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房山區境内的雲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占地七萬多平方米。這裡因藏有千年石刻佛教大藏經而聞名天下,被稱為“北京的敦煌”,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居寺的石經,始刻于隋朝大業年間。高僧靜琬在石經山刻石造經,後曆經隋、唐、遼、金、元、明、清,綿延1千多年,镌刻佛經1100多部、3500多卷、14000多塊,至今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這些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産,不僅是研究佛教、政治曆史、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曆史資料,而且在書法藝術上有着重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實際上,現在所存的雲居寺,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雲居寺。1942年日軍轟炸,雲居寺建築幾乎全毀,隻有山門剩下一個拱劵。現在的雲居寺經過兩次大規模重修,仍然保持了原先一級級升高的六進殿宇的宏大規模。從那些古老的台階石,仍然能看出原來的輝煌。
現在這些新修的殿宇,各個院落的兩廂,是一間間博物館。除了石經,雲居寺還藏有許多珍貴的紙經、木經,并稱為雲居寺佛教“三絕”。這些都能夠在這些展室中看到。
雲居寺藏有紙經22000多卷,包括明《永樂南藏》、明《北藏》和單刻、手抄佛經等,形制和内容豐富,國内罕見。其中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妙蓮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寫成,被譽為“舌血真經”,尤為珍貴。藏漢文合璧的《聖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是現存最早的藏漢文合璧印刷品,也是最早的漢文橫排印刷品。
而《龍藏》木經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現存77000多塊,集佛教傳入中國近2000年譯著之大成,我國木闆經書之最,是世界上僅存的兩部漢文大藏經。
雲居寺的多座唐代、遼代石塔,也是瑰寶。北塔是雲居寺的标志性建築,未進寺,先見塔。此塔高30多米,形制特殊,塔的下部為八角形須彌座,隋唐時建;塔身斷代為遼塔,集樓閣式、覆缽式和金剛寶座三種形式為一體,這種造型的遼塔,十分少見。塔上磚雕異常精美。其中的胡人樂舞磚雕,極具史料價值。
北塔的四角,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五塔形成一個整體,為中國金剛寶座塔(五塔)的早期實例。小塔塔身用漢白玉建造,第一層塔身内設佛龛,龛門和龛内的雕像是唐代石雕藝術中的精品。唐塔在全國留存不多,雲居寺這裡就占了三分之一。
這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的紀年。西北角的最早,唐睿宗景雲二年造,是北京地區最古老、有确切紀年的塔。塔身浮雕刀法極精,線條精美。東南角的第二,唐玄宗太極元年造,塔身背面刻有罕見的祈雨題記。
東北角塔建于開元十年,集唐代建築、雕刻、書法珍品于一身,塔内和塔門上雕刻的佛像基本完好,塔身上的字漂亮極了。據介紹佛龛内壁有胡人供養群像,可惜現在塔被圍起來看不到了。西南角塔建于開元十五年,據說内壁雕刻有一個深目高鼻的供養人,服飾華麗,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與北塔相對,雲居寺的南邊本來還有一座遼塔,可惜被日軍拆了建炮樓去了。現在的南塔,是2014年9月新修的。不過世間的事總是禍福相依,南塔如果不倒,塔下的藏經穴一時還發現不了。現在塔下在原來的藏經穴處建有石經地宮,恒溫恒濕,1萬多塊從這裡出土的遼金石經回藏其中。
雲居寺内及周圍山上還有唐、遼、明各代建造的磚、石塔十餘座,其中靜琬的墓塔琬公塔和續秘藏石經塔建于遼代,形制在我國古塔類型中都是獨一份,題記史料價值很高。唐金仙公主塔的長篇題記記錄了雲居寺刻經進入全盛的因由。三公塔是清代三位雲居寺主持的墓塔,可惜因日軍炮火炸毀,隻有最北的一座保存尚好,磚雕、石刻十分精美。
雲居寺後有石經山,有9個藏經洞,藏有4千多塊石經。其中最早也最重要的是雷音洞,靜琬最初所刻的146塊石經鑲嵌于洞内四壁之上。洞中央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上均有浮雕佛像,共一千多尊,稱千佛柱。現在雷音洞向遊人開放。1981年在雷音洞還發現了佛祖肉舍利兩顆,現藏首博,與北京八大處的佛牙、西安法門寺的佛指,并稱為“海内三寶”。
此圖采自雲居寺宣傳圖片
雲居寺不僅僅有這些。彌陀殿院内中央,有一塊嘉慶皇帝禦書碑。正反面镌刻嘉慶兩次到雲居寺所寫詩文。中間那個“雲”字下面的“雲”被日軍轟炸的炮彈皮濺起崩壞了,看上去倒真像一片雲。幸虧沒把整塊碑炸壞,不然可惜了嘉慶如此遒勁有力的字。
雲居寺的寶貝多得很,清理行宮遺址,就能發現趙孟頫、董其昌的字。寺中現在還有不少從附近收集的隋、唐、遼代的石塔、經幢、千佛碑,石刻都十分精美。院中随便一塊斷碑,也有精雕的花紋。雲居寺還有許多關于建寺、建塔的奇妙故事,應該一去再去,慢慢地看、細細地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