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擡頭
二月初二,俗稱龍擡頭日。此日,因近”驚蜇節”,要“炒黑豆及油煎粉府之類,名為‘薰蟲’”,人們早晨起床後,到井上汲新水,謂之”引龍”,希望龍升天,給人們以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元宵留下的炸糕二月初二吃,說是耕種“不打铧”,有的吃水壓饸饹,叫”吃龍須”。
這一天,“小兒以木二寸,制如棗核,置地而摔之,一擊令起,以近為負,曰‘打柭柭’。”
六、花朝
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這一日是女人顯示手藝,妝扮美貌的節令,尤其是年輕媳婦和大姑娘。她們用彩色的絲綢或紙,做成五色缤紛的花朵,插在鬓上,以赢得人們的贊美。
村中鄰裡“多以五谷瓜果種相饋,謂之‘獻生’”。
七、編 柳
延慶流傳的民諺說:”三月三,柳條編,蠍子蚰蚓都上天。”這一日,家家折柳枝兒,将枝上的小條一一卷成圓圈兒,挂在各個居室的窗棂或門上,有的挂在椽頭上,說是能避蛇蠍。孩子們則把柳條編成帽圈戴在頭上,滿世價奔跑。
八、清明
清明節在三月,當日的習俗活動共三項,其中主要的是祭祖。
一是家家門上插一根柳枝,男女老少皆佩戴柳條兒。死去的人已經作古,願活着的人象綠柳一樣青春長駐。舊時的“清明不戴柳,紅顔成白首”條的說法,就是這個意思。
二是祭祖。清明的祭祖是全年最重要的祭典活動,因為這一日除一般的設祭品、焚香、燒紙錢等儀式外,要按死者的尊卑,逐個在墳頭上添土,增其高廣,防風刮雨沖逐年墳頭變小。意思是在雨季到來之前為死者修住室。延慶人說:“死了,有個上墳添土的就歇心了。”可見,舊時人們對清了祭祖活動的重視。這天莊戶人最怕刮風。民間有”清明刮明墳頭土,裡裡拉拉四十五”的說法。
三是晚間到城隍廟設祭,”各家門外焚燒香楠,哭新逝者。”
九、端午
五月初五的端午,古稱”天中節”,又稱”端陽節”,延慶俗稱”五月當五”。提前泡好的黃米(黍米),或粘高粱米、大棗,煮軟葦葉或竹葉,當日包”角黍”,俗稱”粽子”,煮熟剝掉葉子粘糖或糖水吃。這天要飲雄黃酒。
男女老少佩艾草,民諺說:”五月當五不戴艾,死了變成豬八戒。”小兒們則于胸前佩戴婦女用各色彩布,或“以花紅绫線結成虎形、葫蘆、櫻桃、桑椹及蒲艾、瓜豆、蔥蒜之屬,以彩絨貫之成串”“的”福兒”,以其奇小而鬥勝。
此日,士民們往往”攜酒肴尋幽勝之處,飲以為樂。可嫁之女召還過節,未嫁之女夫家饋以彩币等物”。
“逛水磨”,是延慶端午節具有特點的活動。當日,延慶鎮的上、下水磨兩村,打把式賣 藝的、變戲法、耍雜技的,吹糖人、賣“咕咕哒”的,還有賣各種小吃、物品的……縣城和附近的村民大都趕去參加活動,成為延慶的一個盛會。
十、曝衣
六月初六是皇帝曬銮駕的日子,民間則中午曬衣物,讀書人晾書,寺院晾經,戲班子晾箱底兒。
六月初六還要藏水。清晨汲的井水,“貯甕中封之,凡造面、幽酒、做醬、腌菜,或煎鹽、擦牙用之。”
這天有的人還要“耍者”,即攜酒菜野遊。
十一、乞 巧
女人工于針線是舊時才智的主要标志,所以她們特別希望别人稱贊其手巧。七月初七晚,她們把瓜果供在庭院,然後對着月亮比賽誰認針手快。手快的将被人稱贊三巧,所以,這個節令便被稱之為”乞巧節”了。
傳說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深夜人們鑽到葡萄架下,希望聽到他們說悄悄話兒。
十二、中 元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俗稱”鬼節”,這一天主要活動是上墳祭祖。早擡城隍木塑像出巡,全副執事(儀仗),到濟孤寺“坐鎮”,晚将塑像擡回。沿途各戶耍“火籠頭”以驅野鬼。
十三、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是延慶最重要的傳統節令之一,因此,這一天的活動内容也很豐富,城鎮的活動規模也很大。
白天,要攜果瓜贈送親友。夜間要置酒賞月。賞月之前
要先“祭月”,也叫“圓月”。先把月餅、瓜果梨棗等一盤盤擺放在庭院的桌上,全家跪在桌前,對月焚香叩頭。焚香時要女人在先,“人家婦女拈香先拜,男子後拜,以婦女為屬陰,故祭月以先之”。待香燒盡,桌上供品舉家不分老幼,人人均分一份兒,其中一個最大的月餅叫“圓月餅”或“團圓餅”,按人切成小塊,每人分食一塊,在外未歸的留其回來吃。祭月之後,全家人于庭院中聚飲,謂之吃團圓酒。
縣城要組織花會和戲劇等大型文化娛樂活動,而且相互比賽以争高下。史書上“為棚置會,亦争勝焉”,說的就是中秋節的活動。
十四、重陽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習俗與其它地方大體相似,佩茱萸、登高、飲菊酒。不同的是延慶的重陽節又稱“女兒節”,這一天要“召女饋女亦如端陽”。
十五、送寒衣
十月初一祭祖。用各色彩紙,剪裁成衣褲,用漿糊粘好,在大門外或墳地燒掉,稱之為“送寒衣”。也有用各色彩紙充䌷帛焚燒的。
十六、冬 至
冬至節在十一月,相互拜賀與春節相似。這天私塾放假一天,學生回家團聚。
十七、臘
十二月初八,相傳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人們把米、豆、棗、栗等八樣東西放在一起煮成粘粥。除當天食用外,用大碗一碗碗盛出,放在篦子上凍成磚砘兒,日後蒸熱再吃。
臘月是農家淘米蒸馍馍的日子,這天要到河裡鑿些冰背回來,放在裝馍的缸内。開春後,缸底的馍馍水又酸又甜,象米酒。
大寺廟在臘八節間挨家挨戶募米,過節這天 用大鍋做粥,施舍給窮人,叫“舍粥”。
十八、交 年
臘月二十三日是交年節,也稱“小年”,小年是對春節的“大年”說的。農村有這樣的童謠:
二十三吃糖,
二十四掃房,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兒發,
二十九蒸豆簍兒 (豆包),
三十晚上過一宿。
這說明,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就為過春節做準備了。這一天要麥黍糖餅祀竈君,焚香跪拜,作祝告:“竈王爺上天,實話實端。好話多說,賴話不說……”“謂竈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間一歲事”。用麥黍糖餅祀竈君的意思是要粘其嘴,使之上天之後說好話。祀竈君之後,主婦在竈門抹些麥黍糖,将竈君像放入竈内燒掉。麥黍糖又稱“祭竈糖”。晚上,把祭竈糖分全家人食用,說是“粘嘴”,以後不許說不吉利的話。
十九、除夕
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的年末最後一天為“除夕”。這一天出門在外的一般都要回家團聚。白天要祭祖、換貼新春聯、門神以符萬象更新之意,迎竈君、撈“隔年飯”,晚來送瘟神、辭歲守歲。
從集市上買來新竈君像,貼在神龛上,謂“迎竈君”。神龛也貼春聯,一般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披為:“一家之主”。中午焚香上供,正月初一中午将供品撤下。
“隔年飯”要撈一大盆,一般為紅豆飯,除全家吃外,留下的過年食用,表示日子富有。飯盆上插精小的、用高粱杆剝皮做成的掃帚、木鍁之類的工具,表示糧食堆積如山,并且是勞動所得。過年後至初八前不做新飯食(初一、初五的餃子例外),食用年前做的馍馍、豆包、臘八粥、隔年飯等。
瘟神是刻印的一張紙像,把一個爆竹卷在裡面,點着後炸成碎片即算送除了。
晚來,長幼跪拜叫“辭歲”,辭歲後“設酒肴,長幼相酬”,坐以待旦,叫“守歲”,也叫“熬年兒”。
從上面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延慶的傳統節令活動有如下三個特點:
一、有廣泛的群衆性。延慶的節令活動幾乎都是全民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特别是婦女,節令活動期間,大都解除對她們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禁令,使她們享受了與男子平等的地位。而花朝,乞巧、端午、重陽等節令是以婦女的活動為中心的,這在男女不平等的舊時代無疑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二、與生産和生活密切相關。延慶的節令活動紛纭複雜,但大都與人民群衆的生産和生活有關,其中立春、大小添倉和龍擡頭等節令直接與人們的農事活動相聯系。就是除夕撈隔年飯也寄托人們對豐收的向往,春節、中秋節是人們盼望團圓的日子,而“去百病”,佩柳條和艾草、飾“福兒”、送“壓歲錢”等活動,又是表達了人們盼望自己和親友健康長壽、永葆青春的良好意願……
三、文化活動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春節前後、立春、元宵、端午和中秋的活動最有代表性,這些節令的文化活動往往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不僅豐富了人民群衆的文化生活,也為商品交換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和機會,促進了生産的發展。
毋甯諱言,舊的傳統節令和它的活動往往帶有舊的痕述,有的封建迷信色彩十分濃重,這點,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了。因此,我們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堅持移風易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其中的健康成份,使傳統節令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而積極健康。
延慶傳統節令和節令活動一覽表
順号|節令名稱|時間(農曆)|主要活動|節令配飾
1 |春節|正月初一|相互拜賀,迎喜神
2 |元宵|正月十五日|燈會、花會、戲劇
3|小添倉;老添倉|正月二十日;正月二十五日|倉囤添加谷物
4|立春|正月立春之日|迎送春儀式、花會,戲劇
5|龍擡頭二月初二|汲水引龍
6|花朝|二月十五日|剪花|婦女戴花
7|編柳|三月初三|編柳挂柳
8|清明|三月清明之日|祭祖添土|柳條
9|端午|五月初五|逛水磨|艾草、兒童佩福兒
10|曝衣|六月初六|曝衣、藏水、耍春
11|乞巧|七月初七|女人月下穿針比巧
12|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祖
13|中秋|八月十五日|賞月,花會、戲劇
14|重陽|九月初九|登高|茱萸
15|送寒衣|十月初一|祭祖
16|冬至|十一月冬至之日|相互拜賀
17|臘月初八|取冰
18|交年|臘月二十三|祀竈
19|除夕|大月臘月三十日,小月臘月二十九日|貼春聯,供竈君,送瘟神,辭歲守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