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送孟浩然之廣陵編寫小故事

送孟浩然之廣陵編寫小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7 09:22:02

文化名人馬未都先生,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小說畢竟隻是消遣,專著《中國小說史略》是必讀的大作,詩确實很經典。

一口氣評價了魯迅的3種文體。個人認為前三分之一說錯了,魯迅的小說怎麼也不可能隻是消遣之作;後三分之二是對的,至少他看到了魯迅詩作的魅力。正如郭沫若先生後來評價魯迅的詩:“魯迅先生無心作詩,偶有所作,每臻絕唱”,郭老雖與魯迅不合,但這句話足以概括魯迅詩的水平。

送孟浩然之廣陵編寫小故事(17歲魯迅嘗試寫詩)1

處于危機中,他一點兒也不懼,用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寫出了萬千豪情。留學時剪掉了長辮,他用一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寫出了少年之志。被小人诋毀過分溺愛孩子,他用一句“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寫出了作為父親的責任。

魯迅的詩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他的詩從來不是無病呻吟,每一句都是他對生活的感悟。那麼魯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寫詩的呢?這就要追溯到1898年了,當時魯迅17歲。父親于前一年病故,家裡失去了依靠,作為長子魯迅放棄了應試之路,準備去水師學堂求學。出發前,母親東拼西湊,給他找了八塊錢,算是給他的路費。後來魯迅回憶這件事時,曾寫道母親當時哭了。

送孟浩然之廣陵編寫小故事(17歲魯迅嘗試寫詩)2

就這樣,少年魯迅乘船由紹興出發,前往南京,開始其一生的奮鬥之路。就在這船上,魯迅寫下了平生最早的詩。此詩總共10個字,大家且看:

《聯句》(1898年5月)

日暮客愁集,煙深人語喧。

大家看到這首詩,應該會覺得很熟悉。沒錯,剛開始嘗試寫詩的魯迅,模仿的正是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千古名句“日暮客愁新”,他把此句随手一改,便寫成了這首聯句小詩。我們來看看孟浩然的原作: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送孟浩然之廣陵編寫小故事(17歲魯迅嘗試寫詩)3

孟浩然這首詩寫于公元730年,此時他離開家鄉遠赴洛陽。孟浩然早年隐居山林多年,到40歲才想通準備入仕為官。可惜他雖然詩名不小,卻久不得重用,隻能放棄仕途,再次過上了四處漫遊的日子。這一次他夜宿建德江,寫下了這樣的千古名作。

這首五絕的詩眼就是個“愁”字,魯迅的10字聯句詩,詩眼也是一個愁,但他們的意思不完全一樣。

孟浩然的愁是羁旅之愁,這一點和古代很多文人一樣。所以前面有一個“客”字,但後面加的卻是一個“新”字,這個字曆來被後世文人稱為妙筆。本來離家就已經承受了四海漂泊的愁苦,偏偏建德江上又煙霧迷蒙,無邊無際的曠野比樹還要低沉,眼前的孤寂讓詩人更添新愁,這就是新的涵義。

送孟浩然之廣陵編寫小故事(17歲魯迅嘗試寫詩)4

魯迅把“新”字,換成了“集”字,是因為他想表達的愁,并非他一個人的愁,而是一群人的愁。在船上的魯迅,看到了很多像自己一樣為生計奔波的人,眼前的煙深霧重承載着的是一船人的愁。

後一句“煙深人語喧”之所以在孟浩然原詩的意象上,再加上船上人們說話的聲音,其實是有三重意義的:首先,船上這些人和自己一樣,都是各地出去奔波的人,在魯迅看來,他們和自己一樣愁苦;其次,耳邊這些來自各地的異鄉之語,他是聽不懂的,這提醒他已離故鄉很遠了,這就讓他更加愁苦。再次,魯迅後來在《戛劍生雜記》中這樣解釋這句詩:“一念及家鄉萬裡,老親弱弟必時時相語”,所以“人語”裡面還包括了母親和弟弟們在念叨着自己。正因喧鬧的人語裡,有太多的涵義,所以魯迅才刻意換成了“客愁集”。

送孟浩然之廣陵編寫小故事(17歲魯迅嘗試寫詩)5

這是魯迅首次嘗試寫詩,雖然技法還不夠醇熟,但我們能看到他在用字上的講究。哪怕隻是變了一個字,其實都蘊含深意。這兩句詩共10個字,一句一景,有視覺、有聽覺,雖是對孟浩然詩的改寫,但改出了新意,這也是它能流傳至今的原因。

有了這次嘗試後,在此後兩年裡,魯迅創作出了《别諸弟》、《蓮蓬人》等名作,在用詞上也漸漸有了自己的風格。正如郭沫若所說,魯迅一生并不緻力于寫詩,每每都是有感觸了才寫一首,這正是“偶有所作,每臻絕唱”。大家最喜歡他的哪首詩呢?歡迎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