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6 00:42:33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1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2

走訪上海2.5萬個小區調研

研究成果被收錄入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

推動上海城市垃圾科學分類、

碳排放管理工作

……

複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瑪麗•哈德(Marie Harder)

帶領複旦大學可持續行為研究課題組

堅持聚焦可持續行為改變、

公衆參與和社區發展

為城市環境建設做出努力

今天是世界環境日(6月5日)

讓我們聚焦這位

為城市環境建設

的複旦科學家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3

今年一月,瑪麗•哈德獲頒2021“白玉蘭榮譽獎”,這也是她繼2016年獲得“白玉蘭紀念獎”後,再獲白玉蘭系列獎項。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4

“我很高興能為上海這座城市作出貢獻,也感謝政府能夠博采衆議,認真傾聽民衆的聲音。就個人而言,我實現了自己為全人類發展作貢獻的初心,在上海深耕可持續發展研究,也令我與這座城市的精神産生了共鳴。”哈德說。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5

讓哈德真正來到上海、生根複旦的契機是源于十年前的一個決定。2011年,哈德與從事生物研究的丈夫一起在複旦的邀請下,舉家從英國搬遷至上海。加盟複旦,盡管存在很大的語言障礙,她還是在學校的幫助下融入中國的生活。

當年決定來中國,最大的動力來源于複旦。學校不僅給了我很多課題支持,也給我很大的科研自由,讓我在複旦追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哈德表示,可持續行為研究是一種跨學科創新型研究,不屬于傳統研究領域,但複旦給了她充足的科研空間,讓她能從源頭創新,創造屬于自己的全新研究方向,制定全新的研究指标,逐步完善可持續行為研究這一細分領域。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6

複旦大學可持續行為研究課題組網站首頁

走入居民區垃圾廂房開展作業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7

哈德帶領的複旦大學可持續行為研究課題組是國内最早關注垃圾分類的高校科研團隊之一。在長達十多年的跟蹤研究中,她帶領的團隊将研究重點關注在上海的2.5萬個居民小區,針對小區内的垃圾分類行為開展研究工作。

對社區收集的生活垃圾進行檢查統計,是實地垃圾分類調研過程中的必要環節,但在旁人眼中,這可能是一個外國人帶領着一群年輕人在“撿垃圾”。

回憶起第一次去垃圾廂房作業的情景,哈德的學生李長軍說:“瑪麗老師帶我們進行社區調研時,總是身先士卒,穿着實驗服,戴着手套、口罩等進行垃圾組分的分析。一開始我心裡還是有抵觸的,尤其是看到垃圾桶裡什麼都有後,我是有顧慮的,但老師不怕髒、不怕累,她帶頭幹起來之後,我的疑慮也打消了。”

哈德的學生黃妍妍在本科生期間就參與過課題組的實地調研,受哈德踏實肯幹和嚴謹認真影響,她加入了課題組。“我本科階段參加的調研是在炙熱的七月,瑪麗老師帶我們去了社區垃圾房,收集真實、準确的第一手的垃圾分類數據,她自己一直站在研究第一線。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進入垃圾分類時代,哈德團隊也在持續跟進條例實施效果。

“從目前的統計數據來看,無論在城市層面,還是社區層面,上海的垃圾分類都做得很不錯,治理成果遠超全球很多城市。随着時間推移,居民會逐漸将垃圾分類當作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習慣。”哈德笑道,“那時,小區就不用設置定時定點扔垃圾的規定。”

上海市民在生活中制造的垃圾,特别是廚餘垃圾也能有大用處,加上上海完整的垃圾科學分類處理系統,能解決一部分城市供電需求。

“上海每天至少會收集到9600噸食物垃圾,其中有6000噸垃圾可被用來制造沼氣。這座大都市的垃圾量在增長,這對制造沼氣是件好事。”她還建議,市政府每年應向社會報告垃圾分類成效,讓居民明白個體對城市的垃圾分類也能作出重要貢獻。

加強交流互鑒,拓展科研思路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8

疫情爆發前,哈德所帶領的複旦團隊曾在加拿大以及非洲的博茨瓦納和塞内加爾進行實地調研,他們走訪了當地許多村莊,在當地人的家中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并向當地政府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同樣,通過走訪中國大大小小的居民住宅區,哈德的團隊深入了解普通中國百姓對于環境的認識和需求,并制定創新性的調研辦法。

談起團隊成員,哈德贊不絕口:“我們團隊中有很多在海外深造過的年輕人,他們了解中國和世界的情況,他們非常清楚因為環境和地域不同,調研對象的想法會有所不同。”

在中國的十多年裡,哈德的可持續行為研究課題組與海外研究人員交流互鑒,針對當下的可持續治理标準進行探讨,并攜手制定更符合當地情況的新标準,使得團隊的研究成果更具實效。

“我有很多富有想法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為研究提供很多新穎的思路。”哈德表示,學生們不時迸發的妙想,給她不竭的研究動力,讓她越來越熱愛自己的科研工作。

哈德還經常與不同領域學者交流,尋找跨學科研究的機會。李長軍說:“系裡一些年輕老師會找哈德教授請教,很多外校學者也會找她交流,即使不是同一個領域的,她都會花時間作準備,提出自己的見解。我現在在新單位也嘗試開展不同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從中找到了科研的快樂。”

尋找可持續發展所需的中庸與平衡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9

在中國生活的十餘年中,哈德見證了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随着全球人口不斷增加,如果沿目前的發展軌迹,不尋求改變,人類終将遭到滅頂之災。我們應該攜手合作,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讓生态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保持平衡。”在哈德看來,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中庸、平衡,以及當今中國所堅持的生态文明建設,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

為了達到這種平衡的發展狀态,深入調研各方的需求是關鍵。哈德說,調研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分發問卷,更需要通過正确的方式仔細探查和詢問什麼是人們最關心的事、最喜歡的生活方式。為此,團隊始終堅持不斷優化調研方法。

“我的團隊正在研發适合中國本土的調研方法,為有不同生活偏好的群體進行‘畫像’。當我們更加了解居民的生活偏好之後,就可以制定相應指标,給政府提供城市治理方面的政策建議,隻要清楚行為背後的驅動力,我們的研究就大有可為。”哈德堅信科學家應該基于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來開展工作,隻有這樣才能為社會發展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10

談到複旦的生活,哈德說:“複旦對教師們有很高期望。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也一直不斷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一些。”

據學生黃妍妍介紹,哈德的榜樣之一便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哈德了解了這位中國科學家的事迹後,她激動地将屠呦呦的照片打印出來,貼在了辦公室的各個角落,并時常在其他師生面前誇贊她。

哈德說:“屠呦呦是位優秀的女科學家,對待科學研究嚴謹認真,為社會作了很多貢獻。她始終堅持研究成果屬于她和她的團隊,沒有把所有功勞都歸功于自己,太值得我們學習!”

哈德還是一位慈愛的祖母,工作之餘,她總是陪伴孫女左右。她還喜歡中國美食,最喜歡紅燒肉和烤鴨。哈德笑稱,“在複旦食堂就能吃到這些美食,我感到很幸運!”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11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這位複旦外籍教授研究)12

組稿:融媒體中心

文字:李怡潔 汪蒙琪

圖片:由課題組提供

責編:章佩林

編輯:彭丹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