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産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曆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對于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保護非遺文化遺産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文物有着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非遺文化遺産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曆史根基。
保護非遺文化遺産,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中國的非遺
1、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内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内涵。2006年5月,國務院将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将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2、京劇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3、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闆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曆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4、中醫針灸
中醫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是基于中國醫學和科學傳統産生的寶貴遺産。針灸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與地域特征,中國于2010年11月16日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功。
5、篆刻
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镌刻(包括鑿、鑄)結合,來制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篆刻興起于先秦,盛于漢,衰于晉,敗于唐、宋,複興于明,中興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曆史。2009年10月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