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五十步笑百步?(寡人,諸侯自稱,言寡德之人也河内河東皆魏地兇,歲不熟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此為《四書集注》的注釋,下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為什麼說五十步笑百步?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寡人,諸侯自稱,言寡德之人也。河内河東皆魏地。兇,歲不熟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此為《四書集注》的注釋,下同)
(寡人,諸侯自稱,意思是德行寡少之人。河内、河東都是魏國土地。兇,莊稼沒有收成。遷移民衆到有糧吃的地方去,調撥糧食給那些老弱不 能遷移的。------此為對《四書集注》注釋的白話試譯,下同)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好,去聲。填,音田。填,鼓音也。兵以鼓進,以金退。直,猶但也。言此以譬鄰國不恤其民,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養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楊氏曰:“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廢也。然不能行先王之道,而徒以是為盡心焉,則末矣。”)
(填,擂鼓的聲音。士兵聽到敲鼓就前進,聽到鳴金(敲铵〉就退回。直,意思是但、隻。孟子舉這個例子以比喻鄰國不愛護自己的百姓,梁惠王能行些小恩小惠,但都不能行王道來養育他們的人民, 所以梁惠王不可以因此而笑話别國。楊氏說:“移民調糧,這是沒有荒廢救荒的措施。 然而不能實行先王之道,僅僅在這樣的措施上盡心,是舍本求末)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勝,音升。數,音促。罟,音古。洿,音烏。農時,謂春耕夏耘秋收之時。凡有興作,不違此時,至冬乃役之也。不可勝食,言多也。數,密也。罟,網也。洿,窊下之地,水所聚也。古者網罟必用四寸之目,魚不滿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澤,與民共之,而有厲禁。草木零落,然後斧斤入焉。此皆為治之初,法制未備,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節愛養之事也。然飲食宮室所以養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無者。今皆有以資之,則人無所恨矣。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故以此為王道之始。)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自覺已經夠盡心的了。境内河内這個地方發生災荒,就把能遷走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去,同時把糧食運到河内去赈濟無法遷移的老弱兒童。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麼辦。考察鄰國的政務,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并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并不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丢盔棄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便住了腳。(如果)憑着自己隻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麼樣?”
惠王說:“不可以,隻不過後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鼈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鼈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麼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麼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後)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帛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每戶擁有一百畝的田地,政府不要用不合時宜的勞役侵奪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那麼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着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帛,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但現在,權貴家的豬狗吃着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屍體,卻不知道開倉赈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兩樣呢。大王請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隻要推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