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學習詞彙和成語時,往往會鬧出不少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故”,使家長哭笑不得。
比如正上學前班的妹妹最近對“胃口”和“口味”兩個詞的使用,就經常語出驚人;讓我開始發愁她上小學後的成語學習。
若小學後,寫作業、考試還這麼“一語驚人”,那得愁秃我們多少頭發。
于是我入手了這套《一學就會的漫畫成語故事》。
這套書全書共四冊,共涵蓋了兩百個成語及其故事,以及對應的近義詞、反義詞、釋義、應用示例;适合6-14歲主要是小學階段的孩子閱讀學習。
我們都知道:故事的魅力是很大的。
尤其是小時候,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從故事中學習成長,收獲道理。通過故事閱讀,可以逐漸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專注度。
比起幹巴巴地講成語的釋義,講故事的方式明顯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學習效果更好。
每一個成語,都有故事其實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其故事。
也許它出自古代典制或掌故,也許出自詩文中,也許出自一些大衆人物和事件中;當然也有一些都是常用的成語,我們已無法辯證它的來源。
但每一個成語都是我國古人厚重的文化傳承,它們都是經曆了漫長的曆史考驗才留下來的。
比如成語“害群之馬”,出自戰國莊周所著《莊子》,相傳出自黃帝和一牧童的對話。黃帝出行迷路,偶遇一牧童,向他問路,發現牧童知之甚多,笑問:你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嗎?
牧童道:“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翻譯過來就是:治理天下有什麼難的,跟我牧馬是一個道理,隻要把危害馬群的馬驅趕出去就行了。黃帝大受啟發。
所以到了現在, “害群之馬”的釋義就是:危害馬群的馬,比喻危害集體的人。
知其意,還要懂其然
對于孩子們來說,隻知道一個成語的故事和釋義是不夠的。
會使用,能發散,才是真正學會了這一成語。
會使用,指的是孩子能夠将成語正确地運用于實踐中;
能發散,指的是孩子通過這個成語的學習,可以聯想出與成語有關的近義詞或反義詞。
這本書中除了每個成語都會給出兩個使用示例以外,還為每個成語都配備了一頁漫畫:通過四(1)班同學們的溝通日常,來傳遞成語的正确使用。
此外,正确的學習成語的發音也是很重要的。
有一些成語因為多義詞的原因,在日常使用流傳中逐漸被帶偏了。
比如“大腹便便”,“便”常被我們讀為[biàn],但實際上,應該是[pián]。
這個錯誤我在兒時的學習中一直延續,直到高中時期才通過強硬的記憶修正過來;但直到現在,我在日常使用中還是可能會出錯。
類似的容易出錯的成語還有:博聞強識[zhì]、暴虎馮[píng]河、瞠[chēng]目結舌、自怨自艾 [yì]等等。
這些成語的發音,你都讀對了嗎?
一定要在孩子學習的初期就傳授正确的知識内容,否則錯誤的知識會被不斷加固,等到後面就很難修改了。
帶孩子通過漫畫和故事掌握這兩百個成語,幫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詞彙庫,可以讓孩子在語文學習和寫作方面更輕松、高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