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史書說他是春秋時代著名的縱橫家,常在山東淄川梓潼山采藥修道,隐居清溪之鬼谷,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門徒衆多,其中著名的四大高足蘇秦、張儀、孫膑、龐涓,都是戰國時期的名人。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高度贊揚鬼谷子,稱之為“轉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在文化史上,鬼谷子堪與孔子、孟子、莊子、孫子、荀子、墨子、韓非子等先哲齊名,被後世譽為千古謀聖。
一、說話之道
【原文】:與智者言,依于博;與拙者言,依于辯;與辯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
【釋義】:與智慧者談話,要以淵博為原則;與笨拙者說話,要以強辯為原則;與善辯的人談話,要以簡要為原則;與高貴的人談話,要以氣勢為原則;與富人談話,要以高屋建瓴為原則;與窮人談話,要以利害為原則;與卑賤者談話,要以謙恭為原則;與勇敢的人談話,要以果敢為原則;與上進者談話,要以銳意進取為原則;這些都是與人談話的原則,然而不少人卻常常背道而馳。
【感悟】:說話之道并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要求一個人能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說話有智慧,說活有技巧,說話是一門高深的藝術,要純熟完滿地說話,不易做到,但隻要注意說話場所和說話對象,時時注意斟酌字句,借鑒鬼谷子的智慧精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加修煉,這樣我們也能成為會說話的人。
二、凡事有主見
【原文】: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于事而合于計謀,與之為主。
【釋義】:世上沒有永恒高貴的東西,事情也沒有恒常固定的發展模式。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常常注視着事情,無所不關顧,聆聽事情時,無所不聽。能促使事情成功而計策亦切合實際,就應以此形勢為主軸去繼續發展。
【感悟】:世界上沒有永遠不變的事物,做事情沒有固定不變的準則。事物是變化的,人的認識要随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人雲亦雲,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從不随波逐流。“無所聽,無不聽”,不會什麼都聽,也不會什麼都不聽,不會随便苟同别人,也不會不同意别人,遇事有主見,聽得進不同意見,方能取得非凡成效。
三、以靜制動
【原文】: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
【釋義】:對方發言,是處于動的狀态,自己沉默,是處于靜的狀态。依據對方的言辭來探聽他所表達的思考邏輯,兩者如果有矛盾和不吻合的話,就反過來用過往的事情向對方探求,則對方必然會有應對的話。
說話的内容會包含事情的實質形象,而事情亦會有另外一些類似的事情來比較。既然有形象可以比較,就能以此觀察對方下一步的反應。校量事情要與另外一些類似的事情來進行,比對就要比對對方所表達的思考邏輯。以不表态來促使對方發聲,所誘導出來的話與事實符合的話,就代表獲得了對方的實情。
【感悟】:如果要在與别人談話當中獲得真情,基本策略是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盡量把說話的機會先讓給對方,再檢驗他所說出來的事情與其背後的思考邏輯,如果發覺當中有矛盾的話,就用過往的事情來向對方探求,則對方必然會有應對的說法。這時候便要靈活地變換各種技巧來探求對方的反應,以斷定基本的事實。這樣的話,無論是愚笨或有智慧的人都會透露心中實情。
四、自知而後知人
【原文】: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見其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
【釋義】:要想掌握情況,要先從自己開始,隻有了解自己,然後才能了解别人。對别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回響一樣相符;明了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偵察對方的言辭,就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用舌頭來獲取焦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
【感悟】:有人說,人有兩個眼睛,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經常看到别人過失、貪婪、愚昧,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吝啬與無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要多些反思,也要多些扪心自問,認識與看清自己這是了解他人的基礎和開始。
五、以人之長補己之短
【原文】: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釋義】:人的性情是有人說話就想去聽,籌辦事情就希望能成功。所以一個聰明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采用愚笨的人的長處;不用自己所不擅長的本事,而用愚笨之人所擅長的本事,這樣就永遠不會使自己陷于窘迫。
【感悟】:聰明的人善于從别人的身上汲取智慧來補充自己。一個人隻要懂得利用他人的長處,就可以做成更多的事情。看到他人的缺點很容易,但是隻有從他人身上看出優秀的品質,并由衷地欣賞、利用時,才能真正赢得友誼和贊賞,并補充自己的能量。有這樣一句話“人有過世之才,必有遺世之累”,意思是說才能越高的人,越容易暴露其缺點。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隻要能揚長避短,天下便無不可用之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識人、用人之道,關鍵在于先看其長,後看其短。
六、善用衆人之力
【原文】: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辏并進,則明不可塞。
【釋義】:眼睛貴在明亮,耳朵貴在靈敏,頭腦貴在智慧。用衆人的眼睛觀察,就沒有看不見的;用衆人的耳朵來聽,就沒有聽不到的;用衆人的頭腦來思考,就沒有不知道的。好像輻條集中于軸心,組成車輪,一起前進,那麼正确的事物就不會被阻塞。
【感悟】:最偉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易經》中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呂氏春秋》亦言:“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講的都是衆人的力量,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要杜絕偏聽偏信,就要廣泛聽取各方聲音,多角度查看,這樣才能無所不知。
七、不要輕易說教别人
【原文】: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強之于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釋義】:不要拿别人不想要的東西,去強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說教别人。
【感悟】:《孟子·離婁章句上》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在别人面前以教育者自居,經常會引起他人的反感,也是很多人的毛病,對别人說教之前,先反省自己,倘若自己沒有“師”的道德和學問,硬要不懂裝懂、無能充能,以教育者自居,這自然是一種“患”。
八、反複探索
【原文】: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釋義】:在古代能以“大道”來化育萬物的聖人,其所作所為都能與自然的發展變化相吻全。反顧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驗未來;反顧以考察曆史,再回首以了解當今;反顧以洞察對方,再回首以認識自我。動靜、虛實的原則,如果在未來和今天都得不到應用,那就要到過去的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經驗。有些事情是要反複探索才能把握的,這是聖人的見解,不可不認真研究。
【感悟】:當一個人遇到問題的時候,根據經驗、曆史和立場三個維度去判斷。尤其是立場思維,遇到一個人說的話,首先不要完全相信,而是根據經驗、曆史、立場去思考,對方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說這樣的話立場是什麼?比如先思考對方說什麼,對方為什麼要這麼說,如果你處于對方立場,你會怎麼說。如此一來一往,一正一反,一反一複,你會看到接近事情的本質。
九、抵巇之術
【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 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戲之理也。
【釋義】:萬物都有自然發展的規律,萬事都有聚合分離的法則。有時彼此距離很近,卻互相不了解;有時互相距離很遠,卻彼此熟悉。距離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為沒有互相考察言辭;距離遠卻能彼此熟悉,是因為經常往來,互相體察。
巇[xī],也就是罅。罅是由小的裂縫開始,像山澗發展成大裂隙一樣(鞻,指容器的裂痕;罅,指的是裂縫;澗,指的是較大的裂縫。三字意思相通,隻是程度不同)。裂隙事先都有征兆,可以抵的方法來堵塞,可以抵的方法使之退卻,可以抵的方法使之停止,可以抵的方法使之消失,可以抵的方法獲得成功,這就是抵巇之術堵塞縫隙的道理。
【感悟】:抵是處理,巇是縫隙,抵巇便是處理縫隙的方法。縫隙的出現是有征兆的,處理不當的話,更會由小變大,要注意防微杜漸。
十、察顔觀色
【原文】:情欲必知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所親,知其所安。夫情變于内者,形見于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謂測深揣情。
【釋義】:對方在有欲求的時候,常會反映在他們外在神态變化之中。如果對方有所感動,卻不顯露在外部神态中,可先不要着急,不要與他直面地讨論,可與他說一些另外他能熟悉的東西,說一些使他感到親近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他安身立命不露神色的依據。一般地說來,心中的欲求,能形之于外部神态,因此,不時地察顔觀色,就能知道人的心靈深處的欲求。這就是所謂“測深揣情”。
【感悟】:度量他人之心,要察其言,觀其色,聞其聲,視其行,然後就能推知其心之所趨。
來源:唐詩宋詞
編輯:鄧汝濛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