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核心素養如何體現和落實?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聚焦2022年高考,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學科核心素養如何體現和落實?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聚焦2022年高考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标志着新一輪高考改革正式啟動。迄今8年,新高考從命題理念到考查内容、形式,始終遵循“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科學選拔各類人才和維護社會公平”的指導思想推進改革。這也是今年高考試題呈現出的一個最為直接、強烈的導向信息。
加強對學科思想和學科整體性思維的考查
20世紀80、90年代,每年高考過後相關部門都要統計知識點的覆蓋率是否達到了70%,以此來評價高考命題的全面性。近些年不再進行這樣的統計,因為新高考的命題立意超越了知識的覆蓋,以能力和核心素養的考查統領知識的考查。
2022年高考試題更注重與現實、與時代發展的廣泛關聯,不是考查哪一個或一些知識點,而是點面結合,以點帶面,考查學科核心能力,強調對學科體系的整體性掌握。
以2022年高考數學為例,全國甲卷理科第20題、文科第21題考查數形結合的思想,全國乙卷理科第21題、文科第20題考查分類與整合的思想,新高考Ⅰ卷第16題考查特殊與一般的思想,新高考Ⅱ卷第19題考查統計與概率的思想,正是立足學科思想方法層面設計試題,将多個要素連接整合,整體性考查了數學學科體系。
2022年高考全國卷理綜化學試題針對“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等大概念,指向學科的整體性思維考查。試題要求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地認識化學基本規律,使問題建立在知識的産生式系統上,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固化的教材體系上,并且能用所學化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這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以前對于知識和能力的訓練點比較明确,具體标注在教學大綱和教學輔導用書上,強調精準掌握每一個概念、公式、方法,追求“深挖洞”,教師踩點教學,考試踩點答題、踩點得分。以知識點為主的教學,學生“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所謂的“精準”掌握,限定了思維的空間,弱化了知識遷移和靈活運用能力,難以形成系統性思維。新課程強調學科的整體性,新高考與之配合,對問題的理解和回答不是落在一個或幾個點上,而是既需要在特定背景下對知識準确理解,又需要貫通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靈活應用。
啟示:面對新高考,依舊靠刷題訓練解題能力,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不能從多元性、關聯性、層次結構性等方面把握問題與事物本質的教學,必然産生諸多的不适應。
在解決現實問題中考查學科核心素養
新高考試題一個突出特點是貼近生活和社會,将生動鮮活的事例融入試題,給考生搭建學習、實踐與思考的大舞台。
例如,2022年英語全國乙卷介紹了由中國主導推動、聯合國授權設立的國際茶節及其一系列活動,既體現出世界對中國茶文化的認同以及中國話語權、影響力的提升,又推介了通過茶促進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減少貧困的發展思路,為世界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這些題目或展現中國發展成就,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實現了考查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标。
2022年數學全國乙卷文科、理科第19題,以生态環境建設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應用統計的基本知識和基礎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考查了數據處理與數學運算素養。全國數學新高考Ⅱ卷第19題,試題的情境是以在某地區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為背景,利用數學模型進行疾病預測,助力精準防控。該題不僅貼近社會現實問題,增加了學生的生活真實感,而且對統計與概率的思想、數據分析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考查。
近些年全國卷高考物理試題情境創設用心獨到,給人以帶入感,激發考生興趣和解決問題的動機,今年更具特色。例如,有北京2022年冬奧會首鋼滑雪大跳台的情境,有高速列車穿過隧道的情境,有航天員在“天宮二号”上自由飄浮的情境,有用智能手機測地磁場的情境等。新課程加強了物理學與社會發展、技術進步的聯系,關注人類面臨的健康、能源、材料、信息等重大問題。高考突出對應用能力的考查,與新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構成了“教—學—考”的整體改革步驟。
通常說來,學生在單純使用概念、原理時表現出的差别并不大,但在不同場景的變換中解決應用性問題,能力表現就會大相徑庭。題目情境變了,雖然原理并不複雜,但考法變了,答案活起來了,對于缺乏生活思考、缺乏實際問題分析能力的學生來說,題目好像變難了。
啟示:即便是學科理論和學科方法的教學,也依然要從事實入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讓學生在解決情境化任務過程中深度理解理論,形成方法。課堂教學整合了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會讓學生感到理論不是空洞、艱深的條文,不是單純的推演和分析,而是親切可感的規律。隻有教學與現實生活、與生産和社會有機融合,學生才能夠切實感受到學科的價值和作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順應學生的知識和情感脈絡,使學生在習得理論知識的同時,形成對待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價值觀。
賦予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創新的空間
自主探究、獨立思考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新高考與之相配合,題目形式多樣、新穎靈活,使得套用理論、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等違背認知規律的教學受到制約。
例如,2022年全國文綜乙卷第41題,給出有關中、日兩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引進技術的材料,要求考生依據材料概括這一時期兩國技術引進的特點,并将其放置到當時世界曆史環境中分析兩國呈現不同特點的背景,最後要求分析這一時期中國科技發展的曆史經驗。題目通過三段曆史材料、三個問題,由一個曆史現象展示曆史全貌,探讨諸多曆史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總結曆史經驗,發揮曆史對現實的借鑒功能。考生無法生搬硬套書上的結論和現成的觀點來回答,需具有獨立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能夠運用曆史學科方法,運用史料進行論證,用曆史解釋來表現出考生的曆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水平。
新高考全國數學Ⅱ卷第21題,采用結構不良問題的設計結構,給出三個條件,要求學生選取兩個作為已知條件,證明另外一個成立,提供給考生獨立選擇的自由度和發揮空間。新高考全國數學Ⅰ卷選擇題第9—12題,内容涉及立體幾何、解析幾何、函數與導數等主幹知識,需應用數形結合、特殊與一般、聯系與轉化、反證法等思想方法,這些多選題選項靈活,内容豐富,考查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嚴謹性和創新性。
配合新課程的理念,高考試題賦予考生更大的思考空間和回答問題的自由度。高考許多題目一改過去嚴格限定條件、規定思維模式、有唯一标準答案的題設方式,考生可以尋找适合的解題工具,選擇适合的解題路徑思考和解決問題。這種允許考生選擇自己較為熟悉的方式方法的開放式題目,使考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更加凸顯。這對于沉溺于書本、習慣刷題的學生來說難度增加了,而對于綜合能力強、把知識學活、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來說,分數提高了,死記硬背的負擔減輕了。
啟示:站在新高考核心素養立意的層面,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以及真正的學習如何發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需要學生具有學習興趣和熱情,主動獨立思考問題、探究問題,使學習成為學生自我探究的過程,由此體會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學觀。這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式。
高考改革與課程改革要整體實施形成合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考改革向中學教學持續發出導引信息,一步步推動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提出,要促進學生系統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
對于這些教學方式,絕大多數教師都能理解,但由于教學課時緊張,有人認為這些教學方式需花費時間更多,難以做到;也有人認為,以前沒這樣做也教出了高分學生,不如沿用熟悉的方式,以不變應萬變。但分析近年新高考試題可以看到,國務院文件的要求已經在高考命題中落地,課堂教學如果還固守傳統的理念和模式,學生将無法适應新高考改革的變化。
《指導意見》同時還要求優化考試内容,突出立德樹人導向,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試題形式,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
2022年高考進一步擴寬了試題素材範圍,試題背景更加多樣化,涉及生活、經濟、科技、國家大事和全球的重大問題等方方面面,題目内容寬廣融通,綜合性、應用性強,同時試題的設問空間大、跨度大,題目的選擇性、開放性強,着重考查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可以說,新高考改革啟動以來,高考命題改革整體推進、全面深化,努力探索核心素養的考查路徑,發揮了“以考促教促學”的積極導向作用。
2022年全國高考,對于後期改革的省份來說,雖然還有甲卷、乙卷、文綜、理綜,但這些試卷中新高考改革的信息也越來越強。考試命題改革與課程改革同向同行,形成整體改革優勢,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基礎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2022年高考試題再次印證,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于高考改革的要求已經實實在在地落地了,新高考的這一系列改革舉措必将有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正确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發展。
就教學而言,高考改革對教學内容範圍的影響迅速而深刻,但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影響緩慢且不明顯。教師往往對考試内容改革感知敏銳,對今年考了什麼、沒考什麼,哪個地方考得多一點兒,哪個地方考得少一點兒“明察秋毫”,并據此積極主動調整教學,但受制于教學系統的慣性及教學資源和教學課時安排的相對穩定性,教學方法的調整往往會周期性滞後。高考正确引導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這一功能雖然在命題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教學中還沒有得到完全落實,尤其是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學校,課堂教學的差異還很大。
啟示:新高考命題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各門學科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于教師而言,不能僅僅逐題研究高考考了什麼、沒考什麼,也不能隻關注本班學生所考的那一套試卷,需要把多套試卷放在一起整體思考。一套試卷的容量畢竟有限,多套試卷才能夠更完整呈現出高考命題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目标。
(作者系北京教育考試院研究員、原副院長)
作者:臧鐵軍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24日第9版 版名:課程周刊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