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最美老人事迹?【道德模範光明禮贊】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李 潔,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十佳最美老人事迹?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道德模範光明禮贊】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李 潔
“37年,我去過最遠的地方是距離水峪村不到100公裡的臨潼,那次是我兒子結婚。”全國道德模範、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錦陽路街道水峪村村民張水珍說,“但我不後悔,隻要老人們安康,我就非常滿足。”
1984年,21歲的張水珍經人介紹嫁給了丈夫任新宏,那時任家一貧如洗,還需要贍養6位老人,分别是任新宏病重的奶奶、體弱多病的親生父母、養父、養母和失聰終生未娶的小叔父。面對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老人,張水珍37年如一日用愛心和耐心精心照料,以實際行動踐行着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
“在我8歲的時候,我的親生父母把我過繼給我現在的養父養母,過繼過來的時候,家中還有一個奶奶和一個小叔父。”任新宏說,家中的老人全靠張水珍照顧。
張水珍新婚不到一個月,80歲的奶奶查出肺癌晚期,吃喝拉撒睡全在土坑上。當時村上不少人都為張水珍捏了一把汗:一個新媳婦面對這麼個爛攤子,可咋辦呢?當大家看到張水珍每天為奶奶端屎端尿、洗衣做飯,同時還把家中其他長輩照顧得妥妥帖帖、家務做得井井有條時,都紛紛伸出大拇指稱贊。張水珍就這樣精心伺候着,直到老人病逝。
“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他們就是我的親人,我再苦再累也要把他們照顧好。”張水珍總是這麼說。
在張水珍的照顧下,5位老人去世時都是高壽。目前,張水珍精心照顧着丈夫84歲的養母任彩霞,老人行走不便,已完全失聰。“老人現在聽不見,每天飯做好了,我就到跟前拍拍她的肩膀,然後比畫着吃飯的動作,她就明白了。”張水珍說,老人與她建立了深厚感情,把她當作親生女兒一樣依賴。
“我看見他們的笑容,心裡就覺得舒服”
當年,任家家徒四壁、負擔沉重的狀況讓不少姑娘望而卻步,然而,張水珍卻看中了丈夫的老實可靠、勤懇善良。盡管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婚後和婚前設想的生活還是有很大差距。
為了維持生計,張水珍在種好自家10畝地的同時,又承包了8畝地,種小麥,種油菜,種玉米,種棉花,栽蘋果,栽花椒,在家裡養雞,在門口種菜。她跟着養父天不亮去城裡拉垃圾,跟着丈夫到山裡拉石頭,為了讓老人們能吃飽,她偷偷出去拾野菜,撿别人不要的菜葉……
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委屈受氣是難免的,但張水珍卻從來沒有對老人發過脾氣。“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偷偷在被窩裡哭過,但白天依然會帶着笑容給老人端飯。我看見他們的笑容,心裡就覺得舒服。”
“張水珍這些年很少離開過村子,除了日常下地幹農活,就是在照顧這些老人。”鄰居楊秋雲說,“這樣的好媳婦真的是打着燈籠都難找啊!”
“村上孝老愛親的風氣越來越濃了”
張水珍結婚前,母親囑咐她:“你結婚後,要好好對待家裡的老人,你要善待他們。你要是對老人不好,就不要進我的門了。”37年過去了,張水珍不負母親囑托,盡心照顧着每一位老人。
如今,張水珍的女兒已經成家。“我媽對我影響很大,她孝敬老人,對老人有耐心,現在我也是這樣對待我的公公婆婆。”女兒說,“有了孩子之後,我給孩子講姥姥的故事,看姥姥的視頻,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去感化孩子。”
在張水珍的家中,孝老愛親傳統美德代代相傳,這種美德不僅促進家庭和睦,更感染了一方民衆。
“這麼多年來,一位柔弱女子把幾位老人照顧得這麼好,日子也過得不比别人差,張水珍真是個好榜樣。因為她,村上孝老愛親的風氣越來越濃了。”水峪村黨總支書記楊春平說。
37年裡,張水珍在照顧幾位老人的同時,和丈夫一起憑借着勤勞的雙手,告别了過去的土窯洞,住上了現在的平闆房,日子越過越紅火。
談起對未來生活的規劃,張水珍最牽挂的依然是老人的晚年生活。“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也就剩我婆婆(養母)一個人了,我要把她照顧得好好的,讓她度過最好的晚年。”張水珍一邊給老人理發,一邊說。
【短評】用最樸實的信念書寫孝老故事
每當被問起是什麼信念讓你37年來一直堅持照顧着家裡的老人時,張水珍的回答永遠都是“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百善孝為先”“這就是一個媳婦的本分”這幾句話,因為在她看來,孝敬老人是應該的,是不需衡量利弊得失的應然行為。正是這些最樸實的信念,讓張水珍37年如一日照顧着6位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老人,她用赤誠之心溫暖了這個家庭。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老愛親美德,在任何時候都具有普遍意義,應當成為人們堅守和弘揚的永恒價值。
随着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弘揚孝文化具有更加突出的現實意義。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培育良好的家庭美德就是厚植一個社會的精神根基。當孝老愛親成為每個人自發自覺的選擇之時,像張水珍一樣的孝老故事将會寫遍中華大地。
(張哲浩 李 潔)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02日 02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