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設計師期望值分析

設計師期望值分析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7-01 11:10:38

這兩年經濟形式的大環境,以及大多數的互聯網産品已經步入成熟期,用戶量基本穩定,C類産品漸漸從過去的追求KPI變成了業務價值“增長”。行業内的招聘也漸漸變成了“産品經理(數據增長)”“設計師(數據增長)”,那麼問題來了:“數據增長”到底是“真命題”還是“僞命題”?

設計師期望值分析(數據增長對于設計師來說)1

這個話題源于跟小夥伴聊天時對于所謂“數據”“增長型”設計的思考,以及前幾年對于産品、運營的業務能力評定,從“KPI”為目标導向變為“北極星指标”去達成業務目标。

“增長”這個名詞成為了近兩年的熱詞,起源大事件是可口可樂用“首席增長官”取代了“首席營銷官”,“增長”變為成熟期公司們新時代的目标,畢竟品牌和産品的認知度夠廣,用戶量穩定,需要的是更多業務合作和連接帶來商業資金變化。

這兩年經濟形式的大環境,以及大多數的互聯網産品已經步入成熟期,用戶量基本穩定,C類産品漸漸從過去的追求KPI變成了業務價值“增長”,注意是“業務”帶來“增長”變化,行業内的招聘也漸漸變成了“産品經理(數據增長)”“設計師(數據增長)”。

那麼問題來了:“數據增長”到底是“真命題”還是“僞命題”?

A說:

一個H5推廣小遊戲,隻不過放置在了QQ得開屏頁推廣,最終就有幾億的流量,這個數據可以成為設計師簡曆裡所謂得“增長”型能力嗎?

B說:

核心功能頁強加一個廣告頁,用戶要使用這個功能就必須等待廣告結束, 這個廣告入口設置提升了廣告得點擊率/浏覽時長,這個數據可以成為産品經理簡曆裡所謂的”增長”型能力嗎?

C說:

2B型産品,設計師需要驗證設計價值提升了商業價值,但實際設計産出對商業價值轉換有直接相關性嗎?如果是産品經理提出的需求,根據需求提出的解決方案,轉化率高算業務的呢,還是算設計立功?反之,如果需求不合理做出的解決方案,轉化率低是業務得鍋還是設計師得鍋?

……

大廠産品進入“成熟期”,用戶量已經到達頂峰,無非是穩定用戶基數,尋求新的商業機會(業務拓展),所謂的數據變化看重的是用戶體驗、商業變現直接相關的業務組合,那到底該如何衡量所謂的“增長型”呢?

我梳理了幾個方向去看待這個問題:

設計師常見的幾種數據

首先先來看看我們設計師經常接觸幾種數據類型:

  • 日/周/月活躍用戶數:方便産品設計人員了解産品的每日用戶情況,了解産品的用戶增長或者減少趨勢。
  • 留存用戶數:用來衡量産品的用戶粘性和産品的留存用戶規模。
  • 留存率:用來衡量用戶使用粘性,也可以用來作為産品改版後的重要指标。
  • 流失率:可全局看出所有的流失情況,找到流失異常數據,可追蹤之前是什麼情況導緻流失數據情況。
  • 展現PV:判斷有閱讀該功能/産品的次數。
  • 展現UV:判斷有多少個用戶閱讀該功能/界面。
  • 點擊UV:了解用戶對功能交互事件點擊數量規模,通過用戶的點擊數量了解用戶的使用行為。
  • 人均點擊次數:用于衡量産品/頁面/功能中的内容對用戶的吸引度,對比同頁面的不同功能。
  • 平均停留時長:用來衡量頁面吸引度,一般來說,停留時間越長,用戶粘性越強。
  • 人均使用時長:用來衡量用戶使用産品的深度,判斷用戶使用産品的粘性和依賴度。
  • NPS淨推薦值:産品口碑傳播的重要指标。
  • 跳出率:用來衡量頁面内容質量。

數據思維及流程

基于“北極星指标”的規則和産品設計流程,不了解的童鞋可以手動搜索一下這個名詞和具體用法,在這裡簡單贅述一下。

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挖掘問題/機會點→提出假設→解決方案→ABtest→結果分析。

排查産品的功能問題,産品設計師挖掘需求,提出可能存在的假設去做小範圍的功能驗證,提出解決方案,對方案進行AB測試,驗證該問題方向是否正确,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從小點“假設”的測試數據反推驗證“大功能的問題”,即産品設計師所謂的“數據型/增長”。

分産品周期

産品周期不一樣,産品目标以及業務指标就不一樣,所需要的“數據型”就不一樣。

1. 探索期(活下去)

很多人數較少的小公司,設計師的職能很可能承載為需求分析、原型設計、UI設計等多重身份,甚至還沒有産品經理,這種情況下一般不需要“數據型”設計師,需要所謂的“全鍊路”,說白了老闆隻想花1個人的錢幹三五個人幹的活。

2. 成長期(活得好)

此階段公司有固定發展的業務方向,公司規模至少也有個幾百人,并有資金不斷注入,保證産品方向有延續性。這時候“數據型”關注的是産品用戶基數的增長,即使用量,很多數據的制定、測試都是為了“用戶增長”服務。

3. 成熟期(賺不停)

進入此階段的産品可以稱之為大廠産品了,基本都有穩定的資金流,已經靠産品盈利甚至上市,與同期的競品有良好的競争模式,用戶基數穩定。此時的“增長型”數據重點在于觀察底層不同的數據變化,尋找不同關聯業務數據此消彼長的關系,發現更多業務合作的可能性,帶給用戶更多的權益/認同感。

至此關注數據的“用研”“增長型産品”“數據型産品”“增長型設計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增長型”,更多觀察數據能是為了“業務增長”服務,帶來更多商業可能性的探索。

4. 衰退期

産品生命周期快走到盡頭,跟戰略層面的定位和決策有關系,經曆過前三個周期的大型産品現在還沒完全沒落。

分産品類型

2C數據增長

更關注用戶相關的數據變化,權衡用戶體驗和商業變現之間的關系,需求的本源更關注用戶的行為和操作。

2B數據增長

更關注産品功能與業務目标之間的關系,這就更關注需求本身是不是從提升效率、節約成本等商業價值考慮,才能影響解決方案(設計産出)。

職級&職能

1. 職級

大學生——1年(初級)

基本輪不上分析數據,都是些影響不大的小需求。

1——3>年(中級)

會承擔部分需求分析,進行功能原型設計,但數據埋點等相關功能驗證由産品側決定,基本沒有話語權。(産品設計師/體驗設計師除外)

3——5>年(高級)

需要通過理論驗證/數據分析去制定産品功能的規則,跟數據、業務、産品側有強關聯,甚至會通過有效手段驗證業務/産品目标制定的正确性。

5>年以上(專家級)

行業專家具備戰略性眼光,能根據行業環境和發展趨勢預測一定的産品/業務方向,制定更宏觀的戰略(比如大改版、新項目)

2. 職能

設計師

出現全鍊路、産品設計師、體驗設計師、增長設計師,不再僅僅關注功能設計,需要參考業務/戰略目标,通過數據去驗證産品功能設計的正确性(如:AB測試)。

産品經理

重點傾向變為“業務型”“數據型”“技術型”不單單從産品單邊和業務目标去制定産品計劃,不同行業的高級産品更加專精某行業/某領域(如:業務/後台/AI)

BB了這麼久,大家是否能明白為什麼大公司開始傾向于“增長型”“數據型”人才的需要,中小公司當然也會跟風要這類人才,但實際就是沒有那麼多細分坑位又想讓你多幹活。

适逢招聘季,也希望大家不要那麼焦慮,對自己有點逼數,适時分析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不同公司規模、産品發展周期、産品類型,最後再來看看職級職等是否能賦予你這麼多權力勝任更多的HC需要,畢竟很多HR對職能和職級并不是很了解有知識和能力壁壘,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抄大廠同崗位的招聘信息。

跟我一樣的新人也不要那麼焦慮和眼高手低,找準方向慢慢摸索行業規律,打破知識壁壘,不要從一個角度/階層看待同一個問題,颠覆已有認知,說不定一不小心就能從低年限變成了具備“複合能力”的硬核互聯網人。

————END————

本文由 @晏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