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紀年源自天幹地支曆法,十天幹分别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幹讀音
十二地支就是咱們熟悉的十二生肖。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幹,十二地支就是先民用來計日、月的數字。因為天幹的最早用途就是用來計量日的,而地支的最初用途是計量月份的。十天幹這個數字10,是觀測月亮而得到的數字。因為月亮的陰晴圓缺,一個周期觀測下來,為30天。古人将30這個數字一分為3,稱之為上旬、中旬、下旬。然後以甲乙丙丁這一套天幹數字稱呼之。十二地支這個數字12,是觀測太陽而得到的數字。因為太陽的一個周期觀測下來,剛好就是12個月亮的周期長度。當觀測到月亮出現了12次圓缺周期之後,太陽也就到了“歸位”了。
為什麼是十? 因為人的手指頭就十個。
十二地支,十二月為一年,先民在尚不知道地球是繞太陽轉的時候,觀測出太陽歸位需要一年。
十天幹 乘以 十二地支 應該是一百二啊 ,為啥一甲子回事六十年呢?
這個就牽扯我們的陰陽學說,這是另一話題,這裡不講。遵循陰陽學說對十天幹十二地支做了陰陽劃分。
十天幹劃分:
陽幹:甲、丙、戊、庚、壬等五幹為陽幹。
陰幹:乙、丁、己、辛、癸等五幹為陰幹。
十二地支劃分:
陽支:寅、辰、巳、申、戌、亥等六支為陽支。
陰支:子、醜、卯、午、未、酉等六支為陰支。
天幹地支陰陽對照表
在幹支紀年法中,講究“陽對陽,陰配陰”,天幹五陽對地支六陽,計三十組合,天幹五陰對地支六陰,又計三十組合,合計六十組合。
具體配合如下:
幹支紀年序列
感覺是不是很規整。
幹支紀年是咱們多種紀年方法的一種,從甲子開始到下一甲子,六十一個輪回,每個紀年都有獨立的名字,周而複始,絕不重複,不會出現任何差錯。
另外古時人一般壽命不長,六十歲都是高壽了,用幹支紀年法,生辰八字一報,非常方便就知道多少歲了。
知名文化人唐伯虎,據傳于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