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手抄報是第二課堂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和黑闆報一樣,手抄報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工具。不僅省力,還可以提高知識。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端午節創意手抄報
一、手抄報的總體構思
當你在繪制手抄報時,應當從總體上考慮,首先要确立主題思想。主題是端午節,那麼我們就得找一些關端午節主題的元素,關于元素後面小編會提供一些素材給大家參考。
二、手抄報的編排設計
制作手抄報的編排設計,總的要求就是:主題明确,版面新穎美觀。
技巧1.版面劃分
先把版面劃分成兩塊,每塊中還可以再分成片。劃分文章塊面時,要有橫有豎,有大有小,有變化和有對稱的美。報頭要放在顯著位置。
技巧2.塊面編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劃分,就要将版面塊面安排作必要的調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轉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顔色、花邊與鄰近的文章塊面相區别。
技巧3.裝飾設計
除報頭按内容設計、繪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題也要作總體考慮,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題的字體、字号、顔色及橫、豎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橫排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與篇之間适應用些題花、插圖、花邊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裝飾、活潑片面的作用。
那麼我們做端午節主題的有那些元素可以畫,如:粽子、竹葉、屈原、龍舟、雨水等
端午節手抄報題目推薦:
《屈原的故事》、《端午食粽習俗》、《記憶中的端午節》、《端午節源于紀念屈原》、《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四種端午節由來和傳說》、《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五月初五端午節》
現在小編與大家分享一些在網絡上版式不錯的手抄報,如想不到如何編排可以去參考一下以下版式。
以下圖片搜自網絡,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
以下是采自小學學生手抄報。
端午節的詩句
1、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蘇轼《屈原塔》
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杜甫《端午日賜衣》
3、四時花競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4、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陳與義《臨江仙》
5、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上元竹枝詞》
端午的來源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丢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阖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将我眼睛挖出懸挂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号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诔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曆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産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 END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必删),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