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參加課題研究?“教師即研究者”堅持課題研究幾十載,通過參與課題研究評審、結題等活動,我發現并梳理出了中小學教師課題申報書撰寫、開題報告中存在的十個共性問題:一是選題陳舊,大題小作;二是核心概念界定不清;三是混淆研究内容與研究目标;四是研究缺乏規範性;五是輕文獻綜述,述而不評;六是研究路徑不明晰;七是堆砌材料,缺乏觀點、證據;八是研究方法選用不當;九是缺少理論支撐;十是過程性資料不完整,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教師如何參加課題研究?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即研究者”。堅持課題研究幾十載,通過參與課題研究評審、結題等活動,我發現并梳理出了中小學教師課題申報書撰寫、開題報告中存在的十個共性問題:一是選題陳舊,大題小作;二是核心概念界定不清;三是混淆研究内容與研究目标;四是研究缺乏規範性;五是輕文獻綜述,述而不評;六是研究路徑不明晰;七是堆砌材料,缺乏觀點、證據;八是研究方法選用不當;九是缺少理論支撐;十是過程性資料不完整。
有了對這些問題的深刻認識,我在做課題研究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大大提高了自身成功申報課題與順利結題的概率。基于多年的課題研究經驗,我認為,一線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想選題準、研究深、出成果,首先要牢牢樹立“六個意識”。
一是問題意識。研究起源于問題。問題即課題,困惑即課題。研究就是為了發現問題、提煉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此,在選題階段,要在問題意識下框定研究領域;在撰寫申報書階段,要逐步聚焦研究問題;在課題寫作階段,要深入和分解核心問題。
二是學理意識。學理研究是一種範式的研究,從課題申報書到課題結題報告的撰寫,均要避免口語化,要力戒流水賬式的文字表達。
三是前沿意識。要嗅覺靈敏,要善于捕捉時代的教育熱點、趨勢。不人雲亦雲,不跟風炒作。要尋求課題的價值感,打開論證思路,确定研究重點。
四是規範意識。課題研究需要秉持科學精神與嚴謹态度,需要我們樹立規範意識,需要進行規範訓練,需要按照課題的規範來開展研究。需要我們講究研究的科學性、邏輯性、專業性和條理性。
五是方法意識。研究的方法選擇取決于研究對象與主題的确定,研究方法是為研究服務的。我們要用自己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尋找屬于自己的研究方法。選擇一個主方法,貫穿課題研究始末,不同類型方法多元互補。
六是積累的意識。課題研究是一個長期不停地實踐、思考、閱讀、研究、寫作的過程。積累要講究方法,要善于運用所積累的材料。瞄準和聚焦某一個目标,堅持長期積累、探索、思考,積累到一定程度,課題研究就水到渠成。
在具體的課題操作流程當中,我認為,課題成功的關鍵點是選題。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選題剛開始一定要堅持“小”“實”“新”。“小”就是切口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範圍。譬如,我曾做過一個課題名為“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這個課題就是把大的合作學習理論嵌入具體的英語學科教學實踐中,開口小,易于操作。“實”是說有實用推廣價值,能輻射,能複制,實效性強。“新”說的是有新意,有與衆不同之處,即使是舊課題也能“舊瓶裝新酒”。在“小”“實”“新”上做強了,再走向系統性、理論性與前沿性。
這些年,梳理起來,我大緻完成了教材教法、研究性學習實踐、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特色課程、學業評價、教育法學、國外教育、深度教學等各種類别的課題研究。這些課題一是源于自己教學與工作中的實踐困境。比如,我長期從事中學英語教學,如何處理好語言教學與文化的關系,如何有效開發與利用英語課程資源,就是一直困擾我教學的課題。二是源于自己長期對某一問題的思考。比如,新課程改革需要課堂轉型跟進,所以這些年我把研究的目标聚焦于深度教學研究與課堂改進。三是源于自己擅長的領域。比如,我擁有英語和日語“雙外語”的優勢,做比較教育研究相對得心應手;我參與學校特色課程建設10餘年,主持與承擔特色課程研究就比較輕松。
當然,在課題的研究當中,還有很多具體的環節需要注意。比如,課題的标題應體現研究問題、核心概念、分析思路或是研究方法。題目不宜太長,核心概念不宜太多,表達要精準;在盡量保持研究特征的前提下,題目越簡越好,簡到20個字左右,等等。
但是,一線教師要做好課題研究,最應該強調的還是開展課題研究的初衷:我們不應為了課題研究而研究,要對所研究的課題進行提煉,凝練為成果,要能助力解決實際問題,還要通過出版與公開發表等形式讓成果被引用、被應用,達成轉化為“生産力”的目标。
(作者系廣東省珠海中山大學附屬中學常務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05日第4版
作者:羅朝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