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路有娃(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婆婆拿着一塊西瓜,被吃瓜能手二寶“看見”,立馬大步流星奔來,舉着雙手索要。孩子笑臉燦爛,口水直流,西瓜是他的最愛,再這麼看下去會急瘋的。
二寶的反應在奶奶的意料之中,知道孩子愛吃,便專門為他準備的。不過,大人喜歡逗小孩,可不能這麼順利的遞過去,總得設置點障礙,讓寶貝挑戰一番。
“快給我說謝謝,不然就不給你!”婆婆高高舉起拖瓜的手,得意地等待一句“謝謝”。
這個舉動跟往常一樣,一日三餐、三點,若幹次喝水、幫忙取物,每天下來,孩子要說無數次“謝謝”。确切地說,是被大人提醒甚至被逼迫的情況下,不得已的道謝。
“媽媽,我不拉臭臭了,快來給我擦屁股!”“給我說謝謝,不然不管你哦!”
“媽媽,我渴了,我想喝水。”“說謝謝,不說不給你倒水!”
“媽媽,繪本壞了,幫我粘一下吧?”“讓别人幫忙該說什麼呢?不禮貌我就不幫你,你自己想辦法去!”
不管是孩子能力範圍外的事,還是暫時沒能掌握的本領,隻要有求于家長,都要通過說“謝謝”才能得到幫助。大大小小的諸多瑣事,難道非要道謝後才能得以完成嗎?
首先,孩子缺乏主動思考的過程,難以理解“謝謝”的含義。
奶奶明明給孫子準備了西瓜,卻非要聽到一句“謝謝”才肯撒手。這種行為容易讓孩子誤解,認為想得到什麼事物或物品,需要用道謝語來交換。
慢慢的會形成條件反射,盡快脫口而出“謝謝”,以便快速得到某樣東西。久而久之,孩子不再動腦思考其中的含義,簡單認為“謝謝”就是一種流程。
其次,家長鎖定一句“謝謝”固定孩子思維,不利于孩子尋找其他道謝的方式。
簡簡單單一句話,可以說隻要會說話的孩子都會說,沒有絲毫難度。甚至對周歲内的嬰兒也不難,或許父母正在反複教說“謝”、“謝謝”。
然而,表達謝意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孩子被感動,他們會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比如說,孩子摔倒了,你把他扶起來,他緊緊地抱住你,強忍眼淚。
用自己的堅強讓你放心,這是在用實際行為報答你。說“謝謝”,這是諸多道謝方式的其中一種,但不是唯一途徑。因此,家長不要固定孩子的思維和舉止,給他們自由表達的機會。
最後,離開發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就沒有用實際行動去回報恩人的沖動。
昨天晚上,大寶不小心摔倒了,磕碰到堅硬的水泥路面上,膝蓋上磨破了皮,留了好多血。他一瘸一拐的回到家裡,輕輕坐在靠牆的凳子上,忍不住呻吟了幾聲。
這時候已經快10點,二寶躺在床上快要睡着,突然迅速滑下床,赤腳走到哥哥跟前,搬來小闆凳讓哥哥把腳丫子放上去,然後又低頭輕吹,心疼的要命……
大寶很感動,沒有過多的客套話,但立馬收起痛苦的面容,強作笑臉,表現得像沒事人一樣,以便讓弟弟放心。另外,今天他不再跟弟弟搶玩具,還替弟弟穿衣服、穿鞋、擦屁股等。
孩子發自肺腑的感激别人,便會有回報的沖動。今後的日子裡,他主動尋找照顧弟弟的機會,用實際行動盡自己應盡的責任。
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懂禮貌,有感恩心。但是,除了逼孩子說“謝謝”,還有什麼方式能用來道謝呢?
方式越多,孩子被多次、多種場合熏陶,養成道謝習慣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把能想到的方式都列出來吧,選擇多多益善。
親子共讀繪本《謝謝!150種方式說“謝謝”》,能滿足家長教育孩子的需求。這本書猛地一看有點亂,但思路清晰,每兩頁都有一個主題。這就像在閱讀一篇散文,形散神聚。
這本書有6個大主題,分别是:感謝誰?感謝他們什麼?為什麼感謝?何時感謝?去哪裡感謝?怎麼感謝?
通過“5W1H”的思路,清晰、翔實地把生活點滴歸納記錄。孩子自己看,閱讀輕松;親子共讀,給家長提供引導的方向,可以進一步詢問孩子:“想感謝弟弟,除了悉心照顧,還可以帶給他什麼感受呢?”
翻開此書,第一頁和第二頁羅列出需要感謝的人。當然,這隻是抛磚引玉,身邊還有許多值得道謝的人。接下來,每個角色充當的作用告知孩子,讓他們主動思考謝謝的含義。
幫忙做事、陪伴他們度過午後時光、送禮物、帶他們去想去的地方……書中列舉出幾種方向,然後又進一步點明禮物可以是服飾、交通工具、美食。像思維導圖一樣,主幹、分支都有,逐漸詳解,一目了然。道謝方式多種多樣,不必鎖定一句“謝謝”固定孩子思維。
安迪是一個有感恩心的男孩,發自肺腑想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所以他大顯身手,親自動手做感恩罐,并為家人和朋友制作感恩賀卡,有沖動也有行動,着手回報所有恩人。
從第三頁到倒數第五頁,任一翻開其中的某一頁,在映入眼簾的雙開頁中,都有15種道謝方式。類似這樣的畫面有9幅,合計135種方式。還差15種?别着急,答案會超出讀者的預期。最後四頁關于安迪的實際行動,又列舉出15種以上的道謝方式。
讀完《謝謝!150種方式說“謝謝”》,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被幸福包圍着父母、爺爺奶奶、老師、兄弟姐妹、玩具等,全是對自己有恩的人。孩子身邊不缺少愛,隻是缺乏一顆感知愛的心。
大家對你的付出和關愛,都是超出責任範圍的超值服務,孩子要有感恩的心。如何感謝?不僅限于一聲“謝謝”,有150種道謝方式可供選擇。甚至更多……
孩子一路成長,父母一路修行。
關注@一路有娃,同行山重水複育兒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