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小米、一加、魅族的主要出貨渠道是線上,特點是性價比較高,配置堆料足。而華為、OPPO、vivo這三家廠商的主要出貨渠道是線下,同定位機型的價格,普遍要高一些。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用小米的人幾乎很少買線下機,而線下用戶也幾乎不買小米。不同品牌的用戶,似乎都來自于截然不同的消費群體,這是什麼原因呢?深入分析後,我認為可以分成3個原因。
1,米粉普遍了解手機配置,對“性價比”格外敏感在各大手機廠商中,小米是最追求“參數透明”的手機廠商,經常科普手機行業的知識。很多米粉都是因為關注了小米高管,才知道了什麼叫“UFS3.0閃存”、“三星E4屏”、“屏占比”這些專業名詞。
我一直都認為,數碼發燒友本來是非常小衆的群體。但是小米經過長年累月的科普,讓很多普通消費者,“轉化”成了對性價比格外敏感的發燒友。同時,線下機型因為要考慮到線下的經營成本,溢價普遍偏高,所以米粉幾乎很少去線下實體店買手機。
2,小米機型性價比高,第三方經銷商沒有拿貨動力小米在線下是有實體店的,不過是以旗艦店、小米之家、維修點為主。因為産品利潤不高,所以基本上都是小米自己出錢開店,同時很難照顧到三線以下的城市,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接觸不到小米。
但是線下機型不一樣,單品利潤高,廣告做得響,很多第三方經銷商都願意拿貨來賣。你會發現,即使在一個三線開外的小鄉鎮,也能買到華為、OPPO、vivo、蘋果的手機。做生意能賺錢的本質就是靠信息差,“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對消費者來說是優點,但是對經銷商來說,就是最大的缺點。
3,線上、線下用戶的購買動力不同如果你經常關注手機行業的信息,那麼最喜歡讨論的,應該是屏幕、處理器、内存、快充、散熱等機身内部的配置。但是在線下實體店,消費者關心的賣點卻完全不一樣。
比如華為Mate 40,它的重心放在後置相機的辨識度上,然後又強調鴻蒙系統的優越性,讓人在剛看到機器時,就能發現它在設計上的亮點。OPPO、vivo也是同理,雖然性價比一直都存在争議,但是要說設計、審美,絕對是第一梯隊的存在。
正所謂“存在即合理”,不是手機品牌培養了用戶,而是手機品牌滿足了特定群體的需求。因為數碼發燒友對性價比的需求,所以才誕生了小米。因為很多人對數碼産品并不了解,才會有“線下品牌”的存在。對此你怎麼看?歡迎一起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