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有何能耐?何為奸相?弄權誤國者提到奸相,必定會提及李林甫但李林甫真的是弄權誤國的奸相嗎?弄權有之,誤國未必,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李林甫有何能耐?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何為奸相?弄權誤國者。提到奸相,必定會提及李林甫。但李林甫真的是弄權誤國的奸相嗎?弄權有之,誤國未必。
曆代史學家都給了李林甫奸相的定義,列出其弄權誤國的主要罪證有二:打擊異己,美其名曰“野無遺賢”;縱容安祿山,釀成安史之亂。
李林甫打擊異己的陰毒招數,為曆代所不恥。舊唐書作者劉昫評價他,“生既唯務陷人,死亦為人所陷。”“活着的時候,專門陷害别人,死了之後,也被别人陷害。”就連寵信他近20年的唐玄宗,也評價他“妒賢嫉能,舉無比者。”唐玄宗是說,論嫉賢妒能,沒人能比得過李林甫。
李林甫一生主要打擊兩類人,第一類是自己相位的争奪者,比如宰相張九齡、李适之,也包括有宰相潛力的楊慎矜、盧絢、嚴挺之等,還包括楊國忠。他打擊的第二類人,則是太子李亨集團的骨幹,如韋堅、皇甫惟明、王忠嗣等,這倒不單單是因為跟太子有過節(當年他建議立别人為太子),更是為了讨好皇帝,當時太子已經成年,再輔以能臣,唐玄宗怎麼能安心?
這些高層權力鬥争,在曆朝曆代屢見不鮮。而李林甫内鬥功底深厚,19年來從沒輸過。隻是最後沒鬥過時間,死後立即被楊國忠抄了家。但這些,隻能說是李林甫弄權固寵,還談不到誤國。換個角度說,即便是對手赢了,他們的手段也未必好哪去,并且執政成就也未必比李林甫強。唯一可惜的是,一代名将王忠嗣被李林甫在内鬥中間接搞死。王忠嗣若不死,給安祿山一百個膽,也不敢造反;安思順、哥舒翰、李光弼這些名将,都是王忠嗣的忠實小弟。但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李林甫的第二大罪證:安史之亂。
這個罪證的邏輯鍊是這樣的:李林甫建議讓胡将領擔任邊塞重鎮的節度使,說胡将勇敢善戰,且朝中沒有同黨,不會引發政治危機;安祿山因此才有機會當上了三鎮節度使;最終安祿山謀反,血洗長安城。所以,李林甫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
這個邏輯,屬實有些牽強。胡将當節度使,在一段時間内,不僅穩定了大唐四邊的局勢,而且還幫大唐開疆拓土;并且,諸多胡将節度使,如安思順、哥舒翰、高仙芝等,包括名将李光弼,都在為大唐而戰,唯一造反的,隻有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而安祿山之反,嚴格說,也是被楊國忠逼的。如果當時李林甫還活着,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三人會形成權力制衡;并且,安祿山也不敢反,他對李林甫十分忌憚。真正弄權誤國的大奸相,是楊國忠!他用盡一切辦法鏟除異己:先将李林甫殘餘勢力連根拔起,接着一步步清算安祿山,将其逼反;接着又在大唐戰局出現轉機之時,與哥舒翰内鬥,逼其出潼關,直接導緻長安淪陷。
說李林甫弄權,屬實;說李林甫誤國,有待商榷。畢竟他在相位上,還是有所作為的。
公元713年到741年,大唐創造了輝煌的開元盛世,這固然有前幾代賢相的功勞,李林甫也是功不可沒。李林甫于公元735年正式拜相,輔佐玄宗将開元盛世推向巅峰。曆代史者在痛罵李林甫奸詐陰毒之時,也不得不稱贊李林甫,“謹守格式,百官遷除,各有常度。”“每事過慎,條理衆務,增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恒度。”“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這雖算不上吏治清明,卻也保證了大唐官僚機器的高效運轉,比起後來楊國忠的自大自負與剛愎自用,不知高明多少倍。
李林甫雖陰狠毒辣,但做事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唐玄宗,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能這麼信任他,甚至想把所有朝政都委托給他,絕不是因為李林甫長得帥、懂音律那麼簡單。是因為這個宰相的執政能力,達到了唐玄宗這個曠世雄主放心的标準。
後世對李林甫評價如此之低,也跟他打擊了太多的政敵有關。太多人想要清算他,連他兒子都哭着跟他說,“父親樹敵這麼多,有朝一日,我們想與人為奴都不可能。”
事實也是如此,有人嘲笑他無學術,沒文化,把“杕杜”,念成了“杖杜”,把“弄璋之慶”,寫成了“弄獐之慶”。有人說他就會拍皇帝馬屁:一句“車駕往幸,何所待時?”,助皇帝早日返京;一句“家事何須謀及與人?”幫皇帝廢掉前太子;一句“天子用人,何有不可?”滿足皇帝換宰相的需求。他屍骨未寒,楊國忠就迫不及待地抄了他的家。他死後兩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家不約而同把責任全安到他頭上。
如果李林甫人緣好些,搞不好就會有人換個口吻來評價他:深沉有度,謹慎小心,維護大唐興衰19年,如果他還在位,安祿山就不會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