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
已靈猶不重,佛視為何人。
一、僧少粥多
在中國,廟正在變得越來越少 ,和尚賺的卻越來越多。
相關統計顯示,1930年中國漢傳佛教僧尼人數為74萬,而2022年這個數字卻僅為10萬。
一面是人員規模大幅萎縮,一面是福利待遇的突飛猛進。
以靈隐寺為例,每年僅門票一項就有近十億元人民币進賬。
媒體平台上各色和尚開豪車的視頻層出不窮,引得網友大喊想要出家。
而一則寺廟的招聘啟事更是秀了廣大網友一臉。
二、商業化無可避免
這是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寺廟:
小虎為被仇人追殺,幸遭寺廟大師所搭救,在少林寺潛心習武,終得伸張正義,威震四方。
顯而易見,在不遠的從前,寺廟在供僧人修行的基礎功能之外更扮演着救助院的角色:
無力撫養孩子,請來寺廟
感情受到打擊,請來寺廟
遭到仇人追殺,請來寺廟
反觀今天,人民生活日漸富裕,社會保障機構逐步完善。
孤苦無依的孩子可以去孤兒院,精神受到打擊可以去看心理醫生,想要習武可以去最專業的武術培訓機構,至于被人追殺更是無從談起。
救助方面的功效日漸消失,另一方面,寺廟所承載文化功能更高了。
如今的寺廟普遍集佛學研究、遊樂景區、文化傳媒、影視基地、傳統醫學、運動服裝功能于一身。
三、一部分和尚确實富起來了
相信大部分人對和尚的超高收入往往有一些憤慨。
覺得不理解的可以這麼想一下,
他其實是5A景區的高管
他其實是大型影視公司主管
他是某文化公司高層
他們隻不過都身穿袈裟,如果去掉這身袈裟,留上頭發。
你心裡的落差自然就會少很多。
四、苦行僧依然存在
紀錄片《古道清涼》豆瓣評分高達9.4。
記錄了遼甯海城大悲寺的和尚們的日常生活,
他們寺院未設立功德箱,禁止前來禮佛的香客們捐贈任何财物,
每年八月份都要外出托缽乞食修行,露宿野外。
攝影師用最質樸的鏡頭告訴我們,當今時代,還是有苦行僧的存在的。
五、求佛就是求己
雍正王朝裡雍正皇帝讓劉墨林和自己一起去拜拜佛
劉墨林說雍正就是他的佛
雍正則說你真的懂佛嗎
心有貪愧佛前跪
事事如意佛是誰
普通人拜佛
隻不過為了滿足欲望和消除業障
真的拜佛
是在修心
當你足夠強大,你就是自己的佛。
結語
古人有雲: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其實
求佛也罷求己也罷,隻為了圖個心靈安甯。
如果花錢,心靈得到了洗滌,那求佛的這個錢就值。
這個年代,心靈的片刻甯靜尤足珍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