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來
西魏廢帝元年(552)置綏州,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設綏德州,1913年設縣;據《綏德縣志》:綏德為金州名,本後魏綏州,宋為綏德城,金升為州,因城舊名;取綏民以德之意。
綏德縣今隸屬于陝西省榆林市。
黃河圖
黃河自北向南沿東南縣界流經綏德縣,無定河自北向南穿境而過。
疏屬山疏屬山文化旅遊景區位于綏德縣城,海拔893m,兩河相擁山。疏屬山的由來更早,有關它的最早文字記載,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地理類史書《山海經·海内西經》雲:“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接兩手與發,系之山上木。”
秦代,上郡為邊塞防禦匈奴的軍事要地,故派秦皇子扶蘇在此監軍并設府于疏屬山,扶蘇含冤自刎後埋葬于此。山上有秦皇子扶蘇墓及扶蘇祠、漢畫像石館、綏德警備區司令部舊址,山腳下有李子洲故居、綏德地委舊址、子洲圖書館,四周散布着獨具特色的窯洞四合院。
合龍山綏德城西五公裡處(五裡灣村)的大理河西側,有一座由西北向東南延伸的山,名曰合龍山。有龍伏欲騰,虎踞将撲之勢。自古以來以上就有廟,相傳廟約建于漢朝宣帝年間,供奉北極玄天上帝,時至明朝萬曆年間,村民大興修建,稱“接引寺”。
山自下而上有石牌坊,五百台階的石神磴、靈官廟、頭天門(上有樂樓)、二天門(上有鐘鼓樓)、關帝廟、觀音廟、三天門、玄天大帝殿(正殿)、兩旁有五祖殿、七真人殿、聖母殿、小殿、九級寶塔、佛廟、玉皇閣等,共計全寺廟堂十五座,神像九十七尊。合龍山古廟系綏德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有祖師廟、北極玄武廟、三聖母廟、釋迦牟尼佛廟、關帝廟、天王廟等18座廟宇,還有明•萬曆年間修建的磚塔1座。除保留磚塔之外,其餘古建築多遭破壞,廟内壁畫、雕塑盡毀。幸存明、清兩代碑刻15通,尚可追溯該廟古建曆史變遷。
相傳上古山上供奉颛顼。西漢宣帝夢見金木水火土五龍化成兄弟五人,鎮守北方的萬裡疆域。他派人北巡千裡,選中此山,修起五龍仙人祠,這山便成了五龍山。五龍山納天地的靈氣,采日月的精華,承雨露的滋潤,祥雲的缭繞,宋時山的靈根一伸展,靈氣外溢,冒出一群活蹦亂跳的金馬駒,每到傍晚,十裡馳騁,十裡嘶鳴,十裡流光溢彩。幾千裡之外的南方異人跑來劈瓜開山,跳進山縫裡捉金馬駒。太白金星将瓜一合,轟隆一聲,貪婪的南方異人魂葬山中,從此,五龍山成了合龍山。
天下名州石牌樓石牌樓為五門六柱十九樓,雙面單式結構,長36.9米,高16.9米,由一千一百六十八塊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組成。号稱“天下第一樓”。
石牌樓的五門取意中興之門,走向世界之門。六柱蘊含大順之意。十九樓中,十其實是一,一元複始,氣象萬新;九為多多益善,欣欣向榮。石牌樓大樓小樓互幫互襯;左樓右樓比肩并列、映帶;前樓後樓有呼有應,上樓下樓,下者基礎沉穩,上者先領風光。整座石牌樓莊嚴肅穆、和諧統一。
千獅橋民謠唱道“财東房上有獸頭,樓門石獅大張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獅子擱炕頭”。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綏德的石獅就出現在農家的炕頭上,誰家生小孩了,就打造一個,作為孩子的保護神,拴住孩子不要從炕上掉下來。石獅是吉祥的象征。
綏德縣城的無定河上有一座大橋,始建于1987年,長300米,寬14米,橋的兩頭各有兩個涼亭、兩對一人多高的石獅,還有雕刻精美的龍柱燈。最具特色的石橋上有1008個形态各異、栩栩如生的石獅子,因而得名千獅橋。橋上的石獅子大到丈餘,小到二三寸。重達三十噸,輕到百十克。橋上石獅子千姿百态,站、走、蹲、卧、爬、滾、騰、躍、吻、抱等無一雷同。石獅子不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它們的内心世界十分豐富,不僅有喜怒哀樂,還有貪玩的、警覺的、好鬥的、馴服的、機敏的、貪婪的、虛懷若谷的。這裡是目前國内規模最大的石刻獅群,因而千獅橋成了綏德縣一處标志性建築。
民俗文化—拴娃獅在綏德,卧室的窗台上或炕頭上約10-20厘米的小石獅子,農家稱之為“拴娃獅”,在綏德稱為炕頭石獅娃。
婦女懷孕後,在炕頭上放置一隻石獅娃,并在石獅娃身上紮系上一根紅繩。這樣做既可把孕婦懷的胎兒的靈魂拴住,又能保佑母子平安。因為石獅在,屋子裡就會充滿陽剛之氣,母子就不會受到陰氣、邪氣的侵擾。這種習俗帶有很濃的迷信色彩,隻能在精神上給人一種慰藉和寄托。但是,當嬰兒長到自己會爬動的時候,這炕頭上的石獅娃倒真的有了具體的用途了。大人用一條1米長的紅布帶子,一頭拴在嬰兒腰身上,另一頭拴在小石獅上,這石獅既可以做玩具,還可以防止小孩亂爬亂動,從炕上滾下地來。因此,石獅娃又稱“拴娃獅”,也叫“保鎖”,這些“拴娃獅”具有稚氣、嬌憨、頑皮的神态,有的像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的頑童;有的似體壯矯健的小武士,有的像正在媽媽懷裡撒嬌的調皮蛋;有的圓頭圓腦像一隻憨厚的小狗。在當地老百姓的心目中,這些“拴娃獅”不是畜生,而是能驅邪避災、納福、吉祥的神獸、靈獸、瑞獸。這種民間藝術中的獅子形象寄托着人們的願望。
地方美食—雪花餅綏德雪花是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特色小吃。雪花是糕點中的珍品,有“糕點之王”的稱譽。雪花形似月餅,呈黃白色,皮酥而餡香。它的外表面潔白,薄且多層,人們食用時,掉下去的碎片,酷似天空中飛揚的雪片,紛紛落下,故名雪花。
綏德制雪花的曆史很長,據說在金代便開始制作,那時包的餡子是單一的糖,隻在老鄉家中自制自食。到清代,餡子中又加入芝麻,以後逐步充實和完善,發展為今日的雪花。解放前,城内隻有李家巷王子英等兩三家制售雪花。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制售雪花的逐步增多。圓圓的雪花,象征着團圓、幸福、和諧。中秋節傍晚,人們用雪花獻月、祭月。屆時,在院中放一張高桌,桌上擺着盛滿雪花的大碟子,另外還擺着蘋果、葡萄、梨、棗、西瓜等。在桌上要立一面圓鏡,使月亮直接照射鏡面,利用平面鏡成像原理,使鏡中也有一個月亮。這樣,才算請到了月神,敬獻才真實,才有意義。敬獻儀式首先點香,接着全家人懷着虔誠的心情,按大小依次燒黃表和叩首。40分鐘後,點着的香基本燒完,儀式結束,随後每人要吃獻過的雪花,據說吃了,可受到月神的庇佑。特别是婦女,吃了可以長得像嫦娥一樣膚色冰清玉潔,容貌俊俏靓麗。
後序綏德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在仰紹文化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素有“上郡古邑”“秦漢名邦”“天下名州”等美譽。曆史上秦長子扶蘇含冤自刎于此,留下“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秦人恨李斯”的嗚咽泉村。大将軍蒙恬在此北築長城、南修直道、西拓銀川并與扶蘇長眠于此,留下“生前造就千支筆,難寫孤臣一片心”的造筆傳說。“落雁”之貌的王昭君出塞時驚落飛雁于落雁砭村,千古才女蔡文姬于此歸漢時留給韋莊《綏州作》裡無盡的喟歎。這裡傳說是三國第一猛将呂布的誕生地,也是抗金名将韓世忠的故鄉,故有享譽天下的“米脂的婆姨綏德漢”。
大美陝西、大美榆林、大美綏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