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讓勞動教育成為成長的必修課

讓勞動教育成為成長的必修課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2 09:27:33

讓勞動教育成為成長的必修課?對于一所學校而言,不能“為了勞動而勞動”,浙江省溫州市黃龍第三小學以‘五育’融合為理念,以勞動教育學習方式轉變為核心,以學校為基點,建立了系統、完善、豐富的勞動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努力探索‘三位一體,三創合一’的新勞動教育模式,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讓勞動教育成為成長的必修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讓勞動教育成為成長的必修課(勞動教育不隻在)1

讓勞動教育成為成長的必修課

對于一所學校而言,不能“為了勞動而勞動”,浙江省溫州市黃龍第三小學以‘五育’融合為理念,以勞動教育學習方式轉變為核心,以學校為基點,建立了系統、完善、豐富的勞動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努力探索‘三位一體,三創合一’的新勞動教育模式。

————————————————————

在樹影斑駁的杜英樹林裡,學生親手種植的一棵棵石斛布滿了杜英樹粗壯的樹幹。“選擇樟樹、柳樹還是杜英樹呢”“如何種植能讓石斛更好存活”……學生幾人一組考察校園各種類型的樹木,找尋哪些樹種更适合種石斛。在種植的第一個月,有的學生幾乎每天都去澆水,後來他們慢慢發現,澆水過多不利于石斛生長,一周澆水一至兩次為宜。通過組建項目團隊,學生經曆了“情境導入、明确任務——收集資料、制定方案——自主協作、具體實施——點撥引導、過程檢查——展示成果、修正完善——總結評價、拓展延伸”的項目化學習全過程。

這是浙江省溫州市黃龍第三小學的“樹上種石斛勞動項目化學習”,也是勞動教育一種新的呈現方式。作為溫州市勞動教育示範學校,黃龍三小打造校内勞動實踐基地,多肉植物種植區、石斛種植區、嘉禾蔬果種植園……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真正開展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活動。

除了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學校還在不斷完善新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學校層面的校本課程包括巧手染坊、航天航模、西點制作、瓯繡等;家庭層面則是分年段的序列化家政課程,如一年級自理自立課程、三年級歡樂種植課程、五年級美食烹饪課程等;社會層面開展了如鹿城農商行“小小銀行家”、5050廣場“小小售貨員”、花木市場“小小養護員”等職業體驗活動。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并非狹隘地專指體力勞動或直接的生産勞動,也不能窄化為種植勞動,而是基于體力勞動與物質生産勞動、探索性創新勞動、藝術審美性勞動的實踐活動。”校長葉克表說。在他的帶領下,學校、家庭、社會互通互助,形成良性循環,将勞動教育作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以此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育人目标。

探索跨學科融合 建立勞動教育長效機制

去年3月,國務院出台《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勞動教育成為當前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話題。站在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應有更高的立意與站位。從2018年開始,黃龍三小結合學校“樸美少年”育人目标,積極探索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新體系,建立勞動教育長效機制,發揮勞動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

課程是教育改革的落腳點。在黃龍三小,各門學科都有勞動元素,體現學科的整合意識。比如在道德與法治、語文等課程中側重勞動觀念和勞動态度的培養,在數學課程中側重職業認識和勞動技能的培養,在科學課程中側重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教材中提供了許多勞動教育的情境和素材,涉及的勞動種類和勞動者極其豐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們數學組整理了整個小學階段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情境和内容,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數學教師林克表示。在教學“植樹問題”時,林克利用“樹苗”進行模拟勞作,讓學生驗證自己各種猜測的合理性;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等知識後,林克以商場促銷為切入點,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扮演不同職業勞動者的買賣模拟交易平台。

科學學科同樣與勞動教育有許多交集。三年級科學教材“動物的一生”單元涉及養蠶問題,科學教師李安通過項目式學習與學生一起為蠶寶寶設計并建造了一個溫暖舒适的家。在真實問題的驅動下,學生了解了我國養蠶的悠久曆史以及蠶寶寶的生存條件和4個不同生長時期,然後查閱資料學習養蠶技巧。通過繪制設計圖案,學生動手制作真實模型,設計出一個個舒适又富有特點的蠶屋。結合學校的獨特資源——桑樹,學生采桑、養蠶、抽絲、剝繭,在活動中積極觀察、細心記錄,感受蠶的一生和勞動帶來的快樂。

學校的勞動教育除了與常規學科融合,還與拓展課程、主題活動課程進行融合。印着植物圖案的絲巾,帶有自制藍印花布元素的鏡子、置物袋,桂花葉脈标本裝飾的公主裙……這是學校開設了5年的巧手染坊課程。學生除了學會染布,還制作出各種有創意的文創作品。

在學校樓頂的天台有一個蔬果種植園,這是教師開辟的蔬果“空中種植基地”,由教師嚴李仁負責帶領學生種植四季蔬果。在收獲的季節,除了分到一部分勞動果實,教師還會組織學生在校門口擺攤義賣,利用義賣的收入開展愛心捐助活動。嚴李仁說:“在種植活動中,學生體驗了種植的全過程,學會了種植技術;當果實成熟的時候,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了收獲的快樂。”

“我在蔬果種植課中學到了許多知識,比如在家種植用的有機肥料怎麼制作。聽說西紅柿的枝條修剪後還能再扡插種植,我就用扡插法種植西紅柿,現在已經成活了。嚴老師還帶着我們種向日葵、茄子、南瓜等,我們種植園的蔬果好豐盛!”五年級學生金榮輝開心地說。

創新項目化學習 讓勞動實踐更具創意

環境文化既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又是催生學生成長的深厚土壤。走進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側“紅領巾農創園·多肉種植基地”中大小不一、各色各樣的多肉盆栽。這是學生在家政課程中的多肉種植成果。從花盆外觀、植物品種、拼搭等都需要構思,學生最終設計出創意十足的多肉造型。在右邊綠化區内,學校安裝了兩個木制種植箱,每年播種季節來臨時,師生一起種上七彩辣椒、太空南瓜、番茄樹、矮腳向日葵等不同的科技農作物——學生每天一進校門就可以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感受科技農業的神奇。

各班教室裡,學生擺上花架子,展示每期家政課程的成果,讓綠意、花香沁入課堂。這些校園空間的微改造不僅滿足了城市小學勞動種植基地的需求,也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而是能夠随時與每一棵植物“對話”,實現教育與自然的關聯。

一花一木皆課程。在學校去年舉辦的首屆“桂花節”綜合實踐活動中,語文、音樂、英語、美術、體育等教師嘗試學科融合,共同開展寫桂花、畫桂花、英語說桂花等活動。活動與勞動教育融合,學生在打桂花、曬桂花的同時,還制作桂花文創作品和桂花美食。

“這是一場與桂花的美妙之約,師生流連忘返,陶醉其中。這裡有我們美好生活的點綴、健康生活的啟蒙,還有勞動體驗的樂趣。” 大隊輔導員李琳琳說道。如何制作香氣撲鼻的桂花香囊?美術教師任琅琅向學生講解并示範了制作過程,學生相互交流讨論,穿針、縫制、裝袋、串珠……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個個造型精美、桂香芬芳的香囊制作完成了。桂花皂的制作更複雜一些,需要用到皂基、橄榄油、曬幹的桂花和模具等。學習相關知識後,學生先把裝有皂基的容器放在鍋裡,隔水加熱至完全融化,然後加入橄榄油,撒入曬幹的桂花,最後把皂液倒入印有“黃龍三小”标識的模具,凝固後即可脫模。一塊小小的桂花皂既融合了學生的勞動和創意,也成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禮品。

勞動教育作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需要打通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的東南角有一處中餐烹饪實踐基地,學生在畢業時要學會做四菜一湯,其中至少要有一道瓯菜。“四菜一湯”寄托了學校對學生的祝福,也是對瓯菜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學生做菜時需要柴火,這需要他們自己在學校的綠地上搜集。每個小組一個土竈,小組成員提前去超市采購,然後洗菜擇菜、操刀加工、燒鍋起油、擦拭洗涮、盛飯盛菜……學生學會了動手制作食物,并且樂于服務他人。學生謝雨晴探索出經典瓯菜“三絲敲蝦”的制作方法,德育主任阮潔茜評價道:“學生在制作‘三絲敲蝦’過程中學會了自己搜索菜譜、準備原材料,他們還會尋找烹饪小妙招,在失敗中實踐并積累經驗,而再次實踐的過程正是勞動教育的真實體驗。”一名學生家長感慨:“學校開展中餐制作課程後,孩子變化明顯,經常在家研究怎樣燒菜,現在已經可以給我們做一桌好菜了!”由教師馮海偉帶領的“溫州名小吃制作坊”則制作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永嘉麥餅、燈盞糕等一道道小吃美食。

改革評價機制 推動勞動教育落地生根

如今,在校園每一個勞動崗位上都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身影,學校希望由此形成學生的基本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低年段的衛生值日全部由學生完成,教師程海蘇、陳超制作了值日小視頻在晨會上播放,教師陳栩迦、黃月華精心設計了值日勞動班隊課,指導學生注重衛生整理打掃的各種細節;中年段學生輪流參與中餐分發、搬運餐具,學生等候室、學校圖書館、校内勞動實踐基地的日常維護也由他們分工完成;高年段學生自主探究如何将玻璃擦幹淨,還總結出用抹布蘸食用堿或白醋的小技巧。調查問卷顯示,開展勞動教育之後,學生在勞動認知、勞動态度、勞動技能、勞動時長等方面明顯提升,而創造性勞動意識在許多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勞動教育的評價要體現全面性和多元性:一是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既要評價學生勞動成果的優劣和勞動技能的高低,還要評價學生在勞動過程中表現出的态度與習慣以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二是學生自我評價與生生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三是展示評價、分享評價、競賽評價相結合。

學校還把勞動教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單,開發設計評價量表,全面多元評價學生的勞動表現。學校開發的“智慧校園”數字化評價系統将勞動教育作為評價系統的重要内容——這個平台可以展示學生勞動的過程和成果,還可以生成積分,學生通過積分兌換禮品,總積分則作為“校園勞動小達人”評比的重要依據。

在展示式評價方面,學校向各班征集勞動成果,從中遴選出一批有特色、易推廣的勞動成果,以推送宣傳短文和短視頻、現場展示等形式進行評價。文創園展示了出自學生之手的精美剪紙、繪畫、布藝作品,走廊上挂着學生的勞動實踐手冊……學生還将獲得相應的勞動積分和收藏證書。學校不斷搭建展示平台,營造濃厚的勞動教育氛圍。

“我的作品多次被班主任展示在教室裡,大家都誇我手巧,我還因此被評為‘勞動小達人’。”三年級學生周樂欣自豪地說,“記得上學期學校開展文博會,我創作了一幅衍紙作品《繁花似錦》,在拍賣環節被别人拍走了。老師說拍賣得到的錢會捐給家境貧困的小朋友,我很開心,原來我的勞動還可以幫助别人。”

在黃龍三小,勞動教育不隻在“田間地頭”,更融入了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對于一所學校而言,不能“為了勞動而勞動”,而是要把勞動作為一項能鍛造人格品質、實現生命成長的重要課程貫穿學校教育始終。關于未來,葉克表也有相關規劃:“我們将以‘五育’融合為理念,以勞動教育學習方式轉變為核心,以學校為基點,建立更加系統、完善、豐富的勞動實踐活動課程體系,探索‘三位一體,三創合一’的新勞動教育模式。”

《中國教師報》2021年06月23日第6版

作者:本報記者 鐘 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