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南風吹暖北風寒”,對于大多數在嶺南地區生活的朋友來說,寒冬并不難熬,畢竟持續時間不是很長,難熬的是寒濕交加的“南風天”、“回南天”。最近雨水漸多,如何擺脫寒濕纏身是接下來較長一段時間需要關注的養生重點。
今天,小編邀請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科大科行政主任黃穗平教授跟大家講講如何在初春排寒濕。
01
嶺南初春的氣候特點:寒濕交加
春天已經到來, 盡管不少地區寒意尤存,但是入春後的寒意并沒有感覺幹燥,反而會覺得有點濕潤。
可能有些朋友會疑惑,濕為夏之主氣,為什麼現在就感覺有濕了呢?一方面,是由地理位置決定的,嶺南常濕。另一方面,初春之際,大自然的寒氣與暖氣互相碰撞,就像寒冰遇熱就化成了水濕,所以便讓嶺南地區濕上加濕。這個時期雖有回暖的征兆,但大多時候還是寒氣所主,寒氣與濕氣都為陰邪,同氣相求,更易為伍,故初春的氣候特點多為寒濕交加,我們的身體也因此更容易寒濕纏身。
寒濕的自我判斷方法
√ 舌頭:舌體胖大,有齒痕,這齒痕就像裙子的邊一樣。舌體的顔色是白的,舌苔也是白白的厚厚的,有的舌苔上面漂浮着一層水汽。
√ 小便:尿液清長沒有什麼味道,如水一樣。
√ 大便:寒濕易導緻腹瀉,肚子總覺得不舒服,一吃油膩食品就想上廁所,尤其在夏天表現得更加明顯,一天要上好幾次廁所。每次都是一點點,不成形,很稀薄,中醫叫便溏。
√ 體味:寒濕體質的人汗出膚冷,身上基本上沒有啥味道。
√ 帶下:白帶色白清晰如水而無臭味。
√ 感覺:寒濕内阻,會阻礙氣血的運行,導緻經絡不通,不通就痛,所以寒濕的人會時常覺得局部有冷痛感、腫脹感或麻木感。
02
寒濕緻病,易傷人陽氣
《溫病條辨》記載:“寒濕者,濕與寒水之氣相搏也,蓋濕水同類,其在天之陽時為雨露,陰時為霜雪,在江河為水,在土中為濕,體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損人之陽氣。”
寒邪和濕邪都屬于陰邪,容易傷人陽氣,寒濕交加對陽氣的殺傷力就更大了。我們都知道,陽光照不到的陰暗角落,最容易滋生腐爛和蟲媒細菌,其實人體亦相似。身體陽氣被寒濕所傷,整個身體代謝會變得緩慢甚至停滞,逐漸出現各種各種的病症。同時,也會出現抵抗力的下降,更易被外界病菌病毒所傷,如尚未完全控制的新冠病毒。
寒濕傷及陽氣者,陰盛陽衰,會怕冷,怕吹風,怕吃涼東西。寒濕内阻,會阻礙氣血的運行,加上溫通之力不足,就更容易導緻血管經絡阻塞不通,輕者周身疼痛不适,重者可引起腦血管阻塞、心血管阻塞等等,尤其是年紀較大的老人家更加要注意。
03
内外結合排寒濕
想要在冬末春初之際杜絕寒濕纏身,我推薦大家可以用泡腳和食療的方法,居家開始防治。
● 艾草泡腳,逐一切寒濕
民間有個說法:熱水泡腳,賽吃人參,富人吃補藥,窮人就泡腳。如果感覺到自己特别容易滋生寒濕之氣,平時又運動比較少,那麼可以偶爾用艾草煎水泡腳。艾草被譽為“純陽之物”,具有驅逐一切寒濕的功力,故用艾草泡腳不僅可以促進身體的代謝,還可以排出體内的寒濕之氣。
泡腳小貼士
✔ 可選取艾草幹品150克(1人份),加入2000ml的清水煮開,放涼至40℃左右即可用。
✔ 選用木桶來泡腳,木桶比較容易保溫。
✔ 水溫由低到高,剛開始泡時溫度可以低一些,然後再慢慢添加熱水,慢慢加溫至自我感知舒适的溫度,38-43℃左右,泡到全身發熱為止。
✔ 泡到微微出汗有效果,隻要出微汗就可以了,說明你的經絡上下貫通了。這也是證明你經絡是否通的一個辦法。
✔ 泡腳最佳時長為15至20分鐘。
✔ 艾草也可以用生姜或者老姜代替。
‖ 食療方推薦
生姜香菜鲫魚湯
材料:生姜20克,香菜100克,鲫魚1條,蔥适量。(2人份)
做法:鲫魚殺好,洗淨,瀝水;蔥姜切絲,備用;香菜洗淨,切成1厘米長大小,備用;鍋内适量香油,鲫魚下鍋,煎至兩面金黃,加少許料酒去腥,加1L冷水,小火炖魚;放入蔥姜,加食鹽,炖20分鐘至魚湯奶白色即可。
功效:溫中散寒祛濕。
适合人群:脾胃虛寒,寒濕困重者,常見惡寒怕冷、頭身困重、脘腹冷痛、痞悶不舒、食欲不振、大便溏爛、舌淡苔白。
鲫魚有利水的作用,搭配解表散寒的生姜、香菜和蔥,既能辟除魚的腥味,還能起到溫中散寒,健脾利濕的作用,适合脾胃虛寒,寒濕困重者食用。
‖ 食療方推薦
生姜砂仁茶
材料:生姜5克,砂仁3克,陳皮3克。(1人份)
做法:生姜、陳皮溫水煮開後再下砂仁,繼續煮5分鐘左右,水煎代茶飲,注意砂仁不宜久煮,否則會流失有效成分。
功效:溫化寒濕,醒脾開胃。
适合人群:寒濕人群。
生姜可以溫中散寒,促進食欲;砂仁氣味芳香,可化濕行氣、溫中止瀉;陳皮可以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三者搭配,共奏溫化寒濕、醒脾開胃的功效,适合寒濕人群飲用,尤其是在初春的嶺南地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