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古詩詞中的灑脫分成三層境界的話,或許可以這麼分一分。蘇轼《行香子。述懷》算得上第一層境界,詞中“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雖灑脫,但卻仍然要依賴于琴、酒等物。張志和《漁歌子》算是第二層境界,其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漁夫生活,令人向往。
而最高的第三層境界,則是唐代詩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在詩中他寫道:“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隻在蘆花淺水邊”,灑脫到不系船繩,任這一葉扁舟一夜随風漂在月色中,果然真性情。
這三首灑脫之作,雖各有各的妙處,但終究隻各講到了一個層面。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詞,則是從各個角度,為我們實力诠釋了什麼是真正灑脫的生活。詞名為《漁家傲 本是潇湘一釣客》,來自宋代的圓禅師。這位圓禅師大概是宋代最神秘的一位高僧了,其行蹤莫測,飄忽不定,生卒年不詳,平生也隻有這一首詞傳世,寫出了史上最灑脫的垂釣者。
《漁家傲 本是潇湘一釣客》
宋.圓禅師
本是潇湘一釣客,自東自西自南北。隻把孤舟為屋宅。無寬窄,幕天席地人難測。
頃聞四海停戈革,金門懶去投書冊。時向灘頭歌月白。真高格,浮名浮利誰拘得。
“垂釣者”一直是文人墨客心中灑脫的代名,這首詞為我們塑造的是一位潇湘釣客的形象,說的其實就是詞人自己。詞的上片點明釣客的行蹤,他一生在四方遊曆,以孤舟為屋。但他的心又不為這一葉扁舟所困,他心中沒有寬窄之分,幕天席地才是他要的生活。
詞的下片是自己平生之志。“頃聞四海停戈革,金門懶去投書冊”,四海升平時,文人們都紛紛投貼拜訪名士,希望能求個一官半職,但他卻仍不為所動。他在沙灘上,對着皎潔的明月高歌,将俗世間的浮名浮利都當作身外之物。詞人用“真高格”來形容這樣的行為,也算得上是十分狂傲了。
在文壇還有許多頗有意境的漁父形象,比如後主李煜就曾在《漁父·浪花有意千裡雪》中,寫道:“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幾人”,同樣十分經典。隻是在圓禅師的這首《漁家傲》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厭倦世情才歸隐山林的半路漁者形象,而是一個本就生活在潇湘水邊、融于山水的真釣客。大家還知道哪些詩詞中的漁者形象呢?歡迎一起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