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徽州,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說到大名鼎鼎的黃山市,你不會不知道吧。
徽州就是黃山的舊稱,安徽的“徽”就來自徽州,徽商、徽派建築、徽菜都源于此地。出于各方面的考慮,1987年,徽州撤銷,改設黃山市。
黃山市下轄四個縣,就是歙縣(讀為“設”)、休甯、祁門、黟縣。曆史上的徽州則轄有六個縣,說來有意思的是,另外兩個今已不在黃山市的縣大名鼎鼎,就是績溪和婺源。績溪是在1987年從黃山市劃到鄰近的宣城市,但依然屬于安徽。婺源就不一樣了,現在已不屬安徽,而隸屬于江西省上饒市。
上饒市分為東、西兩塊,主城區在東塊。
婺源就在上饒市東塊的北部,西鄰江西省景德鎮市,北界曾經管轄過自己的安徽省黃山市,東與浙江省接壤,面積2900多平方公裡。婺源的地勢四周高,中間低。西北有海拔1600多米的五股尖,東北有海拔1100多米高的蓮花山,北有浙嶺,西有曆居山,南有三清山(不屬婺源),中間是相對平坦的地帶。
明朝時徽州府的治所在歙縣,婺源則在歙縣西南約二百四十裡。明朝時婺源隸屬南直隸(西部為今安徽省),就像一把尖刀插在江西與浙江(和南直隸的三省)交界處。婺源縣出現于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朝廷将休甯縣和鄱陽縣的一部分分出來設婺源縣。這一年,天下大治,人口4814萬人,米價一斛不到二百錢,“四海富安,行者雖去萬裡而不持兵(器以自衛)。”當時還沒有徽州這個地名,稱為歙州,婺源就隸屬于歙州。
婺源北界長江和南京不遠,東距浙江杭州也不遠,西南距離洪州(江西南昌)同樣不遠,地勢非常險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縣城西邊有一座軍營山,在五代十國時是重要的屯兵場所,距此山就能控制當時的婺源縣城。
到了宋朝,婺源和歙州基本同有變化,隻是在北宋徽宗趙佶的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改稱徽州,明清二朝也沒有什麼變化。古人對徽州的戰略地位非常看重,認為徽州“搖其足而能動饒(州)、信(州)”。饒州治今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轄區包括上饒市西塊、景德鎮市、鷹潭市北部。信州轄上饒市東塊、鷹潭市大部。這個能動饒州和信州的“搖足”,其實指的主要就是婺源,如上所述,婺源像把尖刀一樣插在江西的東北。
從唐玄宗設婺源縣時,婺源就一直跟着徽州,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婺源從安徽省劃到了江西省。此舉在當時遭到非常大的争議,一個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婺源跟着徽州一千多年,風俗人情已與徽州别無二緻,與江西關聯不大。當然,支持者也有自己的理由,每個省都不可能是由風俗人情完全一樣的幾十個縣組成。比如江蘇省,蘇北和蘇南完全是兩個世界,也在一起過日子幾百年了(從明南直隸到清朝的江蘇省)了。雖然反對聲音很大,但婺源還是劃到了江西。不過當時的婺源還是更願意留在安徽,畢竟與徽州同根同源。1947年,婺源也确實回到了安徽。但之後由于各種原因,婺源還是離開安徽,改隸于江西。
婺源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一個國家5A級風景區,而4A級風景區多達13個。
就旅遊的知名度而言,婺源和四川九寨溝、雲南麗江差不多,都屬“一線”。所以,婺源之于江西的意義非常重大,堪稱是金字招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将婺源改隸于安徽,涉及面是比較大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