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謝傑 實習生 肖琪 魏明會
圓圓的酥皮面餅,内餡兒十足,皮上滿是白芝麻,這便是麻餅。因制作技藝入選地方非遺名錄的“弋氏麻餅”,是四川南充極具地方特色的一味美食。餅圓、色亮、味美,寓意吉祥,也是當地人的月餅,喜餅。
7月1日,《四川省非遺工坊管理辦法》施行,弋麻餅非遺扶貧工坊也迎來新的發展。8月5日,封面新聞記者實地探訪這處非遺工坊,非遺傳承人弋志洪講述了弋麻餅5代傳承的匠心故事。
25道工藝
純手工制作技藝成非遺
8月盛夏,位于南充主城順慶區的小西街,一早就熱鬧起來。和大北街交界路口的弋麻餅店鋪裡,店員正在上貨。
“我們的麻餅是老工藝,師傅都是技術能手,有好幾位都在這做了10年麻餅了。”從傳統制作工具展示櫃旁離開,弋志洪走向店鋪後的加工車間。5名面點師傅正忙着揉面、做餡。2018年,弋氏麻餅制作技藝被納入順慶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21年,納入第六批南充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從傳承傳統手藝,到辦起非遺就業扶貧工坊,弋志洪每天都會到工坊,手把手指導工人規範操作。弋志洪說,對制作技藝嚴格要求,能讓在工坊裡就業的工人紮紮實實學到真本領。目前,該工坊已經吸納了十餘名來自偏遠農村的村民、脫貧戶等就業,平均年收入可達4萬元左右。
“弋麻餅制作最大的特點,就是堅持從制作工序、制作手法、制作模具等角度,最大力度還原老味道。”
弋志洪介紹,一個麻餅,醒面、打酥、上麻、烤制等,有25道工序,全是手工制作。在制作器具上,也沿用老一套,“從木錘到模具,都是祖輩傳下來的老樣子。”
老工藝的堅持傳承,讓每個麻餅,都保持一緻的重量、模樣。香酥可口、軟糯回甜。
“我們的麻餅,每一個重量都在50克左右。”弋志洪随手拿起一個剛壓模成型的餅放到秤上,“你看,這個是52克!”
是月餅,也是喜餅
麻餅裡有老南充味道
“弋師傅,冰桔口味的來兩盒!”63歲的苟婆婆是弋麻餅常客,家中80多歲老母親喜愛這味麻餅,苟婆婆隔三岔五就會來買。“我母親說,這麻餅裡,有故事、有記憶,有老南充的味道。”
“很多顧客都說我們家麻餅,吃的是味道,品的是記憶。”弋志洪笑着說,這味道和記憶,就是飲食文化帶來的沉澱。
他介紹,麻餅本就是一味傳統名小吃。相傳最早于北宋年間,出現在古徽州(今安徽、江西部分地區)一帶,名“金錢餅”。元末時朱元璋先鋒大将張德勝,為饷軍特制大号“金錢餅”,取名“麻餅”,又稱“蔡國公餅”,從此揚名天下,并由民間手藝人傳至全國。如今,“麻餅”以安徽、江西、四川等地出名,并經過幾百年改良,地方特色更為鮮明。
弋氏麻餅,結合南充本地飲食文化和口味特色進行了改良。弋志洪介紹,麻餅形圓、色亮,還有甜、鹹、麻等風味,在婚嫁時也被作為喜餅,寓意吉祥。
每年中秋時,麻餅也是一種地方特色的月餅,很受歡迎。今年中秋臨近,弋氏麻餅已經在籌備中秋銷售旺季。“現在已經有開始預定的了。”
這些年,弋麻餅一直是一個價格:便宜的1.5元,貴的2元。多的時候每天要做5000多個。
弋志洪說, “越來越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有文化、有城市煙火氣的老味道,這也給我們堅持初心和匠心,提供了信心。”
五代傳承
95後新生代:“要玩出新花樣”
從飽腹吃食到非遺文化,弋氏麻餅走到了第五代傳承。
1885年,弋志洪曾祖父弋福廣在嘉陵江碼頭當挑夫,每日幹糧就是自己做的土麻餅,偶爾也用這些土麻餅換些散錢和土煙,那時土麻餅就受到很多人喜愛。
1904年,弋福廣将制作土麻餅的手藝傳給了弋志洪祖父弋來順,随後弋來順就靠制作土麻餅在南充走街串巷謀生。
1940年前後,弋志洪父親弋忠誠繼承了這門麻餅手藝,并進一步改良,後在大北街盤下一個店面,結束遊商生活。
1980年,高中畢業的弋志洪跟随父母進南充國營糖果廠(後改為南充市華美食品)上班,經常到各車間學習糕點制作,為後來開創不同口味的麻餅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後來因為城市改造,店鋪面臨換址。父親去世後,1988年,弋志洪在老鋪子附近開起小西街店,後又在石油南路開了一家 。
現在,弋麻餅也有了第五代傳人:1995年出生的弋飛,便是新生一代。
2021年9月,大學畢業後在重慶工作的弋飛回到家鄉,傳承家族手藝。用“95後”的眼光和創意,弋飛給弋麻餅帶來新的思路:堅持傳統,也要抓住潮流。學平面設計出身的弋飛,學以緻用,對麻餅包裝進行了改良,自己動手繪制設計了屬于弋麻餅的獨特包裝。還從口味、銷售、宣傳等方面努力,還将着手解決純手工制作帶來的一些問題。
“最開始隻有冰桔和椒鹽兩種口味,我父親開發了低糖、奶黃、肉松等11種新口味,我也會再推出新口味。”弋飛說,作為新生代,他希望能玩出新花樣,在傳承同時,讓麻餅這味非遺美食煥發新光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