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小問題,想找專家解答?
丁香醫生「專治不明白」每天早晨 9:00 準時上線,邀請健康領域的醫生和專家,專門針對日常困惑,給出專業回答。
有不懂的生活問題,記得來問專家~
前幾天一位親戚問我,說自己家的孩子一緊張就有胃疼的毛病,尤其是最近臨近考試了,總是嘔吐。
為什麼胃病要來問我呢?
親戚認為:
我說他這些毛病都是心理作用才是,因為我們家裡平時把他照顧得都挺好的,飲食起居都很正常,從來不會出去瞎吃。
所以,他怎麼可能有胃病呢?而且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他不到考試也不犯胃病,一到考試就犯胃病,這不是心理作用是什麼?
這位親戚的判斷有一點沒錯:情緒問題确實可能導緻胃病。
但另一點卻錯了:他認為情緒性胃病不是胃病,但情緒性胃病也是胃病啊。
作為一個有過同樣胃痛經曆的患者,我對親戚家孩子的情況再熟悉不過了。
我曾經在高三緊張的時候也經曆過每天胃痛得死去活來的日子,後來被診斷為情緒性的腸道激惹綜合症,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導緻的。
當時每次我胃痛,爹媽總是用滿滿的正能量鼓勵我:
「别怕!你這不是胃病,你就是心理作用!」
「加油!你可以的!」
「你别總想着,越想越覺得疼,不想就沒事了!」
然而我的胃顯然有它自己的想法,鼓勵和正能量都不見效。後來我實在疼得受不了去做了胃鏡,拿到了「胃潰瘍」的診斷,當時就委屈哭了,有一種沉冤得雪的心情:「看吧,我是真的痛!」
而我母親也很納悶:「醫生不是說是情緒引起的嗎?那不就是心理作用嗎?怎麼還真的有胃病?」
情緒引發的疾病
也有真實症狀
很多人往往存在這樣一種誤解:心理性、情緒性的疾病引起的生理症狀都是幻覺,不需要吃藥。
這個誤解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可以說是非常典型和普遍:「心理疾病」等于「沒病」,「情緒問題」等于「沒有問題」,「心理作用導緻的難受」等于「不是真的難受」。
所以周圍人總說,「心病還需心藥醫」,老是試圖通過安慰、開導、鼓勵來讓我們無視症狀、「戰勝」症狀。
很多人會片面地認為,胃部疾病都是由于飲食不規律、不健康導緻的,比如我就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今天沒吃什麼不幹淨的東西呀,怎麼會肚子痛呢?」
然而情緒性胃病它也是胃病,也會有真真切切的軀體症狀存在,甚至可能引發器質性病變,比如出現胃黏膜損傷等。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為什麼壓力大
會引起消化系統疾病?
一個人如果處于精神緊張、焦慮、憤怒、疲勞等高壓情況下,這些不良情緒會通過大腦影響自主神經系統,使得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興奮,并且壓抑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的興奮,伴随着的就是「戰或逃」反應,因此大量血液會向肌肉集中(保證有足夠的力量來戰鬥或逃跑),而消化系統(主要受副交感神經調控)的供血則會被壓抑,從而導緻供血不足。
這樣的變化可能引起胃腸道功能失調,導緻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過多,而保護胃黏膜的黏液層分泌減少,過多分泌的胃酸可能會使胃黏膜受到損傷,導緻胃痛。
與此同時,在戰或逃反應被激活的情況下,身體要為戰鬥或是逃跑做準備,就會主動減輕自己的負擔,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引發嘔吐(達到減重的目的)。
這樣一來二去,長期下來就容易傷害消化系統,胃酸逆流、腸胃病可能就這樣産生了。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心身疾病」單獨有姓名
在我們心理學中,這種由不良情緒引發的生理疾病必須單獨擁有姓名,那就是 ——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症狀表現為主。
它具有幾個特點:
首先,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引發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其次,它會出現軀體症狀,并且有器質性病理改變;
然而更重要的是,這些軀體症狀雖然由心理緻病因素導緻,卻并不是個體臆想出來的病症,即不是簡單的心理作用就可以解釋的。
而胃病有時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心身疾病。
對于心身疾病患者,需要同時進行心理治療和軀體治療,單獨依靠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都會事倍功半。
所以,如果過分誇大患者心态調整的主觀能動性(「加油,你能行」)是無法擺脫症狀的。僅僅依靠心理調節,不給予藥物治療,很容易延誤病情、加重痛苦。
心病需要心藥醫,胃痛有時也真的需要胃藥來醫啊。該看醫生吃藥的,一定别硬撐。
審核專家 心理咨詢師 曾旻
内容策劃範範
欄目負責人Eric
下期預告
明早「專治不明白」,我們将為大家講解「垃圾食品」相關問題,有同樣生活困擾的朋友不要錯過哦~,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