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
這是福爾摩斯的名言,我們曾被福爾摩斯敏銳入微的觀察力、缜密的邏輯能力和精彩的推理能力所震驚折服,但是福爾摩斯的推論真的是對的嗎?
我們先來看《血字的研究》裡,福爾摩斯和華生第一次相遇時說了什麼?
“這位先生有着醫務工作者的氣質,但是身形動作卻像個軍人,那麼他應該是一個軍醫。他剛從熱帶回來,因為他的臉比較黝黑而手腕處的皮膚卻黑白分明,這說明他本來不黑,那就一定是曬出來的。他面容憔悴,說明他大病初愈。另外,他的左臂受過傷,因為他現在的動作還有些僵硬不太自然。那麼從整體上來看,一個英國軍醫在熱帶地區曆盡艱辛,手臂還受過傷,這會是從哪裡回來的?顯然是阿富汗!”
這樣引人入勝的推理,讓人看完拍案叫絕。
可是,如果我們認真思考一下,福爾摩斯這樣的推理,真的能站的住腳嗎?
一個男人有着軍人的氣質,就一定在軍隊待過嗎?
在那個時期,英國占據着很長的海岸線,海軍和其他類型的軍人差距沒那麼大。
曬黑的臉一定是因為在熱帶的陽光下暴曬過嗎?
僵硬不自然的手臂沒有可能是來自于童年事故的後遺症嗎?
憔悴的表情沒有可能是源自失去親人的苦痛嗎?
所以華生沒有可能是:剛從意大利的奔喪歸來,或者是從南非、布萊頓、廷巴克圖奔喪歸來嗎?
誠然,福爾摩斯的推測雖然被證實是正确的,但鑒于這麼多的可能性,這仍然是一個倉促結論。
其實,生活工作中邏輯思維無處不在,我們總能聽到很多乍一聽很有道理的話,比如“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他沒有接我電話一定是跟别的女人在一起”“我闖紅燈的原因是大家都這樣做啊”……其實很多話經過反思,我們或許會發現他們不見得是對的,還有很多可能性沒有被解釋。
邏輯是智慧的開端,而不是終點。尤其是在現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能透過繁雜冗餘的信息,抽絲剝繭的抓住重點、判斷未來趨勢?常用的邏輯推理有哪些方法,它們是否都能得出 最準确的結論?我們又如何在學習工作中對邏輯思維進行深入剖析?
12月18日,來聽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哲學博士,《簡單的哲學》譯者陶濤老師為大家分享:“簡單的邏輯學:信息時代,我們更需要懂邏輯的人”!
嘉賓介紹
陶濤
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哲學博士,《簡單的哲學》、《好用的哲學》譯者,《城邦的美德》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