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而在播下種子、播下希望的春季,每一個節氣都顯得那麼可貴,那麼充滿生機。今天,農農為大家盤點一下春天裡的六個節氣。
立春
鬥指寅;太陽黃經為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公曆2月3-5日交節。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古時,“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個假人“耕夫”被稱作“芒神”。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并行,則春令适中。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随後,人們歡笑着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征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不佳。
雨水
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曆2月18-20日交節。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在雨水這天,在民間有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叫“拉保保”。“保保”就是幹爹的意思。而雨水節拉幹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
古時候,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幹爹。而找幹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成長。于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此舉一年複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驚蟄
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将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諺語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在驚蟄這一天,民間有“打小人”驅趕黴運的習俗。
驚蟄象征農曆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說“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渾身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内心的不忿。
春分
鬥指壬。太陽黃經為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鬥米鬥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在春分那一天,有“豎蛋”的民間習俗。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在中國嶺南一帶,有一個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苋菜,當地百姓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甯,身壯力健。
清明
鬥指丁。太陽黃經為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于春耕春種。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祭祖、踏青賞春、植樹種草等傳統習俗,自不必說。下面介紹一個有關清明節來曆的古老傳說。
清明是節氣與節日的合體,節氣是“天時”,是純粹的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它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最初主要為時令的标志,時間在冬至後一百零七日、春分後十五日,公曆的4月5日前後。《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鬥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節氣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節氣,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農業播種的時節,民諺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
谷雨
鬥指癸。太陽黃經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諺雲“谷雨前後,種瓜種豆”。
關于谷雨的來曆,有着一個凄婉的傳說。
在唐代高宗年間,有位叫谷雨的年輕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鄉曹州發大水,他憑借着這個本領救出了村民,還冒着生命危險救出了一顆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師傅好好地栽養。
幾年後,谷雨的母親得了重病,谷雨一邊要照顧母親,一邊要做事,很是辛苦。這時有位美麗的女子出現在他的家裡,并每天都來照看他的母親,谷雨與這位女子日久生情,就在谷雨想提出與這位姑娘成親的時候,卻得知這位美麗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幾年前他救起來的那顆牡丹。牡丹仙女和谷雨約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門去安家。”
後來,牡丹花仙的仇人秃鷹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為其釀造花蕊丹酒醫病。牡丹姐妹不願取自己身上的血,釀下丹酒供惡賊飲用,卻被秃鷹抓走關押。谷雨曆盡艱險,在自己生日那天,終于闖入魔洞戰勝秃鷹,救出了衆花仙。當大家準備回家時,尚未咽氣的秃鷹一支暗劍刺中了谷雨。牡丹仙女惱怒萬分,拿起谷雨的闆斧,将垂死掙紮的秃鷹砍成了肉泥!回轉身來,抱起谷雨的屍體,泣不成聲。谷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這些花仙的生命。
谷雨死了。他生在谷雨,死在谷雨,遇難時年僅二十一歲,谷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園中。從此,牡丹和衆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谷雨時節,牡丹就要開放,表示她們對谷雨的懷念。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該遺産項目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官網 百度百科
本期編輯:王淑雅
本期校審:陳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