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水培牧草”集裝箱,一株株翠色欲流的牧草在托盤中整齊排列着,草葉上的水珠像一顆顆透明的珍珠,原來是全自動化設備剛給這些“口渴”的牧草“喝飽水”。索南仁青和幾位技術人員拿起托盤仔細觀察,看到牧草長勢喜人,索南仁青會心地笑了。
3月10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恰嘎畜牧業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高存生在查看牧草長勢。新華社記者趙玉和 攝
索南仁青所在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蔔恰鎮索吉亥村,平均海拔約3000米,以畜牧業為主。近年來,因天然牧場逐步減少和養殖業快速發展,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沒見過,太神奇了!”“水裡能長出草?人可以吃嗎?”“以後我家牛羊冬春季也可以吃上鮮草了!”……一粒種子經過7天水培就能長成可供牛羊食用的優質牧草,這在高原成了新鮮事。很多牧民覺得新奇慕名而來,他們沒有想到,牛羊吃的草也能像蔬菜一樣長在“溫室”裡,不受季節限制。
3月10日,這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恰嘎畜牧業有限公司集裝箱内正在奮力生長的牧草。新華社記者趙玉和 攝
“村裡産的牛羊肉因綠色有機而深受消費者青睐,銷售到西甯、成都等地。但受氣候等限制,每年8月到9月牛羊才能集中出欄,但這時肉價就會下降,老百姓不得不低價出售。” 索南仁青說,而過了9月因沒有鮮草補給牛羊會掉膘,也達不到出欄标準,成為牧民群衆的“煩心事”。
“怎麼才能讓牛羊一年四季吃上鮮草?”作為村集體經濟恰嘎畜牧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這可愁壞了索南仁青。他四處打聽,尋找良方。後來,一位北京朋友告訴索南仁青,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水培牧草”。
2021年,索南仁青和國内一家企業合作,研發一套自動化水培種植系統,并在村裡建起200多平方米的廠房,在兩個集裝箱裡嘗試起了“水培牧草”。沒想到,一開始就迎來當頭一棒:“水培牧草”成活率隻有一半。“1公斤種子應該種出6公斤到7公斤牧草,但我們隻能種出3公斤到4公斤。”這可愁壞了索南仁青,他四處詢問請教後和技術人員一起分析研究。
3月10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恰嘎畜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索南仁青在給羊喂“水培牧草”。新華社記者央秀達珍 攝
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他發現原來是選種和集裝箱内的溫度、濕度出了問題。“最後我們得出結論:種子要挑選成熟個大飽滿的;溫度要在22攝氏度到25攝氏度之間;濕度要保持在60%至70%。”恰嘎畜牧業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高存生說。調整後沒過多久,他們驚喜地發現,托盤裡的牧草越長越旺盛。
如今,索南仁青兩個集裝箱的“水培牧草”供不應求,他将“水培牧草”銷售給周邊生态畜牧業合作社和養殖大戶,解決了他們牛羊冬春季節掉膘的煩惱。“現在我們的牛羊有鮮草吃,不怕掉膘了,真是讓人高興。”共和縣廣多源養殖合作社養殖工人朱應保笑着說。
3月10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廣多源養殖合作社養殖工人朱應保在給羊喂“水培牧草”。新華社記者央秀達珍 攝
“‘水培牧草’每天都能産出新鮮牧草,有效緩解了牛羊飼料不足問題。”海南州委常委、共和縣委書記張峰說,這項技術可以讓更多牧戶進行舍飼養殖,這樣就能減輕天然草場的放牧強度,從而有效保護當地生态環境。
最近,索南仁青每隔幾天就會接到來自内蒙古、新疆、甘肅、甯夏等地養殖戶的電話,他們都想試試“水”。“我計劃将‘水培牧草’推廣到更多地方,保護環境的同時,讓更多以畜牧業為主的群衆增收緻富。”索南仁青說。(記者央秀達珍、 趙玉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