元宵走到現在的七夕,一部作品的完成,不僅僅是創作者的創作過程,它實際上是要跟它的受衆共同完成的。大家在關注你的節目,你一定要回應大家,這也是一種新的創作思維;它不再是閉門造車,不再說“我們自己玩自己的,完了之後觀衆看就行了”,我們不是這樣的創作理念。
我們現在是“春晚大家造”的創作思維——鼓勵網友參與我們的前期策劃;中間關注我們的拍攝進程、幕後花絮,期間大家也會好奇究竟會做出什麼效果;到最後我們把答卷交出來,觀衆熱議節目,然後我們再共同想下面的節目怎麼做。這實際上是創作思維、創作理念的一種改變。
觀察者網:我看現在不少網友也調侃,河南衛視“把大家的胃口養刁”咯。
路紅莉:我覺得不是“養刁”,其實這也給我們設置了難題,我們每一次确實都是在突破,每次壓力都挺大的。
我當時做“元宵奇妙夜”的時候,大家覺得創造了一個新的電視文藝形式,就是沒有主持人、全外景拍攝、時長控制在40分鐘以内,大家覺得很新奇。好,然後我們就開始進一步突破,一直到端午節的《祈》——我們說,陸地上跳,大家都看過了吧,好,那就看看先前沒看過的水裡跳。
這次我們也是在挑戰,想着怎麼在這種熱度下,不辜負大家的期望值。挺有壓力的,我們在商量節目的時候一直想着如何做視覺奇觀。
觀察者網:現在上天下水都有了,咱後邊還有中秋、重陽及春節,不少觀衆在關注、期待的時候也會擔憂會不會“江郎才盡”。
路紅莉:我覺得不會的。從創作内容上來說,中原河南,曆史悠久,文化厚重。這不是單單說的,它的厚重足以托起你節目的内容。不僅是河南,就整個黃河文化、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太浩瀚了,它能給你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我說這個,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官話、套話;不是的,這真是我們的感受,确實這樣。
節目要保持常新,要一直對得起大家的期望值和關注度,依靠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内容,這個有,确實不發愁;然後是表現手段,對于這點,我們其實一直遵循文化加科技的路線,融入新視聽手段。
我們也在不斷地學習如何與時俱進地掌握一些新的表現手段,包括水下攝影、360°環繞定格拍攝、AR。這次我們在龍門石窟建了一個3D模型,我們把整個奉先寺進行了3D掃描,除了實景拍攝,其實很多都是我們3D複原的奉先寺。我們會不斷地吸收一些新的創作呈現方式。
兩相結合,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創作訣竅、赢得觀衆的一個密碼。現在一些綜藝節目花裡胡哨的,從内容上抛棄了根,你隻看到一些明星炫目;而當你的技巧成為純炫技的時候,其實大家都不稀罕了,因為互聯網信息太豐富了。科技賦能,但到最後還是以内容取勝。
觀察者網:這麼聽下來,你們應該不擔心觀衆是否會出現審美疲勞問題?
路紅莉:不會,文化的點很多,你挖掘的角度不同,呈現的意義也會不同。比如說七夕節,大家一想都是愛情,但是我們這次不一樣了,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七夕節。内容很多。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