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是個很大的數字,無論原來是多大,一旦乘以一億倍,那立馬就成了天文數字,種花家曾經不止一次想過,要是全國每人都給一塊錢,那老子就發大财了!印象中這原子實在很小,放大一億倍,會有一個全新的宇宙嗎?
原子有多大?放大一億倍到底是怎麼個放大法?
不同原子的半徑大小還是有區别,不過我們以标準10^-10米來衡量原子的大小,這個是能搜索到的值,大家應該沒多大意見,關鍵是放大一億倍,主要的分歧應該會在這上面:
1、将半徑放大一億倍
2、将體積放大一億倍
各位投票選擇下是哪個?大部分朋友可能會直接将半徑放大一億倍,這可能是下意識的操作,但仔細想想,這半徑放大一億倍,這球體積需要半徑的三次方,這一億的3次方就罪過了,這還是放大一億倍嗎?
因此正确的放大一億倍的方式應該是将1億開立方,如下:
N=³√一億=464.16倍
也就是将原子的半徑放大463.16倍即可達到原子放大一億倍的的體驗,但很明顯一億倍的放大比例即使放在半徑上,也隻能達到0.1M的級别,大概就一個稍大一點的海洋球大小,大家總不會考慮我們整個宇宙就在這個海洋球内吧,盡管當年的動畫片星際旅行中有一個這樣的設定,一個文明星球将身體縮小到了分子的級别,但科學非常先進,需要顯微鏡才能和他們面對面溝通!這個可能性肯定是不存在的,畢竟複雜結構的高等生命體需要一定的空間,不可能無限縮小!
原子無限放大就能成為宇宙嗎?
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發現了才知道原子内部絕大部分空間居然空空如也,原子核隻是在内部占據一丢丢大小,但對電子分布模式的不了解,因此才有了如下行星類似的原子模型!
當然這也是我們中學裡學到的原子模型,比較容易理解,但它不正确,因為電子在原子内部的運行模式是概率雲,也就是說出現是随機性的,我們隻能測算出它在這個軌道上出現的概率!而且有原子内部的粒子運行方式與現代宇宙中的恒星與行星運動聯系起來的紐帶完全不一樣:
從假設的條件來看,這個模型中心的原子核看起來将作為恒星存在,但它沒有能量提供的機制,唯一的中子數高了可能會有一個中子衰變成質子,并且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這是不是一個超喪的話題?
假如這是一個恒星系的話,這電子看起來就是行星,但上面的中子衰變意思是突然從中心恒星哪裡跑出來一顆行星?這顆行星的位置在哪裡?
還有電子直徑都一樣,唯一有區别的就是能級不一樣,但它吸收了能量之後會躍遷,然後釋放出一個光子,然後再跌落,這行星還有這個功能?我們看這太陽系的行星大小各不相同,但電子沒有區别!
再有就是萬一是金屬原子,一通電自由電子就到處跑了,這是啥意思?“行星”成了傳遞能量的電子,當電勢消失時,電子在哪個原子核外還不一定呢!還有氧化化學反應都會造成電子遷移,按理來說,太陽系外圍行星應該會突然消失不見,然後又突然回來......
還有一個超級喪的話題,假如打算從一顆“行星”登陸到另一顆“行星”,那麼你将會發現從那顆行星出發後将再也找不到落腳點,因為根據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速度與位置将無法同時測定,怎麼登陸?但此時你也回不去了,因為當你出發後原來所在的“行星”就飄忽不定了,你将成為宇宙的棄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