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
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
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
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雙法字理》叢書
今日漢字主角:琶杷疤靶吧把爸01
琵琶是一種中國傳統樂器,古代由西域傳入中原的一種弦樂器。
古琴是我國弦樂器的最早代表,二者有相似之處,于是在造字時采用了“琴”字的上半部“珡”表示弦樂的歸類,造了“琵琶”二字。
“琵琶”二字沒有太多的造字緣由,就是模拟琵琶演奏時的主要音效“噼噼啪啪”而來。
“琶”的字形演變
與此同時,還有一種植物也叫枇杷,取名于其果實的樣子。
枇杷這種果實樣子很像琵琶,顔色橘紅,籽粒較大,人們吃完果肉吐出籽粒,墜地發出噼啪的聲響。
02
傷疤的“疤”,似乎與蛇沒有關系,那為什麼還用它表音表意呢?那我們還要去看看 “巴”字。
巴除了表示一條大蟒蛇以外,還表示尾巴,因為蛇的樣子确實很像動物的尾巴。所以用“巴”所造的字也有一些與尾巴有關。
尾巴在身體的後面,與身體連在一起,系在一起,于是引申 出連結、結合的意思,所以有一個詞叫“巴結”。
這時我們再看“疤”字,當肉身受傷破皮時會留下傷口,傷口過一段時間會愈合,但無論怎樣都會留下一個痕迹。
這個痕迹便是傷口愈合時,肉皮結合留下的,所以叫結疤、疤痕。
03
靶子的“靶”配以“革”字,首先說明最初是使用皮革制作的,為了耐用。
其次,用“巴”表音表意是“疤”字的省略,人們射箭于靶子上留下一個一個的疤痕。
靶的字形演變
“吧”字是個語氣詞,是一種表示肯定的口氣,所以加“口”字旁。
人們詢問時說,可以的話就“把”事情辦理了,或是“把”東西拿過來,這就是用了表示行動的“把”字。
“把”字就是用手抓住的意思,所以就加提手“扌”,最初為抓住尾巴,今天多指杯子、門戶的把手,即用手抓住的地方——把手。
門把手
無論杯子把還是門把手,都似主體之外的一個小尾巴,是方便人們手拿的部分。
當然把手也有圓形短小的,這就為柄——“把柄”。不管是“手把”還是“手柄”,都是為了讓人便于把握的。
04
“爸”字算是我們生活中最熟悉的一個字,我們每個人都有爸爸、媽媽。同時,在中國文化中講爸爸,就必須先說說父親的“父”。
“父”的字形演變(甲、金、篆、楷)
“父”字原本是一隻手拿着東西,一般指手拿斧子,就表示一個斧頭,後來指手拿斧頭的人為“父”,于是另造加“斤”表示“斧”。
“斤”原本也是斧頭,當它表示了交換單位以後,“斧”就不得不出現來專表斧頭了。
所以,“父”的本意并不是父親,是指可以拿着斧子幹活的男人,多指成年男子。它是古時男子成熟的标志性器物,且表示力量,如曆史人物“誇父”。
此外,“父”字有時候也寫成“甫”,在古漢語當中二者有時通用,“甫”多指美男子。
同時與它們讀音相近,意義相仿的還有個“夫”字,這個“夫”在造字和文化上就顯得文雅了。
不管怎樣,他們都是古人對成年男子的形容,有力量型(父)、美貌型(甫)、儒雅型(夫)等。
“父”因其指成年男子,故有父輩之意,因家族中父輩較多,所以造了“爹”字。父輩依次為大爹、二爹、三爹等,自己的父親便是親爹。
又因“伯”為兄弟之長者,故父輩之長也稱伯父,依次為大伯、二伯、三伯等,比父親小的父輩便是“叔父”,以古人兄弟間的次序名“伯仲叔季”來分稱呼。
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成語“不分伯仲”的意思便是說在兩個人或物比較之時,難以分出第一、第二,孰優孰劣。
三隻“大蟲”,誰更厲害?
“爸”字由來較晚,但卻造得很好。“爸”的讀音跟“伯”相近。所以在北方,人們把“大伯、二伯”也稱為“大爸、二爸”,且父親通常更是一家之中能把握全局的人。
人們為了有别于“父”字的廣,“爹”字的多,于是另造了表示把控能力的“爸”字專表父親一意,在讀音上既表現出了男子的霸氣,也體現出了男子的能力。
○〢關于作者:
本文改編自《雙法字理》,作者:白雙法老師。
讀《雙法字理》,學漢字文化!你值得擁有!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這裡是無師字通,專注分享漢字相關的故事與文化,喜歡的朋友們歡迎關注和轉發,感謝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