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音雅藝三十三堂課

南音雅藝三十三堂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5 23:37:34

如果到鄭明明家做客,也許你會碰到一場即興演奏的南音表演,奶奶、姑姑、爸爸、她,吃完飯閑了,那就來一曲吧,這是屬于一個南音世家的日常。在鄭明明很小的時候,爺爺給她做了一把比正常琵琶小一号的小琵琶,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把琵琶,名字叫“靈通”,這是爺爺對琵琶的期待,也是對孫女的期待。

南音雅藝三十三堂課(的南音是這個90後姑娘教的)1

不久前,由《乘風破浪的姐姐》成團出道的“姐姐們”,開啟了《姐姐的愛樂之程》路演,首場來到福建泉州,在暖風微醺的晚上,跟着鄭明明學了一首南音《直入花園》;而在《跟姐去看海》這首歌中,就有這一段南音。上千歲的南音和流行音樂的“合作”,竟毫無違和。在教“姐姐們”的時候,鄭明明也帶上了一把琵琶,南音的琵琶要橫着彈,這個90後姑娘已經長大了,而她的南音之程正在路上。

南音,一種使用泉腔讀法、古泉州方言進行演唱的中國音樂,起源于何時,并沒有文獻明确記載,一般認為,南音至少起源于唐,形成于宋,與西安城隍廟鼓樂、北京智化寺音樂,山西五台山青黃廟音樂,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樂體系,被稱為“中國音樂曆史的活化石”。2006年,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提起“非遺”,尤其是音樂類的,當年家家傳唱的盛景,似乎隻存在于老人們的記憶中,如今隻有專業院校和劇團的演員才會唱,隻有在劇場才能聽到。但南音不一樣,鄭明明是家族中南音的第五代傳人。奶奶曾在東南亞教授南音幾十年,至今仍漂洋過海在台灣金門傳習南音,學生遍及海内外;爺爺是泉州市高甲戲劇團的琵琶演奏者;鄭明明現在是一名音樂老師,和爺爺奶奶的學生們相比,她的學生年齡更小、“範兒”更潮。

南音雅藝三十三堂課(的南音是這個90後姑娘教的)2

近年來,南音在泉州進校園、進社區,鄭明明一家人的學生越來越多。她記得,奶奶有一個學生,已經80多歲了,年紀比老師大,還能完整地演唱一曲長達十幾分鐘的南音。鄭明明的學生很多是小孩子,她的難題在于,如何讓孩子們願意接觸并愛上這門節奏稍顯緩慢、可能一分鐘隻唱了幾個字的藝術呢?“我會把南音之美展示給他們,他們也許一開始感悟不深,但能體會到那種古風意境。”鄭明明說,“南音的伴奏樂器中也有打擊樂,孩子會比較感興趣。”

每年的南音大會唱是一場南音界的盛會,不僅在泉州舉辦,還會走出國門,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巡回”。大會唱的特别之處在于,不是在劇場或者特定場所演唱,而是由藝人們沿着一條街邊走邊唱,兩邊觀者如堵,非常有“音樂派對”的潛質。

2019年,一個名叫“DOUBLE明”的泉州本土音樂團體錄制了一首《直入南音花園》MV,南音唱腔剛落,又用閩南話和普通話無縫切換地唱道:“泉州的南音都是古早話,唐宋的音樂别處找不到。馬丁和泰勒是進口貨,紫檀闆拿來做琵琶。南音的琵琶你要橫着拿,洞箫隻能笑着吹。DOUBLE明的活動範圍小,南音的演出是全球各地……”

有一個粉絲聽完後,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我小時候去古城内讀書的路上,總會有這樣的聲音和場景,幾個老人坐在古厝大堂,一人用一把我兒時不懂的樂器一起演奏。那個音樂很袅繞,你會在那兒站着看着,你會享受帶着不解,音樂中夾雜着鄰居阿嬷電視裡的歌仔戲聲,你會聞到附近的廟裡散發出來的檀香……”

對老泉州人來說,南音是少年時的記憶,對年輕一代來說,南音有更多可能。今年6月,鄭明明和音樂制作人R2,在線下合作了一場“一個人的演唱會”,以“南音 流行音樂”的方式,鄭明明彈琵琶,R2彈吉他,讓南音再次成為街頭巷尾的音樂。

她以一首《三千兩金》開場,隻要是泉州人,或多或少都聽過這首南音,但可能不懂背後的深意。于是,鄭明明一曲唱完,為大家講訴這首南音背後的故事:主人公鄭元和上京赴試,途中因迷戀歌伎李亞仙,三千兩盤纏用盡,被迫流落街頭與衆乞丐為伍,沿街自訴身世……

接下來,這個90後姑娘有兩個計劃,一是錄制傳統南音唱腔的專輯,二是錄制創新南音的專輯,并借助互聯網,讓這傳承千年的音樂流轉于我們的日常。在快節奏的今天,慢節奏的南音反而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年輕粉絲,也許,這就是南音傳承千年的魅力。

總之,南音要接着唱下去。

(文化副刊部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