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五色土 | 記者 李峥嵘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它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作為劃分季節的起始點,立冬标志着冬天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立冬”這樣解釋:“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秋去冬來,萬物到了收藏、休養生息的階段,它們在為來年春天到來時,生命的勃發而默默蓄力。
《北京晚報》“四時佳氣 北京探幽”之“立冬”節氣的報道
留連紅葉帶霜華
立冬時節,是紅葉最後的觀賞期。11月15日郊區的紅葉節就要結束了。
北京各區紅葉資源都比較豐富,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曾精選出北京20處賞紅片區。為了采寫這篇文章,我去了好幾處,尋找北京最後的紅葉。既有到郊區登高賞紅,感受漫山遍野的絢爛秋色,也有在城區尋葉,品賞城市建築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無論是著名的景點還是小衆的去處,北京的晚秋勝景都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在奧森公園,我看到人們在落葉間跑步、嬉戲;在植物園的後山,我看到元寶楓、火炬樹、黃栌、黃金槐等盡情展示着自己最後的絢麗。紅葉片片飄飛,令人想起明朝王稚登的《立冬》:“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裡過。”也念起南唐李煜的感歎:“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潭柘寺紅葉 白繼開 攝
我還去了距離北京市區50公裡、位于房山區周口店鎮黃山店村的坡峰嶺景區。這裡是華北最大的黃栌林片區。我們從棧道一路沿山脊而上,漫步紅葉林區,将爛漫的秋色盡收眼底。去的那天,上山的時候,霧氣重重,山谷中的紅葉若隐若現。下山的時候下起了小雨,很快雲開霧散,陽光照在灑滿雨水的紅葉上,格外水靈鮮亮。在山下,景區的趙恬經理向我們介紹說:“坡峰嶺景區總面積約2000畝,海拔落差370米,山體平緩,上下山環形步道全程6000米,有黃栌、元寶楓等八個品種、十餘萬株紅葉植物。”
坡峰嶺紅葉 李峥嵘 攝
趙恬經理還說,一般人隻知道這裡秋天紅葉漫山崖,但不知道坡峰嶺景區春天時黃栌花開,“三千粉色,花明如繡”,滿樹毛絨的粉紅色黃栌花,傾撒在山谷中,如粉色霧霭,如夢似幻。坡峰嶺有一棵從岩石縫裡長出來的黃栌,昂然挺立山巅,滿樹燦燦,人稱“樹堅強”。
香山的紅葉聞名遐迩,大學畢業工作的第一年,我特意坐了兩個小時的公交車去香山看紅葉。如今交通更為便捷,紅葉更為茂盛,隻是尋常去的香山景點都是遊人如織,所以這次我們去了香山北側。立冬前,我們沿着海澱區溫泉鎮一路前行。我們來到的地方有塊牌子,寫着:西山實驗林場黑龍潭分場。
元代白樸的“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簡單的幾個詞語就概括了秋的畫面。而這一切就在我們面前。登山免費,少有遊客,偶有徒步者拄杖前行。我們可以靜靜欣賞紅葉最後的燦爛。山上有銀杏、元寶楓、黃栌等賞葉樹種,點綴在青松翠柏、白楊槐樹中,紅黃綠相間,五彩絢麗。有一棵樹上的葉子有紅黃綠三色,那是因為光照的不同呈現出色彩的缤紛。陽光照在樹梢上,仿佛點亮了一個燈泡,光線在樹上跳躍。幹枯的紅葉彎卷像小手,捧着一窩陽光。
紅葉 李峥嵘 攝
紅葉深淺不同,有火焰紅、深棕色、磚紅色等。深深淺淺,似乎大自然的畫師盡情揮灑、點染。側面看山脊的顔色,一層黃,一層綠,一層紅,好似中國畫的層層渲染。山脊向陽處,一層一層的紅葉仿佛火焰,又像是繁花盛開。正如白居易的詩句:“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眺望遠處的山谷,青山紅葉,如中國水墨畫一樣意境悠遠。大山綿延,整個小鎮躺在山的懷抱裡,沐浴着秋冬之交的溫暖陽光。
下山的時候,風吹落葉,是納蘭性德的“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也是王國維的“乾坤大,霜林獨坐,紅葉紛紛堕”。物華随節換,秋深漸入冬。再過一段時間,“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随風”(宋朝陸文圭《立冬》),那時候北京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立冬補冬補嘴空
《黃帝内經》中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八個字,濃縮了農作物生長的過程,也濃縮了生命的運行節律。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态,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也需要滋補,所以民間諺語說“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冬補冬”補什麼呢?暖的。古人不知道蛋白質這樣的概念,但是知道要吃肉食。清朝北京的上層家庭很重視鹿肉,這是源自東北的習俗。傳統醫學認為鹿肉甘溫,可補虛羸。例如,在《紅樓夢》的“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這一回中,生動地描寫了一群人烤鹿肉的場景。雖然《紅樓夢》寫的不是立冬這一天,但是也反映了吃鹿肉的習俗。
立冬前夕,我采訪了美食家、《京味兒食足》的作者崔岱遠,問他北京人立冬吃什麼,他脫口而出:“餃子!”北方人愛吃餃子,據說吃餃子的習俗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不僅大年三十是新舊年之交需要吃餃子,立冬也是秋冬季節之交,所以這季節的“交”子之時也便有了吃餃子的習俗。崔岱遠說:“朔風乍起的立冬,也要津津有味地吃碗餃子,老人們管這叫‘安耳朵’,有道是‘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崔岱遠在《京味兒食足》中深情地寫道——
曾經有一次,一個朋友說想吃豬肉白菜餡兒的餃子,我說:“那簡單,咱們去餃子館吃就是了。”朋友答道:“飯館裡吃的也能叫餃子嗎?隻有家裡包的才是!”是呀!餃子,這種最能體現農業文明儲藏文化,盡顯包容之美的吃食,似乎天然地和家聯系在一起。
今天因為物質極大豐富,過去珍貴的食物都變得很平常了。立冬的飲食習慣,更多的是體現一種文化氛圍和家庭的溫暖。
考古學者王仁湘在《飲食與中國文化》中總結:“人們平日的飲食多半為口腹之需,而歲時的享用,則主要為精神之需。節令飲食活動,是文化活動,也是社會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人們享受自然的恩賜,喜嘗收獲的果實,聯絡彼此的感情,抒發美好的情懷,修養自己的體魄。”
因為是寒冷時節,人們通過豐富的飲食來驅趕寒冷,制造一種熱烈的氣氛。《飲食與中國文化》中寫道:
古代從10月1日開始的飲食活動,被稱為暖寒,迎接寒冬的到來。不隻是10月1日,整個冬天都是如此。氣候越是寒冷,人心越是火熱。冬日,要過得暖暖的,暖冬之謂也。10月1日這一天,有一些特别的飲食活動,最有特點的是所謂暖爐會。在北方人們會生火禦寒、飲酒作樂。南方暖冬會也是少不了的,可以做一些糕點,親友們互相饋贈。在古代的暖寒食物裡,一種糧食熬制的脆糖是古代常見的冬令節物,今天北方人稱之為“關東糖”。
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風味食品,比如北京人愛吃的冰糖葫蘆,這是從古到今一直延續的食物,也給很多人的童年留下了甜美的回憶。
冰糖葫蘆 馮晨清 繪
我生長在南方,來北京之前,從未吃過冰糖葫蘆,第一次看到現場制作冰糖葫蘆,真是新奇極了。來上一串裹着冰糖外殼的山楂果,脆脆涼涼的,酸酸甜甜的,消食健胃,美味可口。有時候舉着紅紅的冰糖葫蘆,邊走邊吃,冬天蕭瑟的街道,也似乎變得喜氣洋洋。
萬物收藏宜讀詩
立冬,位于冬季六節氣之首,是農曆十月的大節。因此古代很重視立冬,天子要率領群臣迎接冬氣。在民間,立冬也是非常受重視的節點之一,不同地區有祭祖、飲宴、蔔歲、賀冬等不同習俗,人們通過節慶儀式來祈求來年的豐收和生活的興旺。
在數千年曆史中,文人墨客也在冬季留下了數不勝數的詩句。
農曆九月,氣溫開始下降,人們就要開始準備秋冬的衣物。到了農曆十月,天氣更冷,正是穿冬衣的時節。于是就有了陸遊的名句:“方過授衣月,又逢始裘天。”
立冬後,天氣越來越冷,宋朝劉敞在《立冬後風雨》中寫道:“冷雨欲成雪,高風催過雲。”北京立冬也時見下雪,古人認為這是瑞雪。明朝的官員皇甫汸立冬之日去上早朝,正遇到下雪,欣然寫下:“抟風攬霧冬仍見,急霰(xiàn)翻霙(yīng,指雪花)曉未分。銀燭實增光照耀,玉垆猶郁氣氤氲。”詩中描寫了燭光照耀下,風雪交加的美景。清朝乾隆皇帝在立冬前一日為下雪而喜作詩:“同雲暗空宇,素雪灑宮城。漸作霏霏勢,徐聽淅淅聲。瑤林英乍綴,麥壟綠方萌。三白先冬令,稍纾望歲情。”這是對來年豐收的期待。
雖然天氣寒冷,詩人們的詩興都不減。宋代錢時在立冬時節寫下了西風掃落葉、菊花傲然獨立的美景:“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錢時這首《立冬前一日霜對菊有感》贊美了菊花淩霜綻放不負秋光的品質。
李白在立冬之日說自己懶得寫詩,隻想喝酒,卻揮毫寫下了這一日的閑适:“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醉眼看那硯石上的墨漬花紋,恍惚間疑是大雪落滿村。
宋朝紫金霜的《立冬》則是另一種傳統讀書人的生活寫照:“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桦優柔以半疏。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拟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中國人曆來重視讀書,即使是天氣寒冷、北風呼嘯,也要認真讀書。黃楊倔強,白桦挺立,在這初冬的景象中,詩人傳遞出了在寒氣中昂揚向上、勤學不辍的氣魄。
如今,二十四節氣已經超越傳統農耕生活,進入到現代生活。它對人們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讓人在節氣時間中認識自我、獲得安頓。而節氣之人文意義,就在于體現了時光和生命的廣博。天時人事相生,天道人情并行,乃宇宙之大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