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即便冒着降低服務體驗的風險,星爸爸還是特立獨行地另辟一套杯型規則。
文/DT财經 羅遙
“你确定是中杯嗎?中杯是我們最小的杯型喔!”你是否覺得這很耳熟?
11月13日,杭州一名星巴克金卡會員發布了一篇名為《緻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公開信:什麼時候才不覺得中杯顧客無知或愚蠢?》的文章,控訴自己被這樣的星巴克式提問推銷了6年。
或許是戳中了星迷們的痛點,這封公開信在網絡迅速傳開。
文章發布僅一天就獲得了50多萬的閱讀量和3000多條的留言。微博上,“星巴克中杯門”話題目前已引來群衆200多萬次的圍觀。
雖然很多人已經知道,DT君這裡還是再“科普”一遍:
一般說來,星巴克最主流杯型有三個:Tall、Grande和Venti,分别對應的中文名稱是中杯、大杯和特大杯。其中,“中杯”是最小規格,容量為355毫升,其實比COSTA的小杯(PRIMO,360毫升)還小一點。
事實上星巴克是有一個真正的小杯杯型Short,容量是236毫升,但主要用來提供濃縮咖啡,并不主動銷售咖啡飲料(不列入菜單牌,但你可以點)。
(圖片說明:從左至右依次是星巴克的Short、Tall、Grande和Venti四個常見杯型)
向來靈活接地氣的星巴克,怎麼可能不明白小中大杯的叫法才更符合中國人的常識?這個反常識的杯型規則,首要問題就是讓消費者和星巴克店員的溝通變得艱難,有網友做了這麼一張圖來描述這種混亂的狀況:
然而,即便冒着降低服務體驗的風險,星巴克還是特立獨行地另辟一套杯型規則。DT君這就幫你解讀一下星爸爸的深意。
首先,不可否認這就是一種營銷套路。
著名星迷胡博超就在知乎上寫道,既然中杯(Tall和中間規格的Grande)、大杯(Grande和大号Venti)的指向很含糊,那麼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讓你學會說Tall、Grande和Venti。
于是乎,在這場營銷遊戲裡,你學會了用意大利語點單。如此,星巴克實現了對你的第一步“洗腦”,讓你開始認同去星巴克不僅僅是為喝咖啡的理念,并為因此獲得的那份社會認同而暗暗欣喜……
這正是星巴克不惜降低消費者的便利感也要達到的目的——語言的陌生感有助于明确星巴克精品消費的風格。
(圖片說明:除了杯型這種微妙細節,星巴克還通過裝修風格等方式來構建其消費理念)
除了這套體驗式營銷的價值,也别忘了星爸爸本質上還是個咖啡商人。
據《都市快報》援引星巴克某杭州門店員工的說法,這個店每天的客人數量在300名左右,升杯推薦成功的比例大約為10%,也就是說,每天有30名客人會因星巴克式提問而選擇升杯。
這麼多顧客被慫恿升杯,因為……确實大杯更劃算啊!DT君給大家算了算三個杯型的拿鐵在中國每100毫升的“單價”: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幫星爸爸算筆賬:
按照星巴克最少的升杯消費3元來計,一個門店(假定每天客人數量300人)一天的銷售額就能增加90元。那麼,做一個簡單粗暴的推算,中國内地2200多家星巴克一年就能多收個7200萬元。
不僅收入能夠提高,我們再來看看星巴克的單杯成本和利潤率情況。
日本經濟學家吉本佳生在《在星巴克要買大杯》一書中,就以日本的星巴克小杯(Short)和大杯(Grande)為例做了成本分析。
通過對星巴克門店的調研,吉本佳生發現,一杯240毫升的小杯拿鐵的飲料成本價(包括咖啡豆、運輸、烘焙、牛奶和砂糖等)在20-40日元;相應的,容量翻番的大杯成本則在40-80日元。
另外,星巴克咖啡的成本還包括商鋪運營成本:假設門店月租金為30萬日元,加上平均的人工費用,一杯咖啡(不同杯型的制作時間差别較小,運營成本差别可忽略不計)相當于承擔了200日元的運營費。
根據上述的分析,吉本佳生假定飲料成本小杯拿鐵25日元,大杯拿鐵50日元。兩者都加上200日元的運營成本,則總成本為:
小杯拿鐵225日元,大杯拿鐵250日元。
由于拿鐵小杯和大杯标價分别為300日元和400日元,扣除各自成本,還可以算出兩者的利潤和利潤率:
小杯拿鐵利潤為75日元,利潤率25%;大杯拿鐵利潤150元,利潤率37.5%。
吉本佳生的研究是在2007年完成,成本數據和現在可能有一定出入,但所揭示的“規律”并不會變:
大杯型對星巴克來說意味着利潤更高、每杯的獲利能力更強。
而且,制作大杯還能帶來更多“隐性利潤”,比如制作更高效(制作一杯480毫升的咖啡比兩倍240毫升更省時)。
最後,我們再回到事件本身。
在這封公開信瘋傳27小時後,星巴克在14日做出了官方回複,稱對消費者的投訴“深感抱歉”和“心感不安”。
不過,對于那個消費者們最想讨說法的中杯、大杯之含糊其辭,星巴克并沒有流露出半分要改口的意思。
也許,星爸爸早就清楚了,為了初心去改口,這并不是樁劃算的買賣。
(了解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商業數據分析,歡迎關注DT财經微信公衆号“DTcaijing”,下載“DT·一财”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