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刁善玉思佳,北京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一級教師,北京市東城區骨幹教師
本文約4400字,閱讀需12分鐘
基于數字故事的數學實踐性作業案例研究
——以“我是小導遊”活動為例
摘要:
作業創新與設計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途徑。随着新課标的發布,小學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成為教育改革的熱點。本文以非正式學習關聯正式學習的主題式活動為載體, 設計實踐性作業案例,并結合信息技術, 豐富數學作業形式, 提升學生的信息化綜合素養, 挖掘作業多元功能,嘗試構建了基于數字故事的實踐性作業模式, 分析了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活動環節, 并對作業實施效果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綜合實踐;數字故事;數學核心素養;跨學科核心素養
01 開展實踐性作業的現實背景
“雙減”政策的落地, 使得教育工作者更加關注作業的研究與設計。作業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1],應該與課堂教學培養目标相一緻。教師隻有關注到課堂教學目标與作業設計目标的吻合與呼應,充分發揮作業的多元性價值,形成“教-學-評”的有機整體, 在設計作業時才能真正做到減負提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然而長期以來,中小學作業被賦予了更多功利性色彩,比如課前的預習作業,是為了更好地學習下一節課的知識,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課後的練習作業,則更加注重知識點的強化與訓練,以便學生能夠熟練地形成解題技巧,從而提高自身的應試能力。正是對作業認識的偏差與價值判斷的局限性,導緻作業成為學生、教師、家長之間的矛盾焦點。
面對這樣的現實問題,或許以作業類型創新為突破口,可以有效緩解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與紙筆作業相比, 實踐性作業更加側重引導學生在親身經曆、動手實踐、交流合作等學習方式中,形成相應的學科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伴有批判性反思的評價過程。而這種過程性評價, 更能着眼于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 凸顯作業的育人功能。因此,開發主題實踐性作業案例,更有利于學生跨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 緩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業負擔,進而為達到減負增效的理想狀态提供實踐觀照。
02 設計與實施
(一) 基于數字故事的實踐性作業的價值追求
在杜威的作業觀中,作業是兒童的一種活動方式,通過這種活動兒童實現了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聯結。[2]兒童直接接觸現實世界中的相關素材,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試錯等形式的探索, 感受數學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構建自我認知結構與生活意義。與此同時,我國最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标準(2022 年)》“綜合與實踐”領域提出的主題式活動,也鼓勵教師引導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相關數學知識,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積累活動經驗,發展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3]
基于上述理念,筆者可以把實踐性作業理解成為一種課堂學習活動的延伸。課堂學習活動由于受課時、學習素材、設備、場所、參與人員等限制, 有時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機會, 而實踐性作業與課堂學習活動相結合, 可以發揮彼此的優勢,共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以怎樣的形式開展主題式的實踐性作業呢?考慮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 筆者将“數字故事”融入實踐性作業中, 設計“數學 信息技術”的跨學科實踐性作業, 創新從紙筆作業轉向實踐性作業的新型學習模式。
什麼是數字故事?數字故事是指以數字技術為主要載體和制作手段的一種新型教育工具,可以容納圖像、文字、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教學素材,具有高度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及趣味性特征。學生通過記錄自己的研究過程,重新建構對知識、對自我、對生活的認知,并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以故事的形式重新組合素材,形成完整視頻。
基于此定義,數學故事與實踐性作業的結合,可以将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呈現出來的思考、疑問、解決問題的過程性内容記錄下來,并對于故事中的知識、思想、經驗、情感态度等方面進行持續性的反思與改進,增強生生之間的情感互動, 視頻形式的作品也為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提供了有說服力的參考證據。
(二) 具體實踐過程
下面就以小學數學六年級“位置與方向”學習内容為例,對課前、課後實踐作業的設計與實施進行探讨。“位置與方向” 内容屬于小學數學課程“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内容,教學内容主要是根據參照點的方向和距離來确定物體相對位置。關于這部分内容的學習,新課标鼓勵教師以主題式活動來展開教學。因此,筆者将“位置與方向”這個單元的學習,設計成了如下關鍵環節:
1.前期準備與計劃
首先, 要讓學生回顧量角、比例尺等相關知識,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
其次, 在課堂中了解什麼是數字故事,并提出制作數字故事的要求。這裡的要求主要強調過程性的記錄, 同學們既要記錄清晰知識形成的過程、知識應用的過程,還要記錄非知識的情感态度價值觀的形成與重構的過程。例如, 遇到困難或争議時, 同學們是如何克服和解決的?要把學生之間的溝通方式,解決辦法等記錄下來。最後, 呈現兩個現實的問題情境,供學生選擇。(1)環球影城平面導遊圖(2)動物園平面圖。接着布置大任務:同學們,如果你是小導遊,能不能為遊客介紹一條合适的遊覽路線呢?
這樣的情境設計來源于現實生活, 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往往是複雜的、綜合的,沒有固定标準答案的。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往往會調動多學科知識基礎和多方面生活經驗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有利于高階思維的培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學生需要借助以往用量角器量角的經驗和線段比例尺的知識,來确定具體景點與參照物之間的位置關系。這種基于需求的問題設計,促進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知識遷移。
2.中期探究與實踐
在探究環節中,首先, 要引導學生進行角色分工,商讨準備工作。例如“誰當組長?”“誰負責錄制工作?”“測量工具都是什麼?”“誰引領大家進行數學思考?” 等,充分的準備工作是順利開展實踐探究的基礎。
其次,就是教師搭建探究支架,學生思考核心問題。在探究過程中,值得思考的是:在新型的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如何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角色?學生剛開始接到任務,會非常興奮,他們非常感興趣,但是真正上手會出現一頭霧水的現象。教師也需要幫助學生搭建探究支架, 助力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核心問題上。
下面是研究過程中,教師提供的問題支架:
支架式問題分為三大環節:初步商讨環節的問題,主要體現複雜的、開放的、方法多樣的特點;深入探究環節的問題,主要凸顯知識的形成過程;回顧反思環節的問題, 主要從元認知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調整改進?”“獲取怎樣的經驗?” 這類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管是教師提供的支架式問題,還是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都具有開放的、複雜的、沒有固定單一答案的特點。與紙筆作業相比, 更能體現實踐性作業在培養人的高階思維方面的價值功能。
3.後期分享與評價
主題式實踐活動的作業多數以産品的形式完成。制作數字故事完畢,各小組可将作品進行分享,全班交流評價。觀看者可以向作品小組提出知識性問題,比如如何畫景點平面圖?如何能夠準确地描述出測量角度的方向?量角器怎樣擺放?課堂中交流的數學問題,不再由教師提出,更多是來自學生親身體驗後自主提出的問題,而這些能夠推進研究進程的驅動性問題正是學習内容的重難點。
同時,數學情感也在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中得到浸潤。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數學的實用性,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與樂趣。教師則從學科之外的角度,引導學生從社會參與、合作溝通、技術應用等層面進行評價, 例如, 在小組制定計劃、分配任務時,學生之間是如何溝通交
流與合作的?在制作數學故事時,遇到了技術上的問題,又是如何找到解決辦法的?有沒有尋求幫助?學生不僅數學素養得到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技能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例如, 本應是信息課上需要學習的視頻剪輯、添加字幕、畫中畫呈現制作等技能,伴随着數學問題的研究而得以解決, 實現了跨學科學習的課程目标,提高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效果與反思
(一) 成效收獲
作為課堂學習活動延伸的實踐性作業, 也應以落實立德樹人, 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為根本目的,創新作業功能與形式。因此,在實踐效果方面, 教師一直遵循着這樣的教育目标而檢驗實踐效果。數學實踐性作業的效果反饋,不僅聚焦數學以及跨學科素養的培養,還關注高階思維和價值觀的形成。
1. 數學實踐性作業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在“我是小導遊”的實踐性作業中,以“真實情境 驅動型問題”開啟數學學科主題式綜合實踐活動, 突出了實踐性作業“情境化 探究式”的特點。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始創造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極坐标系的雛形,學會了用數學的語言表達景點的準确位置。這樣的作業設計對學生模型意識、 直觀想象、空間觀念等數學素養的培養起到了推動性作用。
2. 數學實踐性作業有助于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
由于學生面對的主題綜合實踐性作業,多數涉及複雜、綜合、跨學科等問題,僅靠機械記憶和訓練往往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需要調動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思維來解決問題。在“我是小導遊” 的數字故事制作中,教師重點着眼于高階思維的培養。重點關注學生結合主題學習數學知識的效果、故事創作的效果、遇到問題如何解決的表現等,從而幫助學生溝通學科間的聯系,完善自身認知結構。
3.數學實踐性作業促進“雙減”政策落地
“雙減”政策要想落地,要避免作業功能“淺窄化”走向。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利用實踐性作業的特點,開發非紙筆作業的多元價值功能。通過觀察,可以看出學生在制作數字故事中,表現出探究興趣濃厚,學生參與度高, 在相互合作中增進了彼此的協作能力。作業的目标始終與素質教育的目标保持一緻,既堅持了學科本位,深挖數學本質,經曆知識産生的全過程(方向、角度、距離三要素确定物體位置),增加了數學作業的多元表征形式(語言描述、畫圖、計算、抽象、形象等),也考慮了适應未來人才培養的綜合素養目标(溝通合作、承擔責任等),促進了“雙減”政策的落實。
(二) 改進反思
實踐性作業雖然大大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是教師在觀察和指導作業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筆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對應的調控策略。
1.學生信息技術與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智能時代的生活和學習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的同時,經常會借助各種智能工具來服務實踐性作業的開展。但學生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完成作業效果受到影響。在作業實踐中,學校應提供硬件保障,教師應統一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術培訓,在完成各學科作業的同時,加強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2.學困生的實際獲得需要監督與反饋
在實踐性作業實施的過程中,雖然學生的參與度大大提高,但這種學生驅動、教師引導推進的作業形式,無疑給平日數學學習能力薄弱的同學增加了難度,存在一定的降低時效性風險。面對這種現象,教師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還要考慮實踐活動的層次性, 關注實踐性作業面向全體學生的實踐指導策略。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EB/0L]
[2]【美】約翰·杜威. 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 趙祥麟等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1
[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标準(2022版)》[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