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寇準為什麼離開大宋

寇準為什麼離開大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0 10:17:49

在中國古代,祭祀是先人最重要的禮法活動,它是傳統禮教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配享則是祭祀的重中之重,配享制度曆史悠久,《周禮.夏官.司勳》記載:“凡有功者,銘書于王之太常,祭于大烝。”鄭玄注:“生則書于王旌,以識其人與其功也;死則于烝先王祭之。”由此可見,配享制度在周朝就已經形成,且非常重要。

寇準為什麼離開大宋(挽救北宋于狂瀾之中的寇準)1

配享制度分為三種,分别是祖先配享、孔子(孔廟)配享以及功臣配享。所謂功臣配享,就是皇帝死後選取其在任期間最有作為的大臣,給予他們進入祖廟的資格,陪祀皇帝左右。每代可以獲取此等殊榮的功臣僅有二三人,他們莫不是位極人臣且天下盛譽的執宰者。

功臣配享制度不是宋朝獨有的制度,但它在宋朝發展完善,達到了頂峰。宋代配享功臣制度起源于宋真宗,并在此之後迅速發展。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去世,十一月宋仁宗為父親确立配享功臣人選,一共有三人,分别是李沆、王旦和李繼隆。此三人獲得配享功臣的資格實至名歸,他們都是宰輔之臣,有經世濟民之才。不過值得深思的是,宋真宗最信任的大臣,宋朝名臣,寇準卻不在配享功臣之列,這到底是為何呢?

寇準為什麼離開大宋(挽救北宋于狂瀾之中的寇準)2

寇準是宋真宗時期最有作為的能臣之一,他性格剛直,敢為直谏,善于治國理政,而且最重要的是,寇準在契丹南下、朝野慌亂的時候力挽狂瀾,穩定軍心,并勸說宋真宗禦駕親征,從而使得遼與宋簽訂了“澶淵之盟”。寇準在後期雖然遭到排擠和貶谪,但他在朝野的盛譽極好,趙光義甚至贊譽他說:“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列傳第四十》)

更為重要的是,寇準與宋真宗配享功臣有極大的相同性。李沆是宋朝名相,王旦和李繼隆則都參與了“澶淵之盟”,這對于他們能夠成為配享功臣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從《宋會要輯稿》中李維的奏議原文中就可以看出:太尉、贈太師、尚書令王旦……贊弭兵之論,興曠世之儀。紀律用張……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中書令李繼隆……從幸澶淵,實總兵要,奮威卻敵……伏請并配享。

可以看出,參與“澶淵之盟”對于他們能夠成為配享功臣至關重要,而寇準卻符合他們所有的優點,作為宰相,他有李沆的理政能力,同時他不僅參與了“澶淵之盟”,而且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按照寇準對于朝廷的貢獻和他的盛譽,他完全是有資格獲得功臣配享的。

寇準為什麼離開大宋(挽救北宋于狂瀾之中的寇準)3

不過,寇準雖然能力出衆,但他太過鋒芒畢露,不知急流勇退與保全自己。寇準一生中得罪過許多人,而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後來的太後劉娥。宋朝的外戚專權并不嚴重,不過宋真宗是一位性格軟弱的皇帝,因而野心極大的劉娥便經常幹涉内政 尤其是在宋真宗患病之後,劉娥愈發肆無忌憚,“時上不豫,艱于語言,政事多中宮所決”。(《宋史·後妃傳》)朝廷中最不缺投機取巧者,看到劉娥專權,時任參知政事的丁謂勾結朝中大臣,支持劉皇後。

寇準和其他大臣對此非常不滿,于是向宋真宗進谏,指責劉皇後後宮幹政。宋真宗對此心知肚明,他也知道讓劉娥專權的危害,因此他秘密與寇準商量對策。而在密談當中,寇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他向皇帝建議讓皇太子監國。寇準上疏說:“皇太子人望所屬,願陛下思宗廟之重,傳以神器,以固萬世基本。丁謂,佞人也,不可以輔少主,願擇方正大臣為羽翼。”(《宋史·寇準傳》)宋真宗深以為然,因此他同意了寇準的建議,并準備讓他聯合翰林學士起草奏章,請求太子監國。

寇準為什麼離開大宋(挽救北宋于狂瀾之中的寇準)4

宋真宗畫像

寇準此舉其實是犯了大臣妄論皇權更叠的忌諱,當初宋太宗立太子時就曾征詢過寇準的意見,寇準謹嚴不語,不過此時他實在看不下去劉皇後與丁謂禍亂朝政,因此冒險上疏。當宋真宗同意後,寇準終于放下了懸着的心。然而令寇準沒有想到的是,宋真宗在酒後竟将密請太子監國的事情透露了出去,此事被丁謂得知,他立刻聯合皇後,在皇帝面前彈劾寇準。

宋真宗當然知道寇準的為人,但性格懦弱的他在面對皇後的逼問時竟回答說:“不記與準初有成言。”劉皇後得到這樣的回複不怒反喜,她知道宋真宗最終還是不敢支持寇準,換言之,寇準已經成為棄子。于是劉皇後聯合朝中大臣,不斷排擠和打壓寇準,皇帝也将寇準一再貶谪。

寇準為什麼離開大宋(挽救北宋于狂瀾之中的寇準)5

劉皇後畫像

宋真宗死後,劉太後把持朝政,寇準被貶離京城,官職一降再降。此時的寇準莫說功臣配享,便是自身都難以保全。而在宋仁宗親政後,他雖然為寇準平反,但卻無法為寇準追加配享功臣。因為宋真宗的配享功臣已經有三位,另外再添加一位寇準顯然是不合适的,但是他們又都是當朝重臣,将寇準替換其中的任何一人都是不合适的。宋仁宗當然不會冒着引起朝野震蕩的風險将寇準追封為配享功臣。因此,這位宋朝名相,宋真宗最信任的大臣,卻不在配享功臣之列,是朝廷上波詭雲谲的政治鬥争的必然結果。

參考資料:

《周禮.夏官.司勳》

《宋史·列傳第四十》

《宋會要輯稿》

《宋史·後妃傳》

《宋史·寇準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